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國泉

(株洲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鎖定
劉國泉 [1]  ,字古塘,漢族,湖南株洲市人,1945年7月出生,大專文化,副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文名
劉國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藝術家
主要成就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出生地
湖南株洲市

劉國泉人物簡介

劉國泉 劉國泉
劉國泉,曾經擔任株洲書畫院院長、株洲書畫藝術學校校長,現任湖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株洲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炎帝書畫院副院長。

劉國泉參展獲獎

劉國泉書法作品省、市歷屆書法展覽活動中都有展覽,1988年在中國書協參與主辦的“牡丹杯”書畫賽中獲優秀獎,1989年在中國書協參與主辦的“書聖盃”書法大賽中獲優秀獎,1994年入展全國第一屆正書大展,作品入選全國慶祝建國50週年書畫長卷並出版。2003年有5件書法作品參加中法文化年在巴黎展出,2005年有3件作品入展日本日中文化協會在名古屋主辦的中國書法、美術展,還有作品參加了香港、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展覽。

劉國泉榮譽

其書法作品入錄《中國美術書法名人名作博覽》、《中日現代美術通鑑》、《20世紀國際書法精作博覽》等多部辭書,入刻常德詩牆碑林和南嶽碑林等。2000年,由湖南省文聯授予“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
劉國泉從事書法教學20多年,培養學生7000餘人次。著有《學書淺談》、《書法美的欣賞》等40餘篇散論發表於報刊。傳略被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劉國泉藝術讀書

劉國泉作品 劉國泉作品
小時候,父母常唸叨:“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其實《增廣賢文》,作為課外讀物,在雙親鞭策下,基本上能背誦,只是沒有去認真地領會。
當接到去株洲市新華書店工作的通知時,我萬分激動,啊!我的運氣真好!可讀很多很多的書,讀各種各樣的書。可沒有想到,才進入角色不久,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不知所措之中,只見書店門市部,銷售馬列著作,《毛澤東選集》和一部分科技資料之外,其他圖書基本上封存了,有的書還在運輸途中,出版社、發行所的電文就到了,緊急通知“此書報廢”。我想多讀點書,又讀什麼?封存報廢書如同高壓電源不能碰,只能參加單位組織學習“馬恩列斯毛”著作,特別是《毛主席語錄》本隨身帶,隨時學。在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的同時,我還是要讀一點別的書,幾番思索後,把《魯迅全集》等抱到了寢室的書案上,十幾大本書很快就讀完了。市戲劇工作室的一位朋友的介紹,又讀了《莎士比亞戲劇集》,雖有點囫圇吞棗,還是受到了一些藝術薰陶。通過同事加朋友的關係,我還常鑽進書店的倉庫,翻閲了大量的古人墨跡影印本。印象最深刻的是讀了沈尹默著的《歷代書法論文選輯釋要》,還抄了筆記。幾十年後回憶起來,當時算是得到了一定的滿足。
劉國泉作品 劉國泉作品
在書店工作8年後,我被調到新的單位,從事羣眾文化工作。粉碎“四人幫”,文藝得解放,出版發行工作同時得到了復興。我有時間就去書店,一是與老同事敍舊;二是購置新書。工資雖不高,還是陸續買了不少的書,幾個書櫃都放不下了,家人有點不耐煩地問我:“未必每本書都看到了?”。我苦笑着回答:“‘書到用時方恨少’,不清白的問題可找書”,“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確實,我在一些事情中有這樣深刻的體會。
劉國泉作品 劉國泉作品
早兩年,80多歲的族兄主持修家譜,安排我作序。我斷然拒絕,認為自己幾十年是接受的紅色教育,只知道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史,而不曉得自己的家史,雖聽父母和叔伯父講過一些祖宗的故事,那都比較朦朧。再三推辭不準,在腦子一片空白中我只好試試看。冥思苦想之後,我把自己見過的清水塘老街“劉氏宗祠”的門聯“墨氏世業,藜閣家聲”進行探索,到《辭源》、《辭海》關於“劉”字和名詞解釋中尋根問祖,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特別是讀到書店發行的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劉佑平著的《中華姓氏通史》(劉姓)一書後,如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一切都明白了,我到了認祖歸宗的時候。我很榮幸,自己是漢高祖劉邦之末弟——楚王劉交之後裔。劉交建都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我見到清水塘劉氏嗣孫奠祖文“致告於彭城堂上劉氏歷代祖考(祖)妣暨老幼宗親”之真諦。歷史上五胡亂華時,劉交之後代遷江南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唐末又遷新喻(今江西省新餘縣),成為宋代文化之望族。先祖劉式任刑部員外郎等職,一生苦讀,藏書甚富。歿後,夫人陳氏教諸子説:“爾等之先父,為官清廉,未留田莊產業,僅有書籍千餘卷,可謂之‘墨莊’,期望子孫耕耘不輟。”諸子遵從母訓,皆學成名就。朱熹著《墨莊記》,載入《墨莊劉氏世譜》,我又找到長沙嶽麓書院所藏朱熹此記之全文。“藜閣家聲”是指西漢劉向,專研儒家經術,成帝時任光祿大夫,一次於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書至深夜,燭盡燈熄不寢,閉目背誦詩文。忽有黃衣老者扶青藜杖叩門而入,一口氣吹燃藜杖,火光通明,大聲曰:“我乃太乙之精,天帝憫卯金(指‘劉’姓——作者注)之子勤學,遣我前來傳授《洪範五行》之文”。劉向果成一代學者宗師,名傳後世。明初,我先祖瓊公澹齋,從江西新喻遷楚南(長沙以南,今株洲市),仍以“墨莊世業,藜閣家聲”相傳。近幾年,與友同訪本市九郎寺,去寺北50米見到了我祖先瑤公澹齋之墓。緬懷列祖列宗之恩德,頓覺熱血沸騰,豪氣勃勃。善哉!讀書,可以認祖歸宗。知道自己生命之所由來,知道自己肉體、心靈、心理之血脈傳承,知道祖先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血脈流傳到我們現 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