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國故城

鎖定
劉國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陶家村,是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古城。 [1] 
劉國故城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寬約650米,南北長約1220米,其形制依地理形勢而建,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餘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以崖代牆,城區內耕土層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甄、壺、豆、甕等陶製器皿殘片。為研究春秋時期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春秋時期的都城佈局、建築風格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1]  [4] 
2013年5月,劉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劉國故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陶家村
所處時代
春秋、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19-1-319

劉國故城歷史沿革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劉國始建。
東周貞定王時期(前468~前442年),劉國廢,歷時三百餘年。 [5] 
1984年11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和偃師縣文管會對劉國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察,已予以證實,並對遺址採取了保護措施。 [1] 
劉國故城

劉國故城遺址特點

劉國故城挖掘現場 劉國故城挖掘現場
劉國故城平面呈不規則形,東西寬約650米,南北長約1220米,其形制依地理形勢而建,南望青羅山,北眺伊洛河,東瀕瀏河,西臨澗河的支流小西河,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餘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以崖代牆,為中國建都史上所罕見。經勘探,南面殘存有夯田城垣遺蹟,城牆為夯土營築,東西全長412米,分東、西兩段,東段長137米,西段長135米,寬21~24.5米,夯層厚度10釐米左右。中部置門作向外的通道,城外有一條寬約54米的護城河。城內發現有道路和房基,南垣發現一座寬約3米的城門遺蹟,建築遺蹟集中在中部偏西地帶。 [1]  [4] 
劉國故城北面今鄭窯村與符家寨村之間是當時劉國的墓葬地。墓葬均為長方豎穴土坑墓,深12米左右,最大的長3.9米,寬2.5米;最小的長2.3米,寬1.2米。大墓底部有棺槨痕跡。此外,還發現一座春秋時期的馬坑,坑內埋有馬頭50餘個。 [4] 

劉國故城文物遺存

劉國故城內耕土層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等陶製器皿殘片。在陶家村的東北處,還可以清楚地看到斷崖上暴露出殘存的夯土城牆遺蹟。 [1] 

劉國故城歷史文化

  • 相關記載
周匡王時期(前612~前607年),封其少子康於此,改封地為劉,史稱“劉國”“劉子國”,或“劉聚”“劉邑”。劉國故城是在鄭國故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國世代對周王室有特殊貢獻,獲得周王室的封賞至豐,其地位遠比王畿內其他侯國顯赫,其都城營建具有大國氣派。
據古書記載,劉康公輔佐周定王、周簡王二十一年,對於大臣出使、重要官員升遷迎送各諸侯國使者、國家重大決策等無不參與。他曾代表周王室,聯合各諸侯國伐秦,打了不少勝仗。其子劉定公,又輔佐周靈王、周景王十八年,在維護王室統治方面,起到了較大作用。《左傳•定公八年》記載:劉桓公曾協助周敬王(前519~前476年),平息了在鄭國支持下的一次反王室的叛亂,穩定了周王朝的統治。至東周貞定王(前468~前442年)時絕封,劉國廢。 [5] 

劉國故城文物價值

劉國故城遺址為研究春秋時期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春秋時期的都城佈局、建築風格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4] 

劉國故城遺址保護

劉國故城保護碑 劉國故城保護碑
2006年,劉國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2013年5月,劉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劉國故城旅遊信息

劉國故城地理位置

劉國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陶家村。 [1] 

劉國故城交通信息

自駕:從偃師區出發經商都路—商湯大道—商都南路—連共線—南環路—顧劉路—府金路—劉國故城,全程大約20.5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