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嘉川

鎖定
劉嘉川/Jason,籍貫成都,1982年生,2003年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畢業。歷年來主持與參與多項大型工程、室內家裝的設計與施工,所設計項目得到了業界和業主的好評,設計作品屢次參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文名
劉嘉川
外文名
Jaso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成都
出生日期
1982
職    業
設計師
畢業院校
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1] 

劉嘉川人物生平

劉嘉川,(Jason Liu)1982年生人。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畢業。知名室內設計師、空間規劃師、自由撰稿人。犀利解讀、獨立辨識的新鋭從業人,思辨與詼諧並重;傳遞人文、洞悉人性,詮釋空間設計與人文情懷的相映表達。努力踐行傳統東方人文意境在現代家居美學中多維度、多元化的延生。曾擔綱領銜成都藝墅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曾供職東易日盛家居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歷年來主持與參與多項大型工程、室內家裝的設計與施工,所設計項目得到了業界和業主的好評,設計作品屢次參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劉嘉川主要成就

成都華潤鳳凰城住宅、成都金科天籟城洋房、成都中海金沙府住宅、成都後花園聯排別墅、都江堰建川麗水青城獨棟別墅、成都麓山國際社區獨棟別墅、成都新津龍湖長橋郡獨棟別墅、四川綿陽某樓盤住宅樣板間、四川名山縣星語幼稚園等。 [1] 

劉嘉川人物評價

1.致力於將傳統國學文化融入當代都市人居環境,以及個體居家訴求去風格化後的人文關懷。
2.用筆墨錄下東西方藝術對晤之體會的新鋭青年,才思敏捷、脱穎而出。 [2] 

劉嘉川人物訪談

克己以復禮是人生和工作的終極態度
“你好,我知道,您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頗多,在您的職業履歷中,您認為傳統文化是如何與您的生活和工作產生聯繫的呢?”這是筆者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旋即,他説出了四個字:“克己復禮”。他認為:“在古漢語裏,‘克’做‘能夠’講,‘克己’就是自己做主。自己做主有很強的主觀性,‘復禮’則是實踐禮的要求。一個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便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雙認同,就是‘仁’”。他如是説。“仁”是充滿他作品空間的主題。克己反映在創作過程中是設計技法,復禮則是一種設計思路。同時,克己復禮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是對居者的尊重、對專業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對於美學的溯源,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對於風格的精準把握以及去風格化後的當代居住空間價值,他有很深刻的見地。
他對自己的評價是:設計者不稱“師”,頂多算個從業人。所謂師,傳道、授業、解惑,是一種示範和表率。很顯然,他並不認為示範和表率是創作者應該傳遞的一種主張。師學相長,互動和促進,符合仁的精神,是一種在設計秩序內的延續,設計者應該是一個雜家,博採眾長,去粗取精;這種延續是“人”的因素和“仁”的因素之共榮共生。第一個“人”是業主,第二個“仁”是克己復禮。他的作品往往充斥着人與人性的對話,對居者而言,把設計植入空間的價值並非遙不可及,而將文化和傳承,隱隱的溢出,才是空間關係中不可再還原的邏輯起點。
“克己復禮,是恪守一種信念,在當代多元化的社會價值體系下,‘復禮’更像一種公信力,是儒學和東方人文在現代家居美學中的契合焦點,更是生活的各個側面中須臾不可或缺的細節。讓創作者沉靜、讓居者舒適,不盲目、不媚外,讓居住的價值最大化讓渡於人性的價值。”他娓娓道來……
他的侃侃而談,讓我感受到眼前這位真性情男人的謙遜和率真。他並不隱晦他的生活圈,比如家庭、事業、朋友、願景等等。有時,他會很堅定地對業主説“不”,有時,也會當一個適時“聆聽者”。他説他很喜歡一句台詞:“未來屬於創造它的人”。他尊重每一位業主的訴求,並躬身實踐這種訴求,不可否認的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他會將很多“文化符號”的載體植入設計;選與不選,用於不用,取決於居者;也許,這就是他所指的克己復禮吧。他説“每個人的審美、思想、需求都是各異的,設計者不能也不應該,去嘗試改變這些要求,而是藉此提升業主的某種眼界,完善一種生活形態。誠然,在這樣的思路構架下,設計者自身的‘綜合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2] 
關於實踐和認知
他説自己不是一名“多產”的設計人。甚至,他是一位很挑剔的從業者,他認為做設計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平台,業主希冀找到一名“懂他”的人,並將這種預期付諸實施,在這個節點上,他總會在前期做大量的工作。業主的信賴是他源源不竭的動力,他甚至臆想每個人都能有一顆欣賞大象無形、大音稀聲時所呈現出的質樸和簡約;同時,他也清晰地明白,不同居住者的心理傾向原本就該有不同的商業呈現。面對這個悖論,有時頗難抉擇。“像戀愛雙方一樣彼此‘包容’,便是與業主的最佳互動形式。實踐和認知的結合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命題,業主和設計者的相互共融,是將這種結合由表及裏、逐秩推進的良好途徑。所以‘和而不同’是絕大多數案例所傳遞的感受”。
“我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不侷限類型、不設定領域。”他説人生很短暫、認知有限;對於“未知”的探求是豐富和強大自我的唯一辦法,設計人首先得是一個“雜家”,之後方才“術業有專攻”,如果把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設計技法稱為“點”,那這個“點”不僅僅反映在幾何尺寸、比例度量、色彩配搭上,而要和“線”與“面”串聯;此串聯,第一需要以整合知識構架為目標的自我學習,第二需要以人為本的設計關懷;前者是認知,後者是實踐。
“‘生有涯、知無涯’聖人已經畫出了這個圈,我們理當不必吝惜學習時間,按圖索驥何樂而不為呢?”當然,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他説做設計,思想不能禁於囹圄,每年至少抽出一次機會出去走走;學習也好,遊玩也罷。增長見聞,讓人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熱愛生活,才能熱愛‘家’! [2] 
傳統文化在設計空間裏的表達
當我提到文化在設計作品裏的需求時,他徐徐點燃一支煙,在短暫起身駐足後,緩緩坐下;此刻一縷陽光略過他的臉頰,似有倦容,但依然風采。他説道:“這個話題不一而足,見仁見智,我不是國學、藝術大家,姑且斗膽談談淺見。”他説他有兩個社會屬性:自由撰稿人、室內設計人,前者是他的愛好,後者是他的職業,都和藝術相關,又都剝離於傳統藝術之外。劉老師説:“我的骨子還深藏文人情結。和興趣無關、和性情有關;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人的多面性使然,殊途同歸。恰如山花爛漫叢中俏的‘俏’。是一種自信、喜悦和從容的形象。”所以,這是一幅樂觀、雋永的空間關係圖,也是設計意圖根植於傳統文化的顯性與隱性雙重表達。他給我講了一段喬治阿瑪尼的故事:喬治經常連續伏案工作12個小時,每當他完成一種設計都要聽取下屬的意見,“從本質上講,我是向人們提供服務,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阿瑪尼學醫出身,“世界均衡”是他的設計概念和準則。顯然,“均衡”正是傳統文化和設計美學之間的精彩橋段。“當你不知道要穿什麼的時候,穿ARMANI就不會錯了。”那麼,什麼樣的室內設計才是具有文化傳承的呢?“均衡的”,他説。
東方哲學講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東方美學講求由內而外的氣質與氣場。都是一種均衡的認知體系,傳統文化更多時候,並非以具象的物件、繁複的造型作為主題空間的深化點,而是以一種隱匿的氣質,以不愠不火“訴説”;讓觀者、閲者感同身受。當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書法、篆刻、瓷器、傢俱、繪畫、刺繡、圖騰等文化特徵,都可以把空間觀感詮釋得更為出彩。不過,任何一種文化符號僅是承載這種“隱形表達”的客體;而主體,是一個很龐大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價值就是“人文內涵”。這便是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從業人孜孜以求的終極境界-----好的設計作符合天地之道、是一種從容的生命指徵。可以品讀、可以傳承,歷久而彌新。
“坦率的説,我本人熱愛國學,但不因循守舊。對包括傳統中式在內及其衍生出的各個風格流派十分偏愛,並踐行這種文化價值觀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當然,我並不否認西方藝術的博大,還是那句話,‘和而不同’吧,努力提升自我修養,培養‘耐心’,把創造、沿襲、品味的過程與“天時、地利、人和”融會貫通,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就是自然法則中最大的‘均衡’”。
最後,應筆者的要求,在訪談結束之際,請他用一句話概括今天的主題。他想想了説:“那就用一句話做為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吧,‘偶來松樹下,高枕石上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於是……我很用心地記下了這段話,作為採訪手記。“很高興和您的愉悦交談,非常感謝,希望能將這份用心和執着,傳遞給更多人,謝謝!”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