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吶鷗

鎖定
劉吶鷗(1905―1940.9.3),原名燦波,筆名洛生。台灣台南人。因從小生長在日本,通日語和英語,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後到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與戴望舒、施蟄存等同學,深受法國文學影響。1928年創辦第一線書店,出版馬克思主義文藝論叢。“一二八”事變後因書店被毀而去日本。1939年回到上海成為漢奸,投靠汪精衞並被任命為《文匯報》的社長。後即遭暗殺身亡。他為著名的新感覺派作家。其作品節奏跳躍性大,採用了意識流手法。留有《都市風景線》等作品。 [1] 
中文名
劉吶鷗
別    名
原名劉燦波
筆名洛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40年9月3日
畢業院校
慶應大學
震旦大學
青山學院
職    業
作家、電影製片人
出生地
台灣省台南市
代表作品
《都市風景線》《無軌列車》
性    別

劉吶鷗人物簡介

劉吶鷗,原名劉燦波,筆名洛生、歐外鷗等。台灣台南人。在日本長大,先後在東京青山學院和日本慶應大學文科讀書。
1925年畢業後回國,入上海震旦大學,與杜衡、施蟄存戴望舒同在法文特別班就學。
1928年創辦第一線書店,遭封后次年又辦水沫書店,出版“馬克思主義文藝論叢”,自己翻譯過《藝術社會學》和日本新感覺派的小説,同時,在書店創辦的《無軌列車》、《新文藝》等刊物上發表節奏跳動、運用現代派手法表現都市迷狂的小説《遊戲》、《兩個時間的不惑症者》等,1930年結集為《都市風景線》。還寫有《電影節奏簡論》等論文。
一二八戰事後東渡日本,1939年投靠汪精衞政府,他與穆時英被認為是中國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 [2] 
1940年9月3日,被視為“落水”的劉吶鷗,在上海京華飯店門口飲彈斃命。 [4] 

劉吶鷗親友回憶

施蟄存:
劉燦波(即吶鷗原名)喜歡文學和電影。文學方面,他喜歡的是所謂“新興文學”、“尖端文學”。新興文學是指十月革命以後興起的蘇聯文學。尖端文學的意義似乎廣一點,除了蘇聯文學之外,還有新流派的資產階級文學。他高興談歷史唯物主義文藝理論,也高興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文藝分析。總之,當時在日本流行的文學風尚,他每天都會滔滔不絕地談一陣,我和望舒當然受了他不少影響。 [3] 

劉吶鷗親屬關係

妻子黃素貞。 [5] 

劉吶鷗相關研究

田亦洲.《藝術電影論》:劉吶鷗的電影理論翻譯實踐與策略[J].當代電影,2019,(第3期).
秦賢次.劉吶鷗與魯迅[J].魯迅研究月刊,2017,(第2期).
李晨.跨界的摩登——劉吶鷗的文學與影像探索實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第9期).
祝良文.“孤島時期”的穆時英、劉吶鷗[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第3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