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同佑

鎖定
劉同佑 :漢族,1939年1月24日生於淄博市博山區。大學本科學歷。兼任青島金星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淄博市華輕工業總公司總工、山東玻璃協會副會長、山東建築材料學院教授等職。 [1] 
中文名
劉同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9年1月24日
出生地
淄博市博山區
學    歷
大學

劉同佑人物介紹

先於山東北嶺窯廠和博山美術琉璃廠工作,1980年調入淄博平板玻璃廠任技術副廠長,1983年經民選任廠長,後兼任黨委書記,1992年成立山東玻璃總公司任總裁,1995年成立山東玻璃集團任董事長。 [1] 

劉同佑個人成就

劉同佑出生在一個玻璃世家,自幼勤奮刻苦,聰敏好學,立志繼承前輩事業,振興中國的科技和傳統產業。讀書期間,他就發現並提出科研課題若干項,如“氣體在液體中的運動軌跡”,“超聲波促進種子萌發”,“種子組份的重組”,“植物的記憶和應變能力”,“玻璃增強複合材料”,“原子射線及灰塵的應急防治”等等,可惜自“反右”到“文革”近二十年中,劉同佑屢受摧殘,影響了他的學業和才能的進一步發揮。他在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同時,含辛茹苦,艱難地學習和鑽研。幾十年的拼爭,使他在玻璃工藝、窯爐設計、建築結構、熱力工程、化工工藝、工業分析等專業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北嶺窯廠兩年間,他完成三項技術革新,被評為青年革新能手。在博山美術琉璃廠十六年間,他被鬥勞改十年,前後只有六年從事技術工作,卻設計出各種窯爐17座,玻璃生產線6條,樓房9棟,熱力工程5項和化工工程1項,並獲得21項科技成果。

劉同佑工作經歷

從1977年來到淄博平板玻璃廠幫助工作開始,劉同佑就承擔了該廠的全部技術重任。1981年投產的三機有槽窯,1984年投產的四機無槽窯,1987年投產的六機無槽窯,1986~1989年投產的五條玻璃馬賽克生產線,1993年投產的單機彩窯和雙機彩窯,1994年投產的黃島兩座雙機窯以及所有同這些窯爐有關的生產總工藝、總平面設計,包括部分鍋爐、廠房、管線和設備等,總計29個大中型項目的設計,全部出自劉同佑之手。在研製和設計中,他發明創造新技術98項,其中上報15項全部獲獎,計國家級2項,省部級4項,市級9項;5項獲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項, 並獲國家金獎;“大型平板玻璃池窯全保温”技術,被國家建材局指令在全行業推廣;設計的六機無槽窯,採用他的2項專利和14項新技術,把無槽工藝推向國際水平。 從1995年5月9日動工,到1996年5月18日點火的400噸級浮法玻璃生產線,是在劉同佑主持和帶領下設計並建成的。 共投資3.2億元,是國家主辦的秦皇島示範線和台灣引進線的33%,建設時間僅為他們的一半,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被國家玻璃監測中心測定已趕上、 個別指標並已超過他們。投產四個月後,生產能力已達500噸/日。在設計建造和試產中,劉同佑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決了若干個難題。退火窯輥道彎曲這是一個玻璃行業長期解決不了的難題。劉同佑只用了16個小時,就創造出一項獨特技術,予以徹底解決。 劉同佑善於管理,他決策建設的12個分廠,無不獲利。他為人正直樸實,講究信譽,贏得了各界的尊重;他胸襟寬廣,不計得失,與羣眾同甘共苦。他嚴於律己,身體力行,3次在工地骨折,卻未影響一天工作。 公司在他領導下,由1980年前的100餘名職工,43萬元固定資產發展到今天的3000名員工,5.6億元固定資產,利潤連續3年超過3000萬元,列全省建材業第一,全國玻璃業第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