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協

(東漢末代皇帝)

鎖定
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 [151]  ~234年4月21日 [137]  ),字伯和,東漢末代皇帝。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為靈懷皇后王榮 [32-33] 
劉協出生時母親王美人何皇后毒殺,於是董太后親自撫養劉協,號稱“董侯”。 [22]  中平六年(189年),漢少帝劉辯即位,冊封劉協為勃海王,後改封陳留王。董卓廢黜漢少帝,改立九歲的劉協為帝,遷皇太后於永安宮,大赦天下。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劉協,遷都許縣,正式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協罷免三公,冊立曹操為丞相,後又封曹操為魏公。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協冊封曹操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之上,授給金璽、赤緩、遠遊冠,後曹操借天子名義,賜死伏皇后,夷滅伏氏三族。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協冊立曹操之女曹節為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薨逝,太子曹丕逼迫劉協禪位,正式建立曹魏,劉協被廢為山陽公。 [34] 
青龍二年(234年),劉協薨逝,追諡孝獻皇帝,以帝王的禮儀安葬於禪陵。 [35-36] 
全    名
劉協
別    名
漢獻帝
董侯
劉伯和
伯和
諡    號
孝獻皇帝(曹叡諡)、孝愍皇帝(劉備諡) [5]  [104] 
封    號
渤海王、陳留王(即位前)、山陽公(禪位後) [3]  [5] 
年    號
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雒陽宮(今河南省洛陽市) [148] 
出生日期
181年4月2日
逝世日期
234年4月21日
逝世地
山陽公國(今河南省焦作市) [5] 
陵    墓
禪陵 [5] 
在位時間
189年9月28日 至 220年11月25日 [130-131] 
前    任
漢帝劉辯(弘農懷王) [35] 
繼    任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 [103-104] 
主要成就
東漢末代皇帝
性    別

劉協人物生平

劉協早年受寵

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
劉協的母親王美人,名王榮(後來追諡為“靈懷皇后”),是前五官中郎將王苞的孫女、王章之女,身姿容貌豐潤美麗,聰明機敏而有才智,能書會計,以良家子的身份而且容貌合乎標準被選入掖庭,成為貴人。光和三年(180年)中夏,靈帝臨幸王美人,王美人因此懷孕。當時主宰靈帝后宮的是何皇后,出身於屠夫之家,被選入宮並當了皇后,性格強忌,後宮莫不震懾。因此當王美人懷着劉協時,怕招惹何皇后,就偷偷地服用墮胎藥,但是胎兒安穩不動。王美人又多次夢見自己負着太陽而行,於是再也沒有想打掉胎兒的念頭。 [163]  [164] 
光和四年(181年)三月一日,王美人生下劉協。何皇后於是派人鴆殺王美人。(《續漢書》記載,三月八日,王美人口渴喝下米粥,之後去世。《漢獻帝春秋》則記載劉協出生十多日後,何皇后妒殺王美人。)靈帝勃然大怒,意欲將何皇后廢黜。宦官們一齊為何皇后求情,靈帝才赦免了何皇后。 [147]  [163]  [164] 
劉協這時尚未足月,歸入掖庭,暴室嗇夫朱直擁養,獨擇乳母。一年多後,靈帝之母董太后親自撫養劉協。 [163]  靈帝因為覺得這個兒子很像自己,取名為“協”。 [1]  自此,劉協就依董氏為外家,被稱為“董侯”。劉協三歲,靈帝憐憫他年幼失去母親,又思念王美人,於是作《追德賦》《令儀頌》來寄託哀思。劉協八歲時,能讀詩書。 [22]  [147]  [163] 
漢靈帝數失皇子,他的兒子只剩下何皇后所生的皇子劉辯與王美人所生的劉協。劉辯從小寄養在民間一位姓史的道人家裏,比劉協年長。羣臣曾上表請靈帝立太子,靈帝認為劉辯舉止輕浮,沒有威儀,不可以作為人主,但其母何皇后得寵,何皇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又位高權重,因此猶豫不決,一直未立太子。劉協自小在永樂宮長大,由董太后悉心撫養,因此董太后多次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何皇后也因此記恨董太后。 [2]  [165-167] 

劉協亂中繼位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重,遺詔將劉協託付給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四月,漢靈帝去世,蹇碩欲搶先立劉協為帝並誅殺大將軍何進,被其麾下司馬潘隱出賣而未果,何進遂擁立劉辯為帝,是為漢少帝。 [31]  何皇后改稱為何太后,臨朝處理政務,但國家大權實際上已為何進掌握。劉協受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 [3] 
靈帝死後,內宮宦官和朝中重臣展開了爭權奪利的鬥爭。光熹元年(189年),先是蹇碩欲聯合趙忠等宦官謀殺何進,趙忠等人反而幫助何進對付蹇碩,何進派黃門令捕殺蹇碩,接管其軍隊; [168]  接着何進又與董氏相爭,收捕驃騎將軍董重,逼董太后回到河間,董太后憂怖而死。 [169]  之後,何進謀誅宦官,事敗,張讓段珪等宦官殺死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和何進的部將帶兵反攻,一下子又殺宦官兩千人。張讓、段珪等無力還擊,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趕來後,張讓、段珪跳入黃河自殺。劉辯和劉協在回宮途中,在北邙山迎面遇上董卓率領的隴西鐵騎奔騰而來。劉辯見到這樣的情形,嚇得渾身哆哆嗦嗦,雙腿戰慄,口不能言。當董卓問劉辯禍亂緣由時,劉辯口齒不清;問劉協時,劉協卻對答如流。董卓認為劉協比劉辯賢能,又自認為和收養劉協的董太后同族。於是從這時起,董卓就想廢少帝,另立劉協為皇帝。 [30] 
回到京城後,董卓的軍隊完全控制了局勢。他先逼少帝策免司空劉弘,自己身居其位;接着,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開會,議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百官大驚失色,懾於董卓的淫威,誰也不敢表示反對。九月初一日,董卓宣佈廢黜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改元永漢(同年十二月復為中平六年,改明年為初平元年),時年九歲。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 [2] 

劉協受制董卓

劉協登基後,董卓自封為相國,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董卓的軍隊在洛陽劫掠財物,姦淫婦女,無惡不作。
漢獻帝 漢獻帝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討伐董卓的名義紛紛起兵。由於起兵的州郡都在關東,所以史稱“關東聯軍”。許多地方豪強響應了這次起兵,帶着自己的私兵萬里相赴,自此正式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關東軍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從北、東、西三面來包圍雒陽。董卓於是在本月十二日(190年3月6日)指使弘農國郎中令李儒毒殺弘農王劉辯 [121-122] 
二月十七日,董卓下令遷都長安,焚燒雒陽宮廟,令京城百姓全部遷入關中,而董卓自己仍然留在雒陽的畢圭苑中。這時,司徒王允主持具體政務。他表面上依附董卓,暗中心向漢室,身邊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員。三月五日,車駕到達長安。長安自赤眉之亂後,宮室焚燬,劉協當時只能居住在高廟、京兆府舍中,後來,劉協進入未央宮 [123-124] 
初平二年(191年),關東諸侯為了爭奪政治上的領導權,以袁紹韓馥為首,倡議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這個建議遭到袁術、曹操的反對,最後作罷。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擔任侍中,劉協想憑藉關東軍的力量還都雒陽,以擺脱董卓的控制,就派劉和潛出武關求援。這一年,董卓自封太師,孫堅率軍攻入雒陽,董卓退往長安,留下諸將分屯諸縣抵禦關東軍。董卓入長安後,僭擬車服,乘金華青蓋,又大封自己親信,宗族內外並居高位。 [125]  此時關東其餘州郡牧守正熱衷於互相兼併以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張地盤,無意西討董卓。長安方面就轉而依靠內部的力量來推翻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僕射士孫瑞、中郎將呂布密謀刺殺董卓。呂布本為董卓的親信,兩人曾結過義父子關係。董卓性格暴烈,有一次呂布為一樁小事違背了董卓的意圖,董卓拔出手戟就向呂布投去。呂布慌忙躲開,事後又向董卓俯身請罪,才算作罷。由此二人有了隔閡。四月,漢獻帝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朝中百官。董卓身穿朝服,乘車入朝。從軍營到皇宮的道路兩側警衞密佈,左側是步兵,右側是騎兵,戒備森嚴,由呂布等在前後侍衞。王允命士孫瑞自己書寫詔書交給呂布。呂布讓同郡人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衞等十餘人冒充衞士,身穿衞士的服裝,埋伏在北掖門等待董卓。董卓一進門,李肅舉戟刺去,董卓內穿鐵甲,未能刺入,只傷了他的手臂,跌到車下。董卓回頭喊呂布,但被呂布鐵矛刺死。董卓被刺死後,王允錄尚書事,呂布晉升為奮威將軍,二人共同主持朝政,並令張種為使撫慰山東。 [42] 

劉協李郭亂政

王允得手後,驕傲自滿,加上氣量狹小,未能維持住關中的局勢。於是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賈詡等人起兵作亂,攻打京師。六月一日,長安城淪陷,太常種拂、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戰死,長安一萬多吏民遇害,呂布戰敗逃走。 [43-44] 
王允帶着劉協到宣平城門樓上,對着李傕等人問道(一説是劉協問李傕):“臣子無作威作福,而放兵縱橫,這是想幹什麼?”李傕回覆:“董卓忠於陛下,而無故被呂布殺害。臣等為董卓報仇,不敢作逆。等事情結束後,我們自會前往廷尉處受罰。”於是大赦天下,拜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皆為中郎將。李傕等人圍住門樓,共表請王允出來,又問:“太師何罪?”王允無奈,只得下樓。 [143-144]  [146] 
本月七日,李傕將黃琬、王允全家處死,百姓聞之莫不流涕。 [145] 
當初,王允上奏:“太史令王立,説《孝經》六隱事,能消除災邪,有益於聖體。”常在吉日,王允與王立入宮,為劉協講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出入。王允遇害後,王立便不再入宮講誦。 [53] 
九月,李傕升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樊稠右將軍、萬年侯,張濟被封為鎮東將軍,賈詡擔任尚書。李傕、郭汜、樊稠三人把持朝政,張濟則外出屯駐在弘農 [45-46] 
初平四年(193年)正月,出現日食。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日晷過度,未有變化。”朝臣都慶賀,結果未晡一刻而蝕。尚書賈詡奏:“王立伺候不明,疑誤上下。太尉周忠,職所典掌,請皆治罪。”劉協下詔:“天道遙遠,事驗難明,況且災異應政而到,雖然能夠預見,又豈能保證萬無一失?而要歸咎於史官,更加説明我失於恩德。”於是避正殿,息兵、不理政事五天。 [49-50] 
夏季時,大雨連下二十日,大風如同冬時。五月,劉協令侍御史裴茂訊獄,赦免了兩百多個輕罪的人。其中有被李傕陷害而下獄之人,李傕不願赦免他們,於是上奏裴茂擅自放出囚徒,請求收捕裴茂。劉協説:“災異頻繁出現,使者奉命宣佈恩澤,赦免輕罪之人,是順合天意,切勿問罪。” [51-52] 
七月,劉協想發太府絲織給宮人制作衣服,李傕不願,説:“宮中有衣服,何必要再做?”尚書郎吳碩素來奉承李傕,便附和道:“關東還沒平定,國家費用不足,陛下寵愛之人穿的衣服,已經遠凌駕於羣僚了。”尚書梁紹上書請治吳碩之罪,劉協以他受李傕寵愛而不許。 [48]  [119] 
興平元年(194年)正月十六日,劉協舉行加冠禮。二月一日,有司奏請立長秋宮,劉協下詔説:“皇妣(劉協生母王榮)宅兆未卜,三年之戚,禮不言吉。朕雖然不能終身思慕,但何忍言後宮之選?”於是太尉朱儁、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上奏:“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應該改葬皇妣,追上尊號,按照以前穆宗(漢和帝)、敬宗(漢順帝)的事。”五日,劉協追諡母親王榮為靈懷皇后。七日,王榮改葬於文昭陵。 [120]  [170] 
三月,馬騰種邵劉範杜稟共同攻打李傕,劉協派人勸解,馬騰等人執意不從。李傕令郭汜、樊稠、李利出兵,在長平觀擊破馬騰軍,斬殺種邵等人。 [140-141] 
戰後,李傕令郭汜、樊稠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參與選舉官吏。李傕等人各選用自己所舉之人,稍有違反就會生怒。主者深以為患,只得按順序選用他們所舉之人,先從李傕起,郭汜次之,樊稠次之。而三公舉薦之人,始終沒有起用的機會。 [142] 
六月一日,分涼州河西諸郡為雍州。 [100]  自四月至七月,未曾下雨,劉協下詔讓侍御史侯汶洗囚徒,赦免罪行較輕的犯人。 [171]  這一年三輔地區大旱,谷價騰貴,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長安城中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劉協下詔令主者賣掉廄馬一百多匹(一説兩百多匹),御府大司農出兩萬匹雜繒,將雜繒與賣馬得來的錢一同賜給公卿、貧民,李傕説:“我邸閣裏的物資少。”於是強行把這些東西帶到自己營中。 [119]  [139] 
劉協又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煮粥救濟百姓,但因為糧食不夠仍然有很多人餓死。劉協懷疑侯汶沒有如實用全部糧食賑濟災民,而是趁機侵佔公糧,於是派侍中劉艾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後可以煮出兩盆,證實是侯汶作弊,於是責打侯汶五十廷杖。之後,長安城中饑民得到了救濟。 [47] 

劉協權臣相爭

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樊稠,與郭汜在長安城中各自擁兵相攻。三月,安西將軍楊定與郭汜合謀劫持劉協,事情泄露,李傕便先派李暹率兵包圍皇宮,用三乘車迎接天子,劉協乘坐一車,貴人伏壽乘坐一車,賈詡左靈乘坐一車,其餘人步行跟隨。當時司徒趙温、司空張喜聽聞此事,都離開府第跟隨劉協。乘輿離開後,李傕的士兵進入殿內鈔掠宮人、御物。同日,劉協到達李傕營中,李傕又放火焚燒宮殿、官府、民居。 [54-56] 
劉協派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鄧淵、衞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邵、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十幾人前往郭汜營中勸和,郭汜卻把他們全部扣留。 [57] 
四月,劉協以貴人伏壽為皇后,並拜其父伏完為執金吾。 [58]  李傕手下中郎將張苞張龍與郭汜合謀誅殺李傕。郭汜趁夜出兵,令軍隊弓弩齊發,箭矢貫穿了李傕的左耳,又射到了劉協的樓帷簾中。後來李傕手下大將楊奉前來救援,郭汜軍才退走。同日,李傕把劉協帶到北塢,只有伏皇后、宋貴人等人跟隨劉協。李傕設反關校尉監察劉協,隔絕內外。當時盛夏酷暑,宮人、侍臣之前不得攜帶穀米跟隨劉協,入門又有禁防,不能外出購買。侍臣忍饑受渴,劉協請求李傕給五斛粳米、五具牛骨,以賜宮人、侍臣。李傕説:“朝晡之時已經上過飯了,還要米做什麼?”於是只送來幾具放了很久的牛肉牛骨,都已經臭到不能吃了。劉協大怒,想要責備李傕,因侍中楊琦勸諫而止。 [59-60]  [160-161] 
五月,李傕想把劉協遷移到黃白城。當時司徒趙温因受到李傕猜忌而被關在塢中,他得知此事後,寫信責備李傕,李傕大怒,要斬殺趙温,被從弟李應勸止。劉協聽聞趙温責備李傕,對侍中常洽説:“李傕不明善惡,趙温言語過激,實在令人擔憂。”常洽回答:“李應已經化解此事了。”劉協方才安心。 [61-62]  [162] 
李傕覲見時,身上帶着三把刀,手上還拿着鞭子。劉協身邊的侍中、侍郎見到李傕攜帶武器覲見,都感到擔心,也持着刀劍,先護衞在劉協身邊。李傕面對劉協,要麼説“明陛下”,要麼説“明帝”,經常向劉協説郭汜的壞話,劉協也只順從其意,李傕大喜,出去後説道:“明陛下真是賢主啊。”李傕雖然喜歡討好劉協,但仍然不想讓侍臣攜帶武器站在劉協身邊,便對人説道:“這幫人都握着刀,是欲圖謀害我嗎?”侍中李禎與李傕同州,兩人關係友好,李禎就對李傕説:“侍臣之所以持刀,是因為現在身在軍中,不得不持,此是國家故事。”李傕這才打消了懷疑。 [132] 
閏五月,劉協令謁者僕射皇甫酈去勸和李傕、郭汜。郭汜接受詔命,而李傕不從。劉協得知皇甫酈勸説李傕時言辭過切,擔心他為李傕所害,於是讓他離開長安。十一日,劉協令左中郎將李固持節拜李傕為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63]  [133] 
六月,李傕大將楊奉與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衝鍾繇、尚書左丞魯充、尚書郎韓斌、軍吏楊帛共同謀誅李傕,恰逢李傕因其他事殺死楊帛,楊奉便率兵投向郭汜。 [64] 
同月,鎮東將軍張濟從陝縣來到長安勸和,劉協思念舊京雒陽,遣使向李傕請求東歸,前後十次方得允許。李傕、郭汜答應和解,許諾以各自的愛子做人質,李傕的妻子喜愛兒子李式,不願以他為質。議和未定,羌胡兵馬又前來幫助李傕,劉協深以為患,讓侍中劉艾對宣義將軍賈詡説:“您之前奉職盡忠,因此一直受陛下榮寵。如今羌胡為患,您應該為國家想想應對的方案。”賈詡邀請羌胡大帥前來飲食,並許諾加以封賞,羌胡滿意而離開。李傕勢力衰弱,只得答應和解,於是李傕、郭汜各將女兒作為人質,並封為君、食邑。 [65]  [68] 

劉協車駕東歸

七月,劉協出長安東歸,車駕到達宣平門,即將渡橋。郭汜的士兵攔住橋問:“車上是天子嗎?”車駕不得向前,李傕的士兵皆拿戟護在乘輿左右,侍中劉艾大呼:“車上正是天子!”讓侍中楊琦高舉車帷。劉協對士兵説:“你們不退後,怎麼還敢逼近至尊?”郭汜士兵方才撤退。車駕成功過橋,士民皆稱萬歲。夜間,車駕到達霸陵,張濟帶着飲食供給百官,李傕引兵出屯池陽。劉協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封平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郭汜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封列侯;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又追封乳母呂貴為平氏君。張濟回到陝縣,郭汜等人則跟隨劉協東歸。 [66-67]  [69] 
郭汜建議讓劉協前往高陵縣,百官則認為應該前往弘農,大會商議不決。劉協讓尚書郭溥去請郭汜同意,郭汜不從,劉協感慨道:“祖宗陵墓都在雒陽,靈懷皇后的陵墓修好後,我未曾去看過一次。我夢想東歸,夜以繼日,而郭汜還想把我帶到西邊去嗎?”説罷,終日不肯吃飯。郭汜便提出:“可以先到附近的一個縣城裏。” [74-75] 
八月六日,車駕到達新豐。張濟指使尚書徵召在河西擔任太守的劉玄入朝,想讓自己的親信代替。劉協説:“劉玄在郡多年,若有功績,則當升遷;若無功績,則當責罰,為何無故徵召他呢?”尚書於是向劉協謝罪。劉協將此事歸罪於尚書,又下詔:“張濟有拔車駕之功,何故不上表而請求私事呢?切勿問罪。”張濟聞知,免冠赤足前來賠罪。後將軍楊定請求讓侍中尹忠擔任自己府中的長史,劉協説道:“侍中是天子近臣,如果擔任不合適的職位,必會被關東笑話。之前在長安,是因為李傕專政。如今朕秉持萬機,豈可再次胡亂封官賜爵呢?”劉協時年十五歲,每事出於胸懷,皆如此類。 [73]  [101] 
十月一日,郭汜與黨羽夏育、高碩一同作亂,並指使其將領伍習趁夜燒燬學舍以威逼乘輿。當時火起不止,侍中劉艾建議到一個軍營裏躲避火災,楊定、董承便帶兵將劉協轉移到楊奉營。夏育等人想阻擋乘輿,楊奉與楊定率軍迎戰,擊敗叛軍,斬首五千級,郭汜敗逃南山。 [70-72] 
五日,車駕到達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攜帶物資迎駕,請求劉協進入他的營寨。段煨與楊定有過結,迎乘輿時不敢下馬,只在馬上作揖。侍中種輯和楊定關係好,便聲稱段煨謀反。劉協問:“段煨前來迎駕,為何説他謀反呢?”種輯回答:“段煨迎駕不到邊界,拜禮不下馬,臉色有變,必有異心!”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人説:“段煨沒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擔保!車駕可進入他的營中。”董承與楊定又誣陷:“郭汜來到段煨軍營了。”劉協問:“你們怎麼知道的?”左靈文禎搶答:“是弘農郡的督郵得知的!”故而脅迫督郵説:“今天郭汜率七百騎兵進入了段煨營帳。”劉協這才相信,下令車隊停在路邊休息。 [76] 
十日,楊定、楊奉、董承即將進攻段煨營寨,讓種輯和左靈請求下詔,劉協説:“王者攻伐,應該上參天意、下合民心。司寇行刑時,君王尚且應該為此廢食撤樂,而你們卻要朕為此下詔嗎?”種輯力請到夜半,劉協依舊不許,楊奉等人便擅自攻打段煨營寨,連續十多天無法攻克,而段煨依舊侍奉百官,終無二心。司隸校尉榮邵認為當以返回雒陽為重,不宜繼續攻打段煨,楊定記恨,便讓楊奉向劉協請求榮邵擔任自己副手,想趁機殺死他,劉協知道楊定用意而不許。最後下詔告喻,楊定等人便奉詔回營。 [77] 

劉協弘農大戰

李傕與郭汜後悔讓劉協東歸,便以救援段煨為由引兵追擊,實欲劫回劉協。楊定為郭汜軍所阻,轉而出逃荊州。十一月,車駕到達黃卷亭。同月初三庚午,行至弘農縣,張濟向楊奉、董承提出交換人質而將乘輿停留在弘農,二人不肯,向劉協請求繼續前進,張濟便聯合李傕共同劫駕。同日,雙方在弘農東澗大戰,漢軍大敗,衞尉士孫瑞、大長秋苗祀、步兵校尉魏傑、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儁遇害。此戰中,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典籍全部被丟棄。 [78-79]  [102] 
車駕到達曹陽,楊奉、董承等人假意請和,暗中派人到河東請故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右賢王去卑護駕。韓暹、去卑等人率數千騎兵到來,與楊奉、董承大破李傕,斬首數千級,乘輿得以前進。 [80] 
劉協令侍中史恃、太僕韓融攜帶詔書前去説服張濟。當時董承等人提議趁勝東進,劉協説:“李傕、郭汜自知罪惡深重,於是起兵冒犯,殘害吏民。可以等到韓融回來,再商議進退之事。”董承則堅持認為應該立即前進。 [81] 
十二月,車駕繼續前進,董承與李樂保護車駕左右,楊奉、胡才、韓暹、去卑斷後。李傕再次發動追擊,在曹陽大破漢軍,光祿勳鄧淵、衞尉宣璠、少府田芬、御史鄧聘、大司農張義等人戰死。 [82]  當時局勢混亂,李樂建議劉協上馬逃走,劉協拒絕道:“不可,捨棄百官而去,這是何等罪過!” [83] 
遭難之後,虎賁羽林衞士不滿百人,李傕、郭汜的兵士繞着營寨大聲呼喊,眾人都有離去的心思,李樂感到恐慌,想讓劉協乘船往東直接抵達孟津。劉協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擔心暴虎馮河之事,這並非安居之道。”太尉楊彪説:“臣是弘農本地人,從此地向東有三十六個險灘,不能讓陛下乘船冒險。”宗正劉艾附議:“臣以前擔任過陝縣令,也知道險灘的危險。以前這裏有船伕,乘船仍有危險,何況如今還沒有船伕?太尉所慮極是。”董承等人贊同,於是打算渡黃河向北前往河東郡,令李樂連夜去對岸準備船隻,並約定舉火為應。 [84] 
船隻準備妥當後,劉協與公卿步行出營,到達黃河邊。岸高十多丈,無法下去,公卿便商議讓繮繩繫住劉協的腰放下岸邊。當時伏皇后的哥哥伏德認為繮繩不能繫腰,於是提議自己手裏的細絹代替。校尉尚弘用細絹把劉協背在身上,然後下岸,其餘人或是從岸側匍匐而下,或是從岸上直接跳下,死傷數量已不得而知。到達河邊時,士卒爭相上船,不可禁制,董承與李樂便用戈擊打士卒,斬斷的手指落在船上,已經多到能用手捧起來。劉協登船後,同船共渡的僅有伏皇后宋貴人、郭趙兩位宮人及楊彪、董承等數十人。 [2]  [85-86] 

劉協駕幸河東

劉協到達河東郡大陽縣後,居住在李樂營中。行至安邑縣,河東太守王邑攜帶物資迎駕,劉協派太僕韓融回到弘農,向李傕、郭汜請和,李傕同意和解,於是釋放了擒獲的百官、宮人婦女,並歸還劫掠到的乘輿、器服。 [87] 
當時蝗災大起,乾旱無谷,後宮以棗菜為食物。劉協居住在棘籬中,門户無關閉。劉協與羣臣大會時,兵士趴在籬上觀看,互相鎮厭作笑。護駕諸將專權,有的人擅自將尚書拷打至死。司隸校尉出入時,民兵拿東西扔向他。諸將有的讓婢女前往省閣傳話,有的帶着酒食去請劉協飲用,侍中不準,就破口大罵,不能制止。又上表拜各營中民為部曲,索求饋贈。醫師、走卒皆封為校尉,御史無力刻夠所有校尉印,諸將就自己拿錐刻印,亂刻文字,有的人仍沒有得到校尉印,就先當官後授印。上下混亂,糧食殆盡,於是楊奉、董承、韓暹等人謀劃護送乘輿到雒陽。不久後,河內太守張楊從野王前來護駕,被任命為安國將軍。 [88]  [149] 
建安元年(196年),董承、張楊依舊決定護送乘輿去雒陽,楊奉、李樂則反悔,因此諸將錯亂、互相猜疑,張楊回到野王。二月,韓暹率軍攻打董承,董承逃到野王依附張楊。韓暹屯兵在聞喜縣,楊奉與胡才又謀劃攻擊韓暹,因劉協勸解而止。 [89-90]  [118] 
五月,劉協派人請楊奉、李樂、韓暹護送車駕到雒陽,楊奉等人聽從。六月,車駕到達聞喜,楊奉、胡才再次後悔,與李樂商議帶乘輿西還,於是假稱“應該去澠池東邊,以躲避匈奴。”劉協不從。車駕從北道出,靠着山向東面前進,沿路並沒有匈奴出現,李樂感到羞愧,離開了護駕隊伍。當時糧食缺少,張楊從野王前來迎接乘輿,賑給百官。 [91] 

劉協遷都許縣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一日,劉協在楊奉韓暹等人的護送下回到雒陽,居住在已故的中常侍趙忠家中,又令張楊修建宮殿,張楊以自己護駕有功,於是將殿命名為“楊安殿”。八月八日,劉協進入南宮楊安殿,張楊回到野王,楊奉也出屯梁縣。十日,劉協拜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楊奉為車騎將軍。當時宮室燒盡,百官生活艱苦,依在牆壁之間。州郡各擁強兵,無人願意前來。羣臣飢困,尚書郎以下親自外出採穭,有的餓死在牆壁間,有的被吏兵殺害。而韓暹等人仗着護駕之功,肆意妄為,幹亂朝政,董承深以為患,密召兗州牧曹操親自帶兵去雒陽。 [109-112] 
同月十八日,曹操入雒陽進貢,給公卿以下分發糧食,並趁機上奏韓暹、張楊之罪,韓暹畏罪投奔楊奉。劉協以兩人有護駕之功,下詔不得問罪,又命曹操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同日,朝廷誅殺侯祈馮碩台崇三人,以討有罪之臣;封董承、伏完丁衝種輯鍾繇郭溥董芬劉艾韓斌楊眾羅邵伏德趙蕤十三人為列侯,以賞有功之臣;追贈沮儁為弘農太守,以表彰死節之臣。 [113-115] 
當時雒陽殘破,劉協在曹操的建議下,遷都到豫州潁川郡許縣(今河南許昌 [4]  )。車駕東進,楊奉、韓暹率軍追擊,卻在陽城山峽被曹操伏擊大敗。九月,劉協到達許縣,居住曹操營中,設司營宗廟社稷。自遷都長安開始,朝廷混亂,直到此時王制節度才確立起來。劉協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不久後,又拜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21]  [116-117] 
自李傕郭汜相爭、車駕東歸後,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者離去,弱者相食,兩三年間,關中地區再也沒有行人的足跡。 [127] 
建安三年(198年),劉協遣謁者僕射裴茂段煨等人徵關中,斬殺李傕,並夷滅其三族。李傕的首級被送到許縣,劉協下詔將它高掛示眾。 [128] 

劉協不甘傀儡

當時中原地區袁紹和曹操兩大軍閥正進行着頻繁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孫策佔據了江東劉表佔據了荊州,劉璋割據益州韓遂馬騰佔有涼州公孫度盤踞遼東。劉協東還,無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幟。曹操搶先率軍進駐洛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遷都許縣後,劉協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只能“守位”,漢廷百官也只是“備員而已”。議郎趙彥曾為劉協陳述時局對策,曹操聽説後將趙彥殺死。其後曹操覲見劉協,劉協憤怒地説:“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按照漢朝制度,曹操這種“三公”帶兵覲見皇帝是有虎賁持刀挾行的,所以曹操聽到劉協這番可能含有殺機的話之後大驚失色,請求馬上離開,離開後顧視左右,汗流浹背,此後不再覲見劉協。 [17]  [19-20] 
曹操 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劉協不滿曹操大權獨攬,不甘心作為傀儡,乃暗下衣帶詔,令董貴人的父親車騎將軍董承連結天下義士設法誅殺曹操。董承遂與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偏將軍王子服等一起密謀。尚未行動,劉備因袁術北上而出征。 [93]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衣帶詔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誅殺,董貴人也即將被處死,當時董貴人懷孕,劉協多次向曹操請求,仍不能保住貴人性命。伏皇后畏懼曹操,於是寫信給她的父親伏完,盡數曹操殘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夠效仿董承,剷除權臣,但伏完始終未敢行動。 [17]  [94] 

劉協漢末風雲

建安十三年(208年),漢朝廢三公官,重新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劉協令太常徐璆持節,拜曹操為丞相。 [126] 
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劉協封其子劉熙為濟陰王,劉懿為山陽王,劉邈為濟北王,劉敦為東海王。 [108] 
建安十八年(213年)三月,漢朝恢復九州制,將天下十四州併為九州。省去司隸、幷州、幽州、涼州、交州,於是天下為兗、豫、青、徐、荊、揚、冀、益、雍九州。 [98-99]  五月,曹操使劉協封自己為魏公,以冀州十郡為魏國,並加九錫 [23] 
七月,曹操將女兒曹憲曹節曹華嫁給劉協,朝廷令大司農王邑帶着束帛玄纁五萬匹出使鄴城,其中年幼的暫時留在魏國,等到長大了再入宮。第二年,三人皆被封為貴人。 [105-106] 
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誅殺曹操的密謀敗露,曹操要挾劉協廢黜伏皇后,並代劉協寫好了廢黜伏皇后的詔書。接着,派御史大夫郗慮拿着詔書,同尚書令華歆一起帶兵包圍皇宮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宮中的夾牆裏,被華歆拖出。伏皇后披頭散髮赤腳走出,向劉協哭訴求救,劉協無奈地説:“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麼時候結束!”回過頭來對郗慮説:“郗公!天下有這道理嗎?”伏皇后被幽禁而死,劉協與她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伏氏宗族百餘人被處死。 [17]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威逼劉協立其女曹節為皇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令宗正劉艾持節拜魏公曹操為魏王。 [2]  [18]  [97]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四月,劉協被迫令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十月,又命曹操王冕用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魏國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95]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丞相府司直韋晃等人起兵於許都,被丞相長史王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擊殺。 [96] 

劉協禪位去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其時,雖然有孫權劉備試圖北上中原,但基本不成氣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舊佈新,建立新朝,已經是人心所向。各種力量都在推動曹丕採取行動。那些曹氏部屬也在設想着如何彈冠相慶,如何分新朝一杯羹。於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勸劉協效唐虞舊例,將帝位禪讓給魏王。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日(220年11月25日 [136]  ),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劉協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 [107]  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以河內郡的山陽縣,封劉協為山陽公,以山陽的濁鹿城為都,食邑一萬户,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並允許在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劉協四個之前被封為王的皇子降為列侯。 [152-153]  曹丕還説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當與山陽公一起享受。” [154] 
當時盛傳劉協退位後被殺,身在蜀地的劉備信以為真,便下令為劉協發喪,並追諡為“孝愍皇帝”。 [134]  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即皇帝位,史稱“蜀漢”。 [135] 
青龍二年三月庚寅日(234年4月21日 [137]  ),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羣臣親自哭祭。八月壬申日(9月30日 [138]  ),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下葬時魏明帝“制錫衰弁絰,哭之慟”,並立劉協的嫡孫桂氏鄉侯劉康為山陽公。 [2]  [5]  [24] 

劉協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卷八》載有劉協在位時所下的二十多道詔書。 [129] 

劉協歷史評價

  • 董卓:陳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 [150] 
  • 袁紹: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 [150] 
  • 袁術: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 [6] 
  • 李傕:明陛下真賢聖主。 [132] 
  • 袁山松:獻帝崎嶇危亂之間,飄薄萬里之衢,萍流蓬轉,險阻備經,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觀其天性慈愛,弱而神惠,若輔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於勤王,終至陷天,遂力制羣雄,負鼎而趨,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湯、武而殺君,操因堯、舜而竊國,所乘不同,濟其盜賊之身一也。善乎!莊生之言: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信矣。
  • 范曄:①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②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7] 
  • 劉備: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羣兇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 [8] 
  • 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李嚴: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 [8] 
  • 曹叡:①山陽公深識天祿永終之運,禪位文皇帝以順天命。②嗚呼!昔皇天降戾於漢,俾逆臣董卓播厥兇虐,焚滅京都,劫遷大駕。於時六合雲擾,奸雄熛起。帝自西京,徂唯求定,臻茲洛邑。疇諮聖賢,聿改乘轅,又遷許昌,武皇帝是依。歲在玄枵,皇師肇徵,迄於鶉尾,十有八載,羣寇殲殄,九域鹹乂。惟帝念功,祚茲魏國,大啓土宇。爰及文皇帝,齊聖廣淵,仁聲旁流,柔遠能邇,殊俗向義,乾精承祚,坤靈吐曜,稽極玉衡,允膺歷數,度於軌儀,克厭帝心。乃仰欽七政,俯察五典,弗採四嶽之謀,不俟師錫之舉,幽贊神明,承天禪位。祚逮朕躬,統承洪業。蓋聞昔帝堯,元愷既舉,兇族未流,登舜百揆,然後百揆時序,內平外成,授位明堂,退終天祿,故能冠德百王,表功嵩嶽。自往迄今,彌歷七代,歲暨三千,而大運來複,庸命厎績,纂我民主,作建皇極。念重光,紹咸池,繼韶夏,超羣后之遐蹤,邈商、周之慚德,可謂高朗令終,昭明洪烈之懿盛者矣。非夫漢、魏與天地合德,與四時合信,動和民神,格於上下,其孰能至於此乎?朕惟孝獻享年不永,欽若顧命,考之典謨,恭述皇考先靈遺意,闡崇弘諡,奉成聖美,以章希世同符之隆,以傳億載不朽之榮。魂而有靈,嘉茲弘休。嗚呼哀哉! [24] 
  • 張紘:①幼主非有惡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脅於強臣,若無過而奪之,懼未合於湯、武之事。②幼主岐嶷,若除其逼,去其鯁,必成中興之業。 [9] 
  • 蔡邕:陛下天地之大德,聽納大臣,扶飾文學。 [10] 
  • 徐鈞:卓操餘凶事可知,空臨南面竟何為。奔馳關洛還遷許,終作奸雄盜取資。 [27] 
  • 趙翼:其時獻帝已三、四十歲,非如衝主之可無顧慮也,然一切用人行政、興師討伐,皆自鄴出令,莫敢有異志。 [25] 
  • 顧瑗:奸雄利時危,乘閒志乃騁。時豈無忠良,出語劍在頸。哀哉建安君,厲階遂為梗。戎馬走倉皇,流螢借餘景。運際田篡齊,數應吳入郢。幽囚濁塵城,不死實為幸。 [26] 
  • 柏楊:①別瞧這個九歲娃兒,卻跟我小時候一樣,口齒伶俐,頭腦清楚。 [11]  ②九歲小娃,有屁聖德。 [11]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這個獻帝,是個懦弱的人,因此遭到了國內人民的憎恨。 [12] 

劉協家族成員

劉協父母

關係
人物
簡介
祖父
漢章帝曾孫,封解瀆亭侯,追贈孝仁皇
祖母
尊號孝仁皇后
父親
諡號孝靈皇帝
母親
漢靈帝貴人,追封靈懷皇后
兄長
漢少帝,追封弘農懷王
姐妹
劉氏

劉協后妃

身份
姓名
簡介
皇后
伏完之女,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閉而死
曹操之女,諡號獻穆皇后
嬪妃
董承之女,被曹操所殺
曹操之女,封夫人
曹操之女,封夫人
宋泓之女,封貴人

劉協兒子

兒子
爵位
人物
生卒年
簡介
——
劉某
生卒年不詳
伏壽之子,被曹操所殺
——
劉某
生卒年不詳
南陽王
?- 200年
200年封南陽王
濟陰王
生卒年不詳
212年封濟陰王
山陽王
生卒年不詳
212年封山陽王
濟北王
生卒年不詳
212年封濟北王
東海王
生卒年不詳
212年封東海王

劉協女兒

女兒
爵位
人物
簡介
長樂郡公主
——
——
劉氏
曹丕嬪妃
——
劉氏

劉協後代

關係
人物
簡介
孫子
襲爵山陽公 [24] 
曾孫
襲爵山陽公
玄孫
襲爵山陽公

劉協後世紀念

禪陵 禪陵
漢獻帝死在葬於禪陵,其地位於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方莊鎮古漢村南,南距修武縣城約23公里,北依太行山,其餘三面皆為平原。陵東南400米處有一低矮山丘,因禪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漢山。北約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靜凹區,曰百家巖,內有一高約10米的高台,當地羣眾相傳,漢獻帝常來此避暑遊玩,高台上建有漢獻帝廟。陵北500米處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漢村。
漢獻帝陵坐北朝南,陵內有兩個陪葬墓。一個陪葬墓位於禪陵東北130米處。此冢封土原比禪陵略小,但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徑約2米,高約1米。另一個陪葬墓位於禪陵東南80米,封土呈半圓狀,築夯,現有高度約2.5米。
漢獻帝陵保存的兩通碑:一塊是漢禪陵基址碑青石質,上圓下方,高1.4米,寬0.55米,厚0.23米,上刻“碑記”二字,碑文小楷,陰刻。另一塊是漢獻帝陵寢碑:碑為青石質,上圓下方,高1.55米,寬0.585米。楷書,陰刻。
漢獻帝陵現存封土,由於長年自然和人為破壞,現呈不規則方形土冢,南側和西側均已呈直立狀。現存每邊長約20餘米,周長100餘米。封土夯築,但夯層不明顯,夯土中包含有漢代筒瓦、板瓦和鵝卵石。新發現的清代“漢禪陵基址碑記”和“漢獻帝陵寢碑”立於冢前。

劉協史籍記載

  • 袁宏《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至三十》 [37-41] 
  • 范曄《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7] 
  •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五十九至六十八·漢紀五十一至六十》 [13] 
  • 《太平御覽·卷九十二》 [92] 

劉協藝術形象

劉協文學形象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劉協是一個懦弱無能傀儡形象 [159]  。先是被董卓挾持 [159]  ,後又落到李傕郭汜手中 [158]  ,在董承等人的幫助下逃出狼口後 [157]  ,再一次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156]  。等到曹操死後,其子曹丕逼迫劉協禪位 [155]  。演義中與史書記載大體不差,但藝術化加工稍甚。描述獻帝多是“驚、恐、泣”,尤其是在禪位之事,為了突出曹丕的強權,把劉協描寫成一個膽小如鼠之輩 [155] 

劉協影視形象

漢獻帝歷代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集
1976
電視劇
1988
電視劇
《貂蟬》
張洵
1994
電視劇
尹申(幼年,第2~5集)
蘇可(少年,第14~16集)
鮑大志(中年,第61集)
1994
歌仔戲
新洛神
1996
電視劇
凱凱
2004
電視劇
耿僖
1999
電視劇
曹操
王建偉
2003
電視劇
貂蟬
徐雅男
2008
電影
赤壁
王寧
2010
電視劇
三國
叮咚
2011
電影
關雲長
2012
電影
銅雀台
2013
電視劇
新洛神
王浩
2013
電視劇
曹操
孫江一
2014
電視劇
《醫聖》
宗峯巖
2015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軍師聯盟》
2017
電視劇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黎哲彬
2018
電視劇
《三國機密》
2018
電視劇
《少兒也三國》第二季
甘華 [28] 
2021
電影
王弈琨 [29] 
參考資料: [14-16]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李賢注:諡法曰:「聰明睿智曰獻。」協之字曰合。張璠記曰:「靈帝以帝似己,故名曰協。」帝王紀曰:「協字伯和。」
  • 2.    《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7]
  • 3.    《後漢書·孝獻帝紀》: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勃海王,徙封陳留王。
  • 4.    《三國志·文帝紀》:(黃初二年,221年)改許縣為許昌縣。
  • 5.    《後漢書》: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諡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
  • 6.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1]
  • 7.    後漢書 孝獻帝紀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7-14]
  • 8.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16]
  • 9.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16]
  • 10.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卷七十一.蔡邕三
  • 11.    柏楊.《皇后之死 3 長髮披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第171頁
  • 12.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10:第1頁
  • 13.    司馬光.資治通鑑(上).北嶽文藝出版社:太原,1995:384-442
  • 14.    《關雲長》王柏傑飾漢獻帝 傀儡皇帝幹農活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2-19]
  • 15.    《銅雀台》將映 蘇有朋:漢獻帝戲如人生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1-010-5]
  • 16.    電視劇-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第01集-騰訊視頻-21分06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1-02-10]
  • 17.    《後漢書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假為策曰:“皇后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於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嗚呼傷哉!自壽取之,未致於理,為幸多焉。”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户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髮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 18.    《資治通鑑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建安二十年乙未,春,正月,甲子,立貴人曹氏為皇后;魏公操之女也。……建安二十一年丙申……夏,五月,進魏公操爵為王。
  • 19.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
  • 20.    《後漢書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衞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
  • 21.    《資治通鑑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庚子,楊奉、韓暹奉帝東還,張楊以糧迎道路。秋,七月,甲子,車駕至雒陽,幸故中常侍趙忠宅。丁丑,大赦。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曹操在許,謀迎天子。眾以為"山東未定,韓暹、楊奉,負功恣睢,未可卒帛。"荀彧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操乃遣揚武中郎將曹洪將兵西迎天子……韓暹矜功專恣,董承患之,因潛召操;操乃將兵詣雒陽。既至,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辛亥,以曹操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車駕出轘轅而東,遂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以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始立宗廟社稷於許。……冬,十月……丙戌,以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 22.    《後漢書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光和三年,立為皇后。明年,追號後父真為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因封后母興為舞陽君。時王美人任娠,畏後,乃服藥欲除之,而胎安不動,又數夢負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協,後遂酖殺美人。帝大怒,欲廢后,諸宦官固請得止。董太后自養協,號曰董侯。
  • 23.    《資治通鑑 卷六十六 漢紀第五十八》: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錫: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兗冕之服,赤舄副焉;軒縣之樂,八佾之舞;朱户以居;納陛以登;虎賁之士三百人;鈇、鉞各一;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秬鬯一卣,珪、瓚副焉。
  • 24.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7]
  • 25.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7]
  • 26.    修武縣西北有濁鹿城魏受漢禪封獻帝為山陽公城即公所居也道經此地感而賦之 清·顧瑗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27.    獻帝 宋•徐鈞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28.    電視劇《少兒也三國》第二季第1集(優酷版/2018)片尾字幕20分53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1-11-30]
  • 29.    真·三國無雙(粵語)-電影--愛奇藝 片尾演職員表第114分53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09-12]
  • 30.    《資治通鑑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八月,戊辰,進入長樂宮,白太后,請盡誅諸常侍……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庚午,張讓、段珪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谷門,夜,至小平津,六璽不自隨,公卿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至河上。貢厲聲質責讓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將殺汝!"因手劍斬數人。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向帝辭曰:"臣等死,陛下自愛!"遂投河而死。貢扶帝與陳留王夜步逐螢光南行,欲還宮,行數里,得民家露車,共乘之,至雒舍止,辛未,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顯陽苑,遠見火起,知有變,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帝在北,因與公卿往奉迎於北芒阪下。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羣公謂卓曰:"有詔卻兵。"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遂有廢立之意。是日,帝還宮,赦天下,改光熹為昭寧。失傳國璽,餘璽皆得之。以丁原為執金吾。騎都尉鮑信自泰山募兵適至,説袁紹曰:"董卓擁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乃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信乃引兵還泰山
  • 31.    《後漢書·何進傳》:“六年,帝疾篤,屬協於蹇碩。碩既受遺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及進從外入,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進驚,馳從儳道歸營,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稱疾不入。碩謀不行,皇子辯乃即位。
  • 32.    王若川著.中國皇帝實錄[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08.第56頁
  • 33.    李新民著.河南名人墓,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09.第263頁
  • 34.    宋犀堃主編.中國皇帝全傳[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08.第65頁
  • 35.    政協輝縣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輝縣市文史資料·歷代名人在百泉,第4輯[M].政協輝縣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4.11.第7頁
  • 36.    漢獻帝劉協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3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4]
  • 3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4]
  • 3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4]
  • 4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4]
  • 4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4]
  • 42.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夏四月辛巳,誅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者張種撫慰山東。
  • 4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反,攻京師。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並戰歿,吏民死者萬餘人。李傕等並自為將軍。己未,大赦天下。李傕殺司隸校尉黃琬,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
  • 44.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圍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城潰,放兵虜掠,死者萬餘人。殺衞尉種拂等。呂布戰敗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門樓上。於是大赦天下。李傕、郭汜、樊稠等皆為將軍。
  • 45.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濟出屯弘農。以賈詡為左馮翊,欲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乃止。更以為尚書典選。
  • 46.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九月,李傕自為車騎將軍,郭汜後將軍,樊稠右將軍,張濟鎮東將軍。濟出屯弘農。
  • 47.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縻粥,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恤有虛,乃親於御坐前量試作糜,乃知非實,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於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於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後,多得全濟。
  • 4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秋七月,帝欲發太府繒以作之。李傕不欲,曰:「宮中有衣,胡為復作邪?」尚書郎吳碩素諂於傕,乃言曰:「關東未平,用度不足,近幸衣服,乃陵轢同寮。」尚書梁紹劾奏:「碩以瓦器奉職天台,不思先公而務私家,背奧媚灶,苟諂大臣。昔孔子誅少正卯,以顯刑戮。碩宜放肆,以懲姦偽。若久舍不黜,必縱其邪惑,傷害忠正,為患不細。」帝以碩傕所愛,寢其奏。
  • 49.    《後漢書 志第十八 五行六》李賢注《袁宏紀》曰:“未蝕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日晷過度,無有變也。’於是朝臣皆賀。帝密令尚書候焉,未晡一刻而蝕。尚書賈詡奏曰:‘立伺候不明,疑誤上下;太尉周忠,職所典掌,請皆治罪。’詔曰:‘天道遠,事驗難明,且災異應政而至,雖探道知機,焉能無失,而欲歸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也。’弗從。
  • 5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春正月甲寅朔,日有蝕之。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日晷過度,無有變色。」於是朝臣皆賀。帝密令尚書候焉,未晡一刻而蝕。尚書賈詡奏:「立司候不明,疑誤上下;太尉周忠,職所典掌。請皆治罪。」詔曰:「天道幽遠,事驗難明。且災異應政而至,雖探道知微,焉能不失?而欲歸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不從。於是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
  • 51.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明年夏,大雨晝夜二十餘日,漂沒人庶,又風如冬時。帝使御史裴茂訊詔獄,原系者二百餘人。其中有為傕所枉系者,傕恐茂赦之,乃表奏茂擅出囚徒,疑有奸故,請收之。詔曰:“災異屢降,陰雨為害,使者銜命宣佈恩澤,原解輕微,庶合天心。欲釋冤結而復罪之乎!一切勿問。”
  • 52.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雨水。遣侍御史裴茂訊詔獄,原輕系。
  • 53.    《藝文類聚 卷六十九 服飾部上》引《漢獻帝傳》曰: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説孝經六隱事,能消卻奸邪,常以良日,允與立入,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復行也。
  • 54.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安西將軍楊定者,故卓部曲將也。懼傕忍害,乃與汜合謀迎天子幸其營。傕知其計,即使兄子暹將數千人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皇后。
  • 55.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初,汜謀迎天子幸其營,夜有亡告傕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臣家者。舉事當合天下心,諸君作此,非是也。"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賈詡、左靈一乘,其餘皆步從。
  • 5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三月丙寅,傕使兄子李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太尉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家者,舉事當合天心,諸君作此非是也。」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黃門侍郎賈詡、左靈一乘,其餘諸臣皆步。司徒趙温、司空張喜聞有急,自其府出隨。乘輿既出,兵入殿中掠宮人、御物。是日天子幸傕營。又徙御府金帛、乘輿、器服置其營,遂放火燒宮殿、官府、民居悉盡。
  • 5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天子復使公卿和傕、汜。汜又留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衞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郃、大司農朱雋、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
  • 5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甲午,立皇后伏氏。後,琅邪東武人也。父完,深沉有大度。舉孝廉,稍遷五官中郎將、侍中,以選尚陽安長公主。主,桓帝女也,生五男一女:長男德,次雅,次後,次均,次尊,次朗。後以選入掖庭,為貴人。完遷執金吾。
  • 5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郭汜與傕中郎將張苞、張寵等謀攻傕。丙申,兵交及帝殿前,又貫傕左耳。楊奉於外距汜,汜兵退,張苞、張寵因以所領兵詣汜。是日,傕復移乘輿幸北塢,門內外隔絕,諸侍臣皆有餓色。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賜左右。傕曰:「御脯上飯,何用米為!」乃與腐牛骨,皆臭不可食。帝大怒,欲責詰之。侍中楊琦上封事曰:「傕,邊鄙之人,習於夷風,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欲轉車駕幸黃白城,以舒其憤。臣願陛下宜恕忍之,未可顯其罪也。」上納之。
  • 60.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李賢注引《獻帝紀》:“汜與傕將張苞、張龍謀誅傕,汜將兵夜攻傕門。候開門內汜兵,苞等燒屋,火不然。汜兵弓弩併發,矢及天子樓帷簾中。
  • 61.    《太平御覽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引《獻帝春秋》:五月,或欲轉乘輿幸黃白城,帝不肯。司徒趙温以帝當東歸,而傕等方亂,以忠節責傕,傕怒,欲斬温,傕從弟上軍校尉維故温掾請諫乃止。於是,閔温與帝同門,設反關校尉以監察之。
  • 62.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初,傕屯黃白城,故謀欲徙之。傕以司徒趙温不與己同,乃內温塢中。温聞傕欲移乘輿,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仇,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户釋也。今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仇,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禍亂。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詔命不行,恩澤日損,而復欲輔乘輿於黃白城,此誠老夫所不解也。於易,一過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不如早共和解,引兵還屯,上安萬乘,下全生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害温。其從弟應,温故掾也,諫之數日乃止。帝聞温與傕書,問侍中常洽曰:"傕弗知臧否,温言太切,可為寒心。"對曰:"李應已解之矣。"帝乃悦。
  • 6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閏月己卯,遣謁者僕射皇甫麗和傕、汜。麗先詣汜,汜從命。又詣傕,傕不聽,曰:「我有誅呂布之功,輔助四年,三輔清凈,國家所知也。郭多,盜馬虜耳,何敢欲與吾等邪?必誅之。君觀吾方略士眾,足辨郭多不?多又劫質公卿,所為如是,而君欲左右之邪?」汜一名多。麗曰:「昔有窮后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至於斃。近者董公強,將軍所知也。內有三公以為主,外有縱橫以為黨,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身首異處,此有勇而無謀也。今將軍身為上將,抱鉞持節,子孫親族,荷國寵榮。今汜質公卿,而將軍脅之,誰輕重乎?張濟與郭多、楊定有謀,又為冠帶所附。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所為非是,將軍雖寵之,猶不輸力也。」傕不從,訶遣麗。麗曰:「傕不從詔,亂語不順。」侍中胡邈,傕所薦也,謂麗曰:「李將軍於卿非常也,又皇甫公為太尉,將軍力也。是言何謂乎?」麗曰:「吾累世受恩,又常在帷幄,君辱臣死,就為李傕所殺,志無顧也。」上懼傕聞麗言,敕麗令去。傕遣虎賁王昌呼麗,欲殺之。昌諷麗令去,還曰:「臣追之不及。」辛巳,車騎將軍李傕為大司馬。
  • 6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六月,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沖、鍾繇、尚書左丞魯充、尚書郎韓斌與傕將楊奉、軍吏楊帛謀共殺傕。會傕以他事誅帛,奉將所領歸汜。
  • 6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庚午,鎮東將軍張濟自陝至,欲和傕、汜,遷乘輿幸他縣。使太官令孤篤、綏民校尉張裁宣諭十反。汜、傕許和,質其愛子。傕妻愛式,和計未定,而羌、胡數來闕省問曰:「天子在此中邪?李將軍許我宮人美女,今皆何所在?」帝患之,使侍中劉艾謂宣義將軍賈詡曰:「卿前奉職公忠,故仍升榮寵。今羌、胡滿路,宜思方略。」詡乃召大帥飲食之,許以封賞,羌、胡乃引去。傕由此單弱。於是尚書王復言和解之意,計以士眾轉少,從之,不以男,各女為質,封為君,食邑。復以汜從弟、濟從子繡、傕從弟桓為質。
  • 66.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曰:初,天子出到宣平門,當度橋,汜兵數百人遮橋問"是天子邪"?車不得前。傕兵數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輿車左右,侍中劉艾大呼雲:"是天子也。"使侍中楊琦高舉車帷。帝言諸兵:"汝不卻,何敢迫近至尊邪?"汜等兵乃卻。既度橋,士眾鹹呼萬歲。
  • 6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秋七月甲子,車駕出宣平門。汜兵數百人前曰:「此天子非也?」左右皆將戟欲交,侍中劉艾前曰:「是天子也。」使參乘高舉帷,諸兵:「何敢逼至尊邪?」汜兵乃卻,士眾皆稱萬歲。夜到霸陵,從者皆饑,張濟賦給各有差。傕出屯河陽。丙寅,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封平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郭汜為騎車將軍,假節。楊定為後將軍,封列侯。董承為安集將軍。追號乳母呂貴為平氏君。
  • 68.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張濟自陝來和解二人,仍欲遷帝權幸弘農。帝亦思舊京,因遣使敦請傕求東歸,十反乃許。
  • 69.    《後漢書·卷七十八·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復還屯陝。遷郭汜車騎將軍,楊定後將軍,楊奉興義將軍。又以故牛輔部曲董承為發集將軍。汜等並侍送乘輿。
  • 7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冬十月戊戌,汜黨夏育、高碩等欲共為亂,脅乘輿西行。侍中劉艾見火起不止,曰:「可出幸一營,以避火難。」楊定、董承將兵迎天子幸楊奉營,上將出,夏育等勒兵欲止乘輿,楊定、楊奉力戰破之,斬首五千級。
  • 71.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之,汜走南山。
  • 72.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將伍習夜燒所幸學舍,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
  • 7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八月甲辰,幸新豐。
  • 7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郭汜欲令車駕幸高陵,公卿及濟以為宜幸弘農,大會議之,不決。詔尚書郭浦喻汜曰:「朕遭艱難,越在西都,感惟宗廟靈爽,何日不歎!天下未定,厥心不革。武夫宣威,儒德合謀,今得東移,望遠若近,視險如夷。弘農近郊廟,勿有疑也。」汜不從。上曰:「祖宗皆在洛陽,靈懷皇后宅兆立,未遑謁也,夢想東轅,日夜以冀,臨河誰謂其廣,望宋不謂其遠,而汜復欲西乎?」遂終日不食。浦曰:「可且幸近縣。」。
  • 75.    《資治通鑑 卷六十一》:郭汜欲令車駕幸高陵,公卿及濟以為宜幸弘農,大會議之,不決。帝遣使諭汜曰:"弘農近郊廟,勿有疑也。"汜不從。帝遂終日不食。汜聞之曰:"可且幸近縣。"
  • 7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壬寅,行幸華陰。寧輯將軍段猥具服御及公卿已下資儲,欲上幸其營。猥與楊定有隙,迎乘輿,不敢下馬,揖馬上。侍中種輯素與定親,乃言段煨欲反。上曰:「煨屬來迎,何謂反?」對曰:「迎不至界,拜不下馬,其色變也,必有異心。」於是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曰:「段煨不反,臣等敢以死保,車駕可幸其營。」董承、楊定言曰:「郭汜來在煨營。」詔曰:「何以知?」文禎、左靈曰:「弘農督郵知之。」因脅督郵曰:「今郭汜將七百騎來入煨營。」天子信之,遂路次於道南。
  • 7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丁未,楊奉、董承、楊定將攻煨,使種輯、左靈請帝為詔。上曰:「王者攻伐,當上參天意,下合民心。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而欲令朕有詔邪?」不聽。輯固請,至夜半猶弗聽。奉乃輒攻煨營。是夜,有赤氣貫紫宮。定等攻煨營十餘日不下,煨供給御膳、百官,無有二意。司隸校尉管邰以為不宜攻煨,急應解圍,速至洛陽。定等患之,使楊奉請為己副,欲殺之。帝知其謀,不聽。詔使侍中、尚書告喻之,定等奉詔還營。
  • 78.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輿,戰於東澗,王師敗績,殺光祿勳鄧泉、衞尉士孫瑞、廷尉宣播、大長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俊。
  • 79.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東,乃來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楊定為汜所遮,亡奔荊州。而張濟與楊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傕、汜,共追乘輿,大戰於弘農東澗。承、奉軍敗,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射聲校尉沮俊被創墜馬。李傕謂左右曰:“尚可活不?”俊罵之曰:“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亂臣賊子,未有如汝者!”傕使殺之。
  • 80.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天子遂露次曹陽。承、奉乃譎傕等與連和,而密遣間使至河東,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並率其眾數千騎來,與承、奉共擊傕等,大破之,斬首數千級,乘輿乃得進。
  • 8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詔使侍中史恃、太僕韓融告張濟曰:「朕惟宗廟之重,社稷之靈,乃心東都,日夜以冀。洛陽丘墟,靡所庇蔭,欲幸弘農,以漸還舊。諸軍不止其競,遂成禍亂,今不為定,民在塗炭。濟宿有忠亮,乃心王室,前者受命,來和傕、汜,元功既建,豈不惜乎?濟其𢋃給百官,遂究前勳。昔晉文公為踐土之會,垂勳周室,可不勉哉!」於是董承等以新破傕等,可復東引,詔曰:「傕、汜自知罪重,將遂唐突,為吏民害。可復待韓融還,乃議進退。」承等固執宜進。
  • 8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庚申,車駕發東,董承、李樂衞乘輿,胡才、楊奉、韓暹、匈奴右賢王於後為距。傕等來追,王師敗績,殺光祿勳鄧淵,廷尉宣璠、少府田芬、御史鄧聘、大司農張義。
  • 8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李樂曰:「事急矣,陛下宜御馬!」上曰:「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弗聽。
  • 8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是時虎賁羽林行者不滿百人,傕等繞營叫喚,吏士失色,各有分散之意。李樂懼,欲令車駕御船過砥柱,出孟津。詔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慎馮河之危,豈所謂安居之道乎?」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也,自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登也。」宗正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險。舊故有河師,猶有傾危,況今無師。太尉所慮是也。」董承等以為宜,令劉太守使李樂夜渡具船,舉火為應。
  • 8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上與公卿步出營,臨河欲濟。岸高十餘丈,不得下。議欲續馬轡繫帝腰。時後兄伏德扶後,一手挾絹十四。董承使荷令孫儼從人間斫後,左靈曰:「卿是何等人也!」以刀扞之,殺旁侍者,血濺後衣。伏德以馬轡不可親腰,以絹為輦下。校尉向弘居前負帝下,至河邊。餘人皆匍匐下,或有從岸上自投,冠幘皆壞。既至河邊,士卒爭赴舟,董承、李樂以戈擊破之。帝乃御船,同舟渡者皇后、貴人、郭趙二宮人、太尉楊彪、宗正劉艾、執金吾伏完、侍中種輯、羅邵、尚書文禎、郭浦、中丞楊眾、侍郎趙泳、尚書郎馮碩、中官僕射伏德、侍郎王稠、羽林郎侯折、衞將軍董承、南郡太守左靈,府史數十人。
  • 86.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帝步出營,臨河欲濟,岸高十餘丈,乃以絹縋而下。餘人或匍匐岸側,或從上自投,死亡傷殘,不復相知。爭赴舡者,不可禁制,董承以戈擊披之,斷手指於舟中者可掬。
  • 87.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既到大陽,止於人家,然後幸李東營。百官飢餓,河內太守張楊使數千人負米貢餉。帝乃御牛車,因都安邑。河東太守王邑奉獻綿帛,悉賦公卿以下。封邑為列侯,拜胡才徵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皆假節、開府。其壘壁羣豎,競求拜職,刻印不給,至乃以錐畫之。或齎酒肉就天子燕飲。又遣太僕韓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傕乃放遣公卿百官,頗歸宮人婦女,及乘輿器服。
  • 8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是時蝗蟲大起,歲旱無穀。後宮食煮棗菜,諸將不相能率,上下亂,糧食盡。於是安東將軍楊奉、衞將軍董承、徵東將軍韓暹謀以乘輿還洛陽。乙卯,建義將軍張陽自野王來,與董承謀迎乘輿還洛陽。安國將軍,封晉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
  • 89.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二月,韓暹攻衞將軍董承。
  • 9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是時董承、張陽欲天子還洛陽,楊奉、李樂不欲。尚書上官洪言還洛之議,李樂斬洪。由是諸將錯亂,更相疑二。董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之塢鄉,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
  • 9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是時董承、張陽欲天子還洛陽,楊奉、李樂不欲。尚書上官洪言還洛之議,李樂輔洪。由是諸將錯亂,更相疑二。董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之塢鄉,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夏五月丙寅,遣使至楊奉、李樂、韓暹營,求送至洛陽,奉等從詔。六月乙未,車駕幸聞喜。楊奉、胡才悔令乘輿去,乃與李樂議,欲還大駕,詐言「當遊澠池東,以避匈奴」,上不從。庚子,車駕從北道出,傍山而東,無匈奴寇。李樂愧其言,懼而辭還。
  • 92.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太平御覽(宋)李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4]
  • 93.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泄,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 9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五年春正月壬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謀殺曹操,發覺伏誅。
  • 95.    《三國志 卷一 武帝紀第一》: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五月,作泮宮。六月,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 96.    《三國志 卷一 武帝紀第一》:二十三年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
  • 97.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今進君爵為魏王,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宗正劉艾奉策璽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上魏公璽綬符冊。敬服朕命,簡恤爾眾,克綏庶績,以揚我祖宗之休命。
  • 98.    《後漢書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劉昭注《獻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雁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並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並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
  • 99.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李賢注引《獻帝春秋》:時省幽、幷州,以其郡國並於冀州;省司隸校尉及涼州,以其郡國併為雍州;省交州,並荊州、益州。於是有兗、豫、青、徐、荊、楊、冀、益、雍也。
  • 100.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夏六月丙子,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
  • 10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八月甲辰,車駕幸新豐。張濟諷尚書徵河西太守劉玄,欲以所親人代之。上曰:「玄在郡連年,若有治理,迨遷之;若無異效,當有召罰,何緣無故徵乎?」尚書皆謝罪。上既罪濟所諷也,詔曰:「濟有拔車駕之功,何故無有表而私請邪?一切勿問。」濟聞之,免冠徒跣謝。後將軍楊定請侍中尹忠為長史,詔曰:「侍中近侍,就非其宜,必為關東所笑。前在長安,李傕專政。今朕秉萬機,豈可復亂官爵邪?」時上年十五,每事出於胸懷,皆此類也。
  • 102.    《太平御覽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引《獻帝春秋》:十一月,車駕東幸到黃卷亭。庚午,乘輿到弘農,張濟欲與董承、楊奉交質而留乘輿,承、奉不肯,白帝東行。到澗中,濟,郭汜放兵欲留車駕,承、奉力戰,乘輿得過,公卿婦女衣服悉見鈔奪。
  • 103.    《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户,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 104.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 10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獻帝起居注曰:使使持節行太常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齎璧、帛、玄纁、絹五萬匹之鄴納聘,介者五人,皆以議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 106.    《後漢書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十九年,並拜為貴人。
  • 107.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 108.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邈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
  • 109.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甲子,車駕至洛陽,幸故中常侍趙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謁太廟。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癸卯,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閒。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羣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閒,或為兵士所殺。
  • 11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丙辰,行至洛陽,幸故常侍趙忠宅。張陽治繕宮殿。丁丑,大赦天下。是月,孫策入會稽,太守王朗與策戰,敗績。八月辛丑,天子入南宮陽安殿。陽以為己功,故因以名。陽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辜有公卿大臣,陽當扞外難,何事京都?」遂還野王。楊奉亦屯梁。癸卯,張陽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是以州郡各擁兵自為,莫有至者。百官窮困,朝不及夕,尚書已下,自出採樵,或餓死牆壁間,為吏兵所殺。暹等各矜其功,任意恣睢,幹亂政事。
  • 111.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州郡各擁兵自衞,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 112.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暹矜功恣睢,幹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
  • 113.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操乃詣闕貢獻,稟公卿以下,因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於是封衞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等十餘人為列侯,贈沮俊為弘農太守。
  • 114.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李賢注引《袁宏紀》:“誅議郎侯祈、尚書馮碩、侍中台崇,討有罪也。封衞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侍中丁衝、種輯、尚書僕射鍾繇、尚書郭溥、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馮翊韓斌、東郡太守楊眾、議郎羅邵、伏德、趙蕤為列侯,賞有功也。贈射聲校尉沮俊為弘農太守,旌死節也。”
  • 115.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封衞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贈沮俊為弘農太守。
  • 11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
  • 117.    《太平御覽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引《獻帝春秋》:庚申,車駕出洛,轘轅而東,楊奉、韓暹引軍追之。輕騎既至,曹操設伏兵要於陽城山峽中,大敗之。九月,車駕到許,幸曹操營,設有司營宗廟社稷。自帝西遷,朝廷傾覆,王制節度於是始建。
  • 118.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天子之在河東,楊將兵至安邑,拜安國將軍,封晉陽侯。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
  • 119.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紀》:是時新遷都,宮人多亡衣服,帝欲發御府繒以與之,李傕弗欲,曰:"宮中有衣,胡為復作邪?"詔賣廄馬百餘匹,御府大司農出雜繒二萬匹,與所賣廄馬直,賜公卿以下及貧民不能自存者。李傕曰"我邸閣儲偫少",乃悉載置其營。賈詡曰"此上意,不可拒",傕不從之。
  • 120.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改元興平。甲子,帝加元服。二月壬午,追尊諡皇妣王氏為靈懷皇后,甲申,改葬於文昭陵。
  • 12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初平元年春正月辛亥,大赦天下……癸丑,卓殺弘農王。
  • 122.    《後漢書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明年,山東義兵大起,討董卓之亂。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酖,曰:“服此藥,可以辟惡。”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飲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異兮從此乖,柰我煢獨兮心中哀!”因泣下嗚咽,坐者皆歔欷。王謂姬曰:“卿王者妃,埶不復為吏民妻。自愛,從此長辭!”遂飲藥而死。時年十八。
  • 12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二月……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自留屯畢圭苑。壬辰,白虹貫日。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己酉,董卓焚洛陽宮廟及人家。
  • 12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丁亥,天子遷都長安。卓留屯洛陽,盡焚宮室,徙民長安。壬辰,白虹貫日。三月己巳,車駕至長安。長安遭赤眉之亂,宮室焚盡,唯有高廟、京兆府舍,遂就都焉。
  • 125.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墓閒,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陝。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堅乃埽除宗廟,平塞諸陵,分兵出函谷關,至新安、黽池閒,以𢧵卓後。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戇,諸將軍宜慎之。」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禦山東。卓諷朝廷使光祿勳宣璠持節拜卓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上。乃引還長安。百官迎路拜揖,卓遂僭擬車服,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時人號「竿摩車」,言其服飾近天子也。以弟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璜為侍中、中軍校尉,皆典兵事。於是宗族內外,並居列位。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 12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獻帝起居注曰:使太常徐璆即授印綬。御史大夫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
  • 127.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初,帝入關,三輔户口尚數十萬,自傕汜相攻,天子東歸後,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閒,關中無復人跡。
  • 128.    李賢注《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三年夏四月,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獻帝起居注曰“傳傕首到許,有詔高懸之”也。】
  • 129.    全後漢文卷八-國學導航-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8]
  • 130.    《後漢書》:(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
  • 131.    《後漢書》:(建安二十五年)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 132.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紀》: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擊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厭勝之具,無所不為。又於朝廷省門外,為董卓作神坐,數以牛羊祠之,訖,過省閤問起居,求入見。傕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侍中、侍郎見傕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傕對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為帝説郭汜無狀,帝亦隨其意答應之。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賢聖主",意遂自信,自謂良得天子歡心也。雖然,猶不欲令近臣帶劍在帝邊,謂人言"此曹子將欲圖我邪?而皆持刀也"。侍中李禎,傕州里,素與傕通,語傕"所以持刀者,軍中不可不爾,此國家故事"。傕意乃解。
  • 133.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天子使左中郎將李固持節拜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傕自以為得鬼神之力,乃厚賜諸巫。
  • 134.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 135.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羣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 136.    《資治通鑑》:冬,十月,乙卯,漢帝告祠高廟,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禪位於魏。
  • 137.    《後漢書》: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諡孝獻皇帝。
  • 138.    《資治通鑑》:(青龍二年)八月,壬申,葬漢孝獻皇帝於禪陵。
  • 139.    《太平御覽 卷九十二》引《獻帝春秋》:興平元年,蝗蟲起,百姓飢。谷一斛五六萬錢,帝敕主者盡賣廄馬二百餘匹及御府雜繒二萬匹,賜公卿已下及貧民。車騎將軍李傕不聽,盡取以置其邸。
  • 14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是時李傕等專亂,馬騰等私求不獲,騰怒,以益州牧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欲共誅傕等。焉遣子範將兵就騰。岐州刺史種邵,太常種拂之子。拂為傕所害,中郎將杜廩與賈詡有隙,並與騰合,報其讎隙。於是傕、騰攜貳,上遣使者和之,不從。韓遂率眾來,欲和傕、騰,既而復與騰合。任申,騰、遂勒兵屯平樂觀,將圖長安。傕使樊稠、郭汜及兄子李利擊騰、遂,破之,邵、範等皆死。
  • 141.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三月,韓遂、馬騰與郭汜、樊稠戰於長平觀,遂、騰敗績,左中郎將劉範、前益州刺史種劭戰歿。
  • 142.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遂、騰走還涼州,稠等又追之。韓遂使人語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與州里,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共一言。”乃駢馬交臂相加,笑語良久。軍還,利告傕曰:“樊、韓駢馬笑語,不知其辭,而意愛甚密。”於是傕、稠始相猜疑。猶加稠及郭汜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皆參選舉。【《獻帝起居注》曰:傕等各欲用其所舉,若壹違之,便忿憤恚怒。主者患之,乃以次第用其所舉,先從傕起,汜次之,稠次之。三公所舉,終不見用。】
  • 143.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呂布戰敗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門樓上。【《三輔黃圖》曰:長安城東面北頭門號宣平門。】於是大赦天下。李傕、郭汜、樊稠等皆為將軍。【《袁山松書》曰:允謂傕等曰:‘臣無作威作福,將軍乃放縱,欲何為乎?’傕等不應。自拜署傕為揚武將軍,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為中郎將也。】遂圍門樓,共表請司徒王允出,問“太師何罪”?允窮蹙乃下,後數日見殺。
  • 14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張璠漢紀曰:布兵敗,駐馬青瑣門外,謂允曰:"公可以去。"允曰:"安國家,吾之上願也,若不獲,則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為也。努力謝關東諸公,以國家為念。"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吏民死者不可勝數。司徒王允挾天子上宣平城門避兵,傕等於城門下拜,伏地叩頭。帝謂傕等曰:"卿無作威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為乎?"傕等曰:"董卓忠於陛下,而無故為呂布所殺。臣等為卓報讎,弗敢為逆也。請事竟,詣廷尉受罪。"允窮逼出見傕。】
  • 14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甲子,李傕殺故太尉黃琬、司徒王允及其妻子。眾庶為之流涕。
  • 14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六月戊午,長安城陷,呂布與戰不勝,將數百騎奔冀州。傕等入城內,殺太常種弗、太僕魯猷、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順,死者數十人。司徒王允挾乘輿上宣平城門,允謂傕等曰:「臣無作威作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為乎?」傕曰:「董卓忠於陛下,而無辜為呂布所殺,欲為卓報布,不敢為逆爾。請事竟,詣廷尉受罪。」己未,大赦天下。拜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為中郎將。
  • 147.    《太平御覽 卷三百九十六 人事部三十七》引《漢獻帝春秋》曰:孝靈皇帝王美人生皇子協。協生十餘日,何皇后妒殺美人。靈帝母永樂董太后攝養協,號曰董侯。董侯八歲,能讀詩書。
  • 148.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獻帝以光和四年三月癸巳生於雒陽宮帝母王美人初任娠畏何後服藥欲除之而胎安不動數夢負日而行。
  • 14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魏書曰:乘輿時居棘籬中,門户無關閉。天子與羣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諸將專權,或擅笞殺尚書。司隸校尉出入,民兵抵擲之。諸將或遣婢詣省閤,或自齎酒啖,過天子飲,侍中不通,喧呼罵詈,遂不能止。又競表拜諸營壁民為部曲,求其禮遺。醫師、走卒,皆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或不時得也。】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奉、暹、承乃以天子還洛陽。
  • 150.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7]
  • 151.    《冊府元龜·帝王部·誕聖》:獻帝以光和四年三月癸巳生於雒陽宮。
  • 152.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户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 15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户,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
  • 154.    《三國志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及踐阼,封安國亭侯。時羣臣並頌魏德,多抑損前朝。臻獨明禪授之義,稱揚漢美。帝數目臻曰:"天下之珍,當與山陽共之。"
  • 155.    三國演義·第八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9]
  • 156.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9]
  • 157.    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9]
  • 158.    三國演義·第一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9]
  • 159.    三國演義·第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09]
  • 160.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是日,傕復移帝幸其北塢,唯皇后、宋貴人俱。傕使校尉監門,隔絕內外。【《獻帝紀》曰:傕令門設反關,校尉守察。盛夏炎暑,不能得冷水,飢渴流離。上以前移宮人及侍臣,不得以穀米自隨,入門有禁防,不得出市,睏乏,使就傕索粳米五斛,牛骨五具,欲為食賜宮人左右。傕不與米,取久牛肉牛骨給,皆已臭蟲,不可啖食。】
  • 16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獻帝起居注曰:初,汜謀迎天子幸其營,夜有亡告傕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臣家者。舉事當合天下心,諸君作此,非是也。"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賈詡、左靈一乘,其餘皆步從。是日,傕復移乘輿幸北塢,使校尉監塢門,內外隔絕。諸侍臣皆有飢色,時盛暑熱,人盡寒心。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賜左右,傕曰:"朝餔上飯,何用米為?"乃與腐牛骨,皆臭不可食。帝大怒,欲詰責之。侍中楊琦上封事曰:"傕,邊鄙之人,習於夷風,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欲輔車駕幸黃白城以紓其憤。臣願陛下忍之,未可顯其罪也。"帝納之。】
  • 162.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時李傕與郭汜相攻,傕遂虜掠禁省,劫帝幸北塢,外內隔絕。傕素疑温不與己同,乃內温於塢中,又欲移乘輿於黃白城。温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仇,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户説也。今與郭汜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仇,人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禍亂。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澤日損。而復欲移轉乘輿,更幸非所,此誠老夫所不達也。於《易》,一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不如早共和解,引軍還屯,上安萬乘,下全人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殺温。李傕從弟應,温故掾也,諫之數日,乃獲免。
  • 163.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七·皇親部三》引《續漢書》曰:孝靈靈懷王皇后,孝獻帝母,王章女也。才明聰敏,能書會計,以良家子應法相選入掖庭。光和三年中夏,幸,妊身,後怖畏何皇后,服藥欲除妊,胎安不動。又後數夢負日,遂不敢搖播。四年三月癸巳,生上。庚子,渴飲米粥,遂暴薨。上歸掖庭,暴室嗇夫朱直擁養,獨擇乳母。歲餘,永樂後自將護。至三歲,靈帝閔上早失所生,追思後令美,乃作《追德賦》、《令儀頌》。陵曰文昭陵,起墳文陵園北。
  • 164.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性強忌,後宮莫不震懾。光和三年,立為皇后。明年,追號後父真為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因封后母興為舞陽君。時王美人任娠,畏後,乃服藥欲除之,而胎安不動,又數夢負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協,後遂酖殺美人。帝大怒,欲廢后,諸宦官固請得止。董太后自養協,號曰董侯。王美人,趙國人也。祖父苞,五官中郎將。美人丰姿色,聰敏有才明,能書會計,以良家子應法相選入掖庭。帝愍協早失母,又思美人,作《追德賦》、《令儀頌》。
  • 165.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下》:初,後自養皇子協,數勸帝立為太子,而何皇后恨之,議未及定而帝崩。
  • 166.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初,何皇后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羣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 167.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初,帝數失皇子,何太后生皇子辯,養於史道人家,故號為「史侯」。王貴人生皇子協,養於董太后宮,號為「董侯」。初,大臣請立太子,辯輕佻無威儀,不可以為宗廟主,然何後有寵,大將軍進權重,故久而不決。帝將崩,屬協於上軍校尉蹇碩。協疏幼,少在喪,哀感百官,見者為之感慟。
  • 168.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等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埽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閉上合,急捕誅之。”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太后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勝親信何氏,遂共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進乃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領其屯兵。
  • 169.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第十下》:何太后臨朝,重與太后兄大將軍進權埶相害,後每欲參干政事,太后輒相禁塞。後忿恚詈言曰:“汝今輈張,怙汝兄耶?當敕票騎斷何進頭來。”何太后聞,以告進。進與三公及弟車騎將軍苗等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僕封諝等交通州郡,辜較在所珍寶貨賂,悉入西省。蕃後故事不得留京師,輿服有章,膳羞有品。請永樂後遷宮本國。”奏可。何進遂舉兵圍驃騎府,收重,免官自殺。後憂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閒歸咎何氏。喪還河閒,合葬慎陵。
  • 17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甲子,帝加元服。二月戊寅,有司奏立長秋〔宮〕。詔曰:「皇妣宅兆未卜,三年之戚,禮不言吉。朕雖不能終身思慕,其何忍言後宮之選乎?」於是太尉朱雋、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奏曰:「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改葬皇妣,追上尊號,比穆宗、〔敬〕(恭)宗故事。」甲申,改葬皇妣王氏,號曰靈懷皇后。
  • 17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詔使侍御史侯汶洗囚徒,原輕繫。上避正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