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北茂

鎖定
劉北茂(1903-1981年),別名壽慈,江蘇江陰人,現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天華是兄弟。劉北茂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劉天華逝世後,他繼承其兄“改進國樂”的遺志,先後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本    名
劉北茂
外文名
Liu beimao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張家港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81年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
代表作品
漢江南
前進操
漂泊者之歌
小花鼓
主要成就
民族音樂大師
別    名
劉壽慈
職    業
音樂家教育家

劉北茂主要作品

1940年,劉北茂發表了聞名於世的《漢江潮》《前進操》和《漂泊者之歌》等二胡曲。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時代風雲和廣大人民悲壯激越的鬥爭精神。
1942年,在由陝遷蜀的途中,劉北茂先生創作了《乘風破浪》的二胡曲,反映了作者當時遠大的抱負與堅定的信念。
1943年春節期間,劉北茂先生興之所至。一氣呵成,創作了二胡曲《小花鼓》。該曲通過對孩子們新春佳節時的歡樂歌舞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在艱苦環境中的樂觀主義情懷。新中國建立後,劉北茂先生獲得了音樂創作的廣闊的歷史舞台和空前優越的創作條件,他的藝術境界不斷昇華,他的音樂創作不僅佳品迭出,而且在主題與藝術上更趨成熟。
1950年。劉先生創作了二胡曲《農民樂》,這是作者向新中國獻禮的第一首作品。此後,劉先生精神倍增,才思噴湧,陸續創作出《歡樂舞曲》《太陽照耀到祖國邊疆》《愉快之歌》等20餘首二胡曲。
1958至1971年,在借調到合肥藝術學院、安徽師範大學任教期間,劉先生先後創作了《美麗的包河》《千里淮北賽江南》《黃山觀瀑》等多首二胡獨奏曲和幾十首少年兒童二胡曲。
1971至1981年,劉北茂先生由皖返京,雖病魔纏身,仍筆耕不輟,先後創作了歌頌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豐功偉績的《緬懷》《流芳曲》和歌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迎朝暉》等二胡曲。劉北茂先生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首二胡作品,以上所列僅是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劉先生的這些代表作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璀璨的藝術明珠。 [5] 

劉北茂人物評價

劉北茂是劉天華二胡學派開創人之一,是最直接和最優秀的傳承者、發展者,在1932年劉天華英年早逝之後至20世紀60年代這一階段,劉北茂以二胡教學、演奏、創作三方面貢獻,為該學派和二胡藝術事業發揮了承前啓後、填補歷史空白的作用。劉北茂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應當擁有不可或缺的燦爛篇章。他是中國音樂界的“梵高”。其藝術成就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我們所認識,隨着時間的推移,研究工作的深入,其光彩將會愈加顯現出來。有的學者形象地説劉北茂的大量作品猶如一座剛剛被打開的敦煌藝術寶庫,琳琅滿目的音樂財富有待人們去認識和欣賞。劉北茂先生生前説過:“音樂和音樂家,首先是為不搞音樂的人們服務的。”這正是貫穿予北茂先生一生最寶貴的平民音樂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寫照,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民族音樂大師。 [10]  [11] 
劉北茂先生一生從事民族器樂的創作、演奏和教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劉先生的為人,高風亮節,待生如子,表現了一位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和人格魅力。我們應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道德建設要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調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克服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抵禦市場經濟大潮對神聖的教書育人和科研事業的衝擊。劉北茂先生執教一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外語人才和音樂人才。劉北茂先生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實踐,不僅繼承了乃兄劉天華先生的創作思路,創作出許多傳誦當代的音樂佳品,發展了二胡這一民族器樂的演奏功能。在二胡樂曲的創作和演奏方面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在吸收西洋音樂的基礎上,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發展之路。這種融會古今、兼取中外、走綜合創新的藝術發展道路,正是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過程中應當探索的要旨。劉北茂先生通過二胡樂曲的創作和演奏,繼承並發展了乃兄天華先生的藝術思路,把古老的民間器樂推向了世界的藝術殿堂。 [10] 

劉北茂人物簡介

劉北茂是中國傑出的民族音樂劉天華的胞弟、著名的民樂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由於父母早逝,他自幼在兄長(長兄劉半農、二兄劉天華)的關懷下成長。在劉天華的悉心指導下,早年就掌握了許多種中外樂器的演奏技巧,對二胡、琵琶民族樂器尤為精通。劉北茂在青少年時代,就已顯示了他的音樂才能。1927年,劉北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上海暨南大學北京大學、西北聯大等學校從事《莎士比亞作品選讀》《詩學》《作文指導》等專業英語的教學與研究。劉天華逝世後,為了繼承其“改進國樂”的遺志,劉北茂在堅持文學專業英語教學與研究的同時,更加發奮學習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並開始音樂創作。他寫的《漢江南》《前進操》《漂泊者之歌》、《小花鼓》等二胡獨奏曲,真摯、深刻地抒發了在反動統治下正直的知識分子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十年動亂期間,他雖身受其害,但仍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寫下了深切懷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曲子《緬懷》,衷民讚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流芳曲》,以及熱情歌頌“四化”建設的《迎朝暉》等。在40年的辛勤創作中,他始終堅持繼承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並對外來音樂文化作了吸收與借鑑。他創作的百餘首作品既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富有創新精神 [1] 
他的作品同他的為人一樣具有樸實、真摯的特點。劉北茂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畢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謙恭待人,嚴謹治學,為民族音樂事業奮鬥終生的優秀品質,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的。 [2] 

劉北茂藝術之路

劉北茂記憶力好,模仿力強,小學時即在教會學校學英語,與後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同學。他高中時即在本校教英語,1923年考入東吳大學,後又考入燕京大學插班生,29歲即成為北京大學英語教授,為名重一時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
劉天華去世後,劉半農對他講:“二哥子女尚年幼,學生中爭氣的不多,看來二哥的事業要你來繼承。”從此,劉北茂改習音樂。1935年,紀念劉天華逝世3週年活動中,劉北茂演奏劉天華十大名曲,技驚四座。
“七·七事變”後,有人鼓動劉北茂去偽教育部任高級秘書,他怒斥其人,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並稱病不去上課。歷盡艱辛,繞道香港、雲南等地,奔赴西北抗日文化的重要陣地——陝西城固,應魯迅摯友許壽裳先生之邀,到西北聯合大學任教。劉先生的這一壯舉,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操。
解放戰爭後期,南京國民黨反動政權風雨飄搖,但它仍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反而變本加厲地對廣大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就在這種情況下,劉北茂先生毅然支持並積極參加進步師生排演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民樂大合奏《翠湖春曉》,用進步的、革命的樂曲一掃當時南京樂界的靡靡之音,同時給鬥爭中的人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同年四月,南京發生了“四·一”慘案,國民黨反動政權對進步學生的革命行動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劉北茂先生大義凜然,不顧個人安危,隻身前往被驅逐離校的進步學生住地,一一握手致意,並進行慰問演出。這些行動表現了劉北茂先生愛憎分明的高貴品格。這決不是他的一時衝動,而是他繼承先兄半農、天華先生的思想志趣,不斷追求進步、憎惡黑暗的思想發展的邏輯必然。
在憎惡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同時,劉北茂先生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和新中國表現出極大的熱愛。早在解放戰爭勝利前夕,他就憧憬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必然勝利充滿了嚮往之情和極大信心。新中國建立後,劉北茂先生更是躬逢盛世,歡欣鼓舞,他的音樂創作、二胡演奏和音樂教育更上一層樓,用他的熾熱的愛和不盡的藝術才華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新中國,歌頌革命和建設事業,歌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文革”期間,劉北茂先生也表現了高尚的人格和可貴的品質。一方面,他拒絕揭發領導、同事的所謂“問題”,一方面,儘管他身受衝擊、迫害,但仍堅信當時的社會狀況只是暫時現象,社會穩定的光明前景一定會到來。他堅信黨,堅信人民,主張實事求是,決不賣身求榮。他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思想境界來勉勵、鞭策自己。 [3] 
劉北茂先生是一位音樂教育家。他一生教樂育人,愛生如子,不僅給學生以藝術薰陶,更注重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他教育學生,不僅言傳,更注重身教,在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出一屆又一屆的音樂教育、研究和演奏人才。劉先生首先集中心力於培養正式學生。他從事音樂教育30年,先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特別是培養了如甘柏林、顏少璋這些盲人音樂家,其培養過程和先生付出的心血,常常使人感動得淚如泉湧。劉先生教育學生,重在以情感人,以理化人,以藝塑人。他每教一首樂曲,總是先講明樂曲的背景、主題、旋律、特色和技法等等,在學生練習和回課時,又總是耐心指導,循循善誘,使學生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打好基本功,注意培養自己的創造性。不僅如此,劉先生更注重以情育人。
在安徽任教期間,正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老人家不僅教育學生,還經常給學生以衣食補助,資助學生購置必需的器樂材料,解除學生們學習中的燃眉之急。他常常拖着帶病的身體,手扶枴杖,在校園裏尋找學生到他家上課,感動得學生愧悔交加,從此發憤努力,後來成為優秀的音樂人才。
劉先生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更是有求必應,關懷備至,結交和培養了一大批音樂愛好者,有的人甚至成為專業的音樂工作者。值得特別稱道的是,劉北茂先生利用節假裏給學生加課,或者給學生補課,或者給業餘音樂愛好者們指導,不但從來是分文不取,而且還常常供給他們以茶水、糖果和飯食。這種以教樂育人為天職的敬業精神,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似應更加大力宣傳和發揚光大。劉北茂先生教育出來的學生不計其數,他們都已成為我國音樂事業的學術帶頭人和中堅力量,更有許多人成為羣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輔導員。這為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培養了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音樂人才。 [4] 

劉北茂研究書籍

1957年音樂出版社出版《二胡創作曲集》(劉北茂曲)
196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美麗的包河》(劉北茂曲)
200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劉北茂紀念文集》(劉育熙作)
2003年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劉北茂二胡曲集》(劉北茂曲)
2004年人民音樂出版《劉北茂二胡曲集》(劉育煦作)
2004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劉天華音樂生涯》(劉北茂述)
201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流芳曲:劉北茂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劉育熙 ,馮國瑞作)

劉北茂家庭簡介

劉北茂劉氏三傑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借鑑“西樂”改進國樂。他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樂器納入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將傳統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將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賦予這兩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新的生命。 [6-7] 
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長達60多年的歷史跨度中,劉氏三兄弟前赴後繼,不斷追求進步,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弘揚和發展祖國民族文化嘔心瀝血,體現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高尚品德。他們的不朽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江陰劉氏“三傑” 。 [8-9] 

劉北茂子女

劉育輝,劉北茂長子,1935年生,天津市紅橋區職工大學英語系主任、副教授。著有長篇傳記《劉天華音樂生涯》一書,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文章。
劉育熙,劉北茂次子,1938年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受家庭藝術薰陶,自幼酷愛中外樂器。12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師承馬思聰等多位中外藝術大師。1962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63年在全國小提琴比賽中獲獎。1979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大型音樂比賽中,獲創作和演奏兩項第一名。1983年赴法國深造,師從最負盛名的小提琴大師熱拉爾·布萊教授。1986年結業鑑定譽為“最有才華的小提琴家之一”,“最有資格成為法國小提琴藝術學派的傳人。”在國外先後舉辦近百場獨奏音樂會並錄製唱片,引起極大轟動並獲高度讚揚。海外評論稱他的演奏“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橋樑”,“使人們看到了二十一世紀東方小提琴藝術的曙光”。在國內義演和舉辦獨奏音樂會數百場,獲得廣泛好評。夫人鄧克,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