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全有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

鎖定
劉全有,男,1975年8月出生,油氣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4]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 [6] 
2019年9月20日,榮獲“科學探索獎”,肯定他把油氣地球化學方面多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勘探實踐,鼓勵他繼續在有機無機相互作用研究中,探索地質體中氫氣形成與富集機理的科學難題。 [1-2] 
中文名
劉全有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5年8月 [5] 
主要成就
榮獲“科學探索獎”
職    務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
工作單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全有人物經歷

2015年7月,從第15屆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術年會暨侯德封獎頒獎儀式上獲悉,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劉全有獲得侯德封獎。劉全有是本屆獎項中唯一來自企業的獲獎人,也是中國石化科研人員首次獲得該獎。 [3] 
侯德封獎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1983年設立,旨在鼓勵表彰在礦物學、岩石學與地球化學研究中做出卓越、創造性貢獻的青年地球科學工作者,每兩年頒發一次,已成為中國地學界最有影響力的獎項之一。
2019年9月20日,劉全有獲2019年“科學探索獎”,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1] 

劉全有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油氣地球化學方面研究,在天然氣成因類型鑑別、TSR作用下碳氫同位素分餾、有機無機相互作用下油氣形成、以及海相油氣動態成藏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 [4] 

劉全有主要成就

探索了TSR與深部流體耦合機制,建立不同階段TSR過程中碳氫同位素分餾模式,降低高含H2S天然氣勘探風險,提高勘探效率;建立殼-幔兩端元天然氣成因類型鑑別模式,證實無機甲烷可以形成工業氣藏;揭示了深部幔源CO2天然驅油機制,為下揚子錫北1井風險井論證提供理論支撐;動態恢復了鄂爾多斯盆地海相層系天然氣動態成藏過程,明確主力烴源巖,轉變鄂爾多斯盆地海相油氣勘探方向,為“大牛地”下找“大牛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5] 

劉全有所獲榮譽

曾獲第8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獎項和榮譽。 [5] 
2015年,獲得侯德封獎。 [3] 
2019年9月20日,榮獲“科學探索獎”。 [1] 

劉全有學術兼職

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專委會秘書長、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AAAPG執行委員會委員、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副主編、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編委(中英文)、天然氣地球科學副主編(中英文)、地球化學編委、世界地質編委。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