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光蕢

鎖定
劉光蕢(1843—1903) 清末儒家學者、教育家。字煥堂,號古愚,陝西咸陽人。少年勤奮讀書,1870年肄業關中書院,1875年中舉。因未考中進士,絕意仕途,先後在涇陽、涇幹、味經、崇道、鳳山等書院講學30餘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43年
逝世日期
1903年
出生地
中國
早年即推崇關中學者李顒、楊雙山學以致用的思想,受到西方新學和近代科學技術影響,視野開闊。從教不久即協助地方辦理團練、蠶桑、白蠟、軋花,設立義倉、義學等社會活動和實業活動。
主張救國應先從普及教育做起,1895年,痛感《馬關條約》的屈辱,創辦“時務齋”,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派陳濤、邢廷英等赴京、滬求見康有為、梁啓超,瞭解變法主張。提出“厲恥、習勤、求實、觀時、廣識、樂羣”12字學規。
次年,建立崇實書院,設立致道、學古、求志、興藝四齋,把愛國思想與實業教育結合起來。康有為視之為“海內耆儒,為時領袖”;梁啓超譽之為“關學後鎮”。
1897年,在三原建立勵學齋。1899年居禮泉煙霞草堂,從學者十餘人。1903年應甘肅總督崧錫侯聘請,去蘭州甘肅大學堂任總教習。
著有《立政臆解》1卷及《孟子性善備萬物圖説》1卷、《史記太史公自序注》1卷,《前漢書藝文志注》1卷、《改設學堂私議》1卷、《煙霞草堂集》10卷及《大學古義》《論語時習錄》等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