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光亞

(著名水文地質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

鎖定
劉光亞(1932年11月-2023年1月7日),男,A血型。吉林伊通縣人,漢族。研究生學歷。任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為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AH)會員。
劉光亞教授,1932年11月出生,1954年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後在東北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生進修班繼續研修,1956年分配至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水文地質教研室主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研究室主任、水工系副主任。曾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IAH)會員,河北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專家顧問組顧問,中國地質學會河北省分會理事,河北省水利學會理事及地下水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水文地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
2023年1月7日12時32分,劉光亞教授在石家莊仙逝,享年91歲。
[2] 
中文名
劉光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2年11月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7日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吉林伊通縣
性    別
血    型
A血型

劉光亞人物生平

劉光亞教授1954年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後在東北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生進修班繼續研修,1956年分配至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現河北地質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水文地質教研室主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研究室主任、水工系副主任。 [1] 
曾兼任河北省地質學會理事、河北省水利學會理事及地下水專業委員會委員。可閲讀、筆譯日文資料。學科專長為水文地質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基岩水文地質學。
劉光亞老師獲得“找水大王”稱號是在1970 年。那年華北大旱,張家口地區嚴重缺水,當地政府在得知劉老師於水文地質學方面頗有研究後便邀請他去張家口協助解決水源問題。他沿着清水河往高處尋找,到了大境門地段,他發現這裏地形有可能蓄水。於是他經過仔細測量和推理,斷定這裏可以出水,他還把工程的方方面面仔細設計好,最後一段“集水廊道”出現在大境門西北方,至今這段工程仍然發揮着作用,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件事讓劉老聲名大噪,各地陸續請他去勘探水源:永豐堡山中“炸水”、為窩鋪村找水源等不勝枚舉。 [3] 
劉光亞教授致力於基岩水文地質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尤其在基岩山區找水、地下水數值模擬與評價方面成就突出。劉光亞教授很早引用地下水流動系統理論,提出了地下水域的概念;提出並創立了基岩蓄水構造理論、北方岩溶地下水的強徑流帶系統理論等,廣泛應用於指導基岩山區找水實踐,效果顯著。撰寫原創性水文地質理論與實踐兼具的《基岩地下水》著作,1979年由地質出版社出版。發起並於198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80萬字的《水文地質學》鉅著。
劉光亞教授為河北、山西、內蒙等地嚴重缺水的村鎮、廠礦、部隊駐地等找出了寶貴的地下水源,為華北和西北地區十幾個大型水源地進行了數值模擬和水資源評價工作。1971年劉光亞教授在張家口市北郊找到日產水量3萬噸的自流供水水源地,1989年在張家口南郊找到日產水量15萬噸的大型水源地,為張家口市緩解城市供水危機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華北水神”。
劉光亞教授的研究成果1978年獲河北省科學大會獎,1985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1988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4年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榮獲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稱號。
劉光亞教授從教60多年來,一直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退休之後仍以禮聘教授、教學督導專家的身份為河北地質啊大學教學質量提升、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貢獻自己的餘熱。
[2] 

劉光亞主要成就

1975年首次提出蓄水構造控水理論;1986年提出符合中國北方岩溶地質特點的岩溶地下水徑流帶理論。主要著述有:華北地台新構造運動(地質學報,第44卷第1期);《基岩地下水》(地質出版社,1979);《水文地質學》(合著,科學出版社,1985);岩溶地下水徑流帶系統《河北地質學院》學報,(第9卷第3—4期)等。
擅長尋找地下水源和地下水資源評價。30多年來,曾為一些缺水的村莊、城鎮、廠礦、部隊駐地找出了地下水源,為一些城市和地區做出地下水資源評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