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元棟

鎖定
劉元棟(1884-1911),字鍾羣,福建閩縣(今倉山區)蓋山鎮北園村人。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敗、喪權辱國,十分不滿,立志報國。於是他結交了一些反清志士,尤其是與反清骨幹林斯琛關係密切,結為摯友。1900年,參加反清革命會黨組織復明山堂。1902年,他和鄒燕庭、林斯琛等創立了“共和山堂”,成為骨幹分子;1904年,又參加了藤山文明社,並聯絡各地反清會黨山堂,共謀舉義。1905年日俄戰爭後,傳有割閩易遼之説,劉元棟十分憤慨,曾潛入深山聯絡會黨,號召所部,策劃福建獨立,事泄未果。1906年,他加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福建支會,負責閩南救火會事務。1908年,福州南台紳商集資設立消防會,他被推為橋南公益社救火會會長,後又負責“漢族獨立會”安全和發展會員的工作。1911年4月,他赴粵參加廣州起義,編入黃興領導的第一路先鋒隊,與林覺民同為先鋒,列最前,額中彈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福建十傑”之一。 [1-2] 
中文名
劉元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福建閩縣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11年4月27日
鍾羣

劉元棟人物生平

劉元棟早年經歷

劉元棟,字鍾羣,福建省閩縣(今福州)人,父親劉為明以運輸駁船掌盤為業,母親李氏是家庭婦女,生有四男三女,元棟為次,弟妹多夭折,僅存一妹名劉蘅,有文才,善書畫。劉元棟襁褓時舉家隨其祖父移居福州南台大岑下,祖父病故後,其父為生活所迫,又數次遷移於龍潭角、十錦祠等處。元棟曾在私塾讀過幾年書,天資聰慧,性格豪爽耿直。他身材魁梧,擅長拳擊,勇猛冠一時,常為受屈者打不平。他交遊廣闊,待友以誠相見,家境雖不寬裕,但每逢親朋好友有困難,總是慷慨解囊,故被鄉親們稱為“慷慨劉先生”。 [3] 
1901年庚子事件後,內憂外患與日俱增,他經常與摯友嚴明鑑、林斯琛等聚集在一起,談論民族興衰,國家存亡,抨擊清廷腐敗無能,賣國投降。他憤然嘆道:“……今者國步衰,生靈塗炭,當以聖賢之心,行英雄之事”。適此時,福州進步知識分子鼓吹革命,反滿扶漢、各種以反清排滿為宗旨的會黨、山堂、社團紛紛成立,劉元棟面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形勢,甚為興奮,決心在即將到來的大風暴中,搏擊長空,大幹一番。 [3] 

劉元棟參加革命

1902年春,鄒燕庭,林斯琛準備聯絡會黨,擴大革命力量,成立了共和山堂,劉元棟、嚴明鑑(漢民)參加其中,併成為骨幹人物。他與林斯琛,嚴明鑑還成立了藤山文明社,作為共和山堂對外活動的團體,並於下渡走馬山三聖王廟設立黨人加盟臨時宣誓處。不久,藤山志士鄭權、鄭祖蔭等於農曆二月廿九日在倉山小岑朱子祠以祭孔為名,集眾演説鼓吹革命。不久,又在古榕書院成立“益聞社”,他與漢民、斯琛三人也加入該社,成為福州山堂會黨加入革命的開始。1905年,他們聽説清政府要“割閩易遼”,福州愛國志士義憤填膺。他們在“益聞社”內聚集,成立福建學生聯合會,先後參加者達千人之多。這次集會遊行,元棟、漢民、斯琛均為頭面人物。當清政府福建布政使周蓮所得知此情後,派人搜捕劉元棟等三人,並解散文明社。元棟被迫潛入閩縣山中,斯琛、漢民分別逃避至廈門、上海。劉元棟潛入山中後,重新聚集和號召民眾,積聚力量,準備起事。不久,他潛回福州,以入學讀書為掩護,頃力進行反滿活動。是年夏,鄭權、鄭祖蔭、林斯琛等在古榕書院秘密成立“漢族獨立會”其口號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別路。”會上鄭權作會章的報告,並推選鄭權、鄭祖蔭為正副會長,而劉元陳亦被選擔任會務工作,他常常單獨一人,走街串巷,或深入鄉間聯絡各地會黨,進行反清活動,次年,孫中山派人來福州,與福建革命黨人鄭祖蔭,林斯琛取得聯繫,商討成立中國同盟會福建支會事宜,於是漢族獨立會遂改為中國同盟會福建支會,鄭祖蔭為會長,林斯琛為總幹事。會址設在南台梅塢橋南“公益社”內。劉元棟成為首批會員之一,是林斯琛的得力助下。 [3] 
同盟會福建支兵的成立,使革命黨人有了統一的革命組織,政治目標也更為明確。當時革命時機已漸趨成熟,同時清政府對革命黨人的防範也更加嚴密,革命黨人不得不注意鬥爭的策略,要喚起民眾,組織和擴大自己的力量,必須先從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入手。當時福州南台是商業區,人口密集,房屋多為木結構,經常發生火災,每逢火災,清政府從不派人救援,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慘重損失,羣眾只好自籌建立消防會,眾人久慕劉元棟的為人和膽略,推舉劉為消防會長。他欣然接受重任,不負眾望。一上任就走街串巷向羣眾宣傳防火知識,每逢火警,他立即率消防隊員趕赴現場指揮滅火,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使火災得到及時撲滅。因此,劉元棟名揚鄉里,倍受人們的尊敬,救火會也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基地。 [3] 

劉元棟壯烈犧牲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1911年春,孫中山決定在廣州起義,林覺民回福建,邀集革命黨人前往廣州參加起義。元棟獲悉後,喜不自禁,他懇切地對林覺民説:“吾黨亦有今日耶;予所部皆能明大義、必可用,當率同往。”爾後,他對黨人説:“時至矣,予將以死報國,願從者從,不願者聽之。”眾人深受感動一致表示:“先生死,某等何敢生!誓相隨作雄鬼,赴湯蹈火,唯先生命。”元棟聽後感慨答曰:“今日乃見諸子之心,元棟雖死亦無憾矣。”這期間,他加緊活動曾先後到連江、福州郭宅聯繫黨人,共同起義,經過周密安排,決定分兩批出發,農曆二月十九日,劉元棟等第一批登程赴港。三月廿八日第二批也到達香港,同志碰面格外興奮,元棟慷慨陳詞:“此地去家千里,退不可返,中國興亡在此一舉。”大家聽後都很感動,互表衷情,互為勉勵,決心與清兵決一死戰。三月廿九日晨,劉元棟等志士從香港潛入廣州,下午五時半,革命黨人在黃興率領下猛攻總督衙門,他奮不顧身,沿途拼殺,抵總督衙門時,與守衞清兵發生激戰,雙方各有傷亡。元棟見狀,悲憤交加,經奮力激戰,劉等攻入督府,兩廣總督張鳴岐已潛逃,復殺出,至東轅門時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部隊,他與諸戰友一起奮力抵抗,這時,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7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