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信

(西漢羹頡侯)

鎖定
劉信,西漢宗室,生卒年不詳,沛豐邑中陽裏(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裏街道)人。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曾跟隨劉邦平定韓王信的叛亂,任職郎中將。因劉邦曾與劉信的母親有舊怨,所以沒有封侯。後來經劉邦之父劉太公説情,劉信被封為羹頡侯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劉信犯了罪,削爵一級,貶為關內侯 [25]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 [20] 
全    名
劉信
所處時代
秦朝→漢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沛豐邑中陽裏(今徐州豐縣)
陵    墓
舒王墩漢墓
爵    位
羹頡侯→關內侯

劉信人物生平

父親劉伯早逝,叔叔劉邦貧賤時,曾經避難,常常與賓客一起到劉信家去吃飯。劉信的母親討厭劉邦,劉邦與客人一來,劉信的母親就假裝羹湯吃完,故意用飯勺碰刮鍋邊發出聲響,賓客以為鍋中沒有飯,就離去了。過後劉邦看到鍋中還有羹湯,就由此怨恨大嫂。 [1] 
劉信跟從劉邦投身軍旅,參與攻打造反的韓王信,擔任郎中將 [2]  劉邦稱帝后,封賞兄弟,只有劉信沒有被封賞。等到劉邦封兒子劉肥齊王、封二哥劉仲代王之後。太上皇劉太公憐憫劉信,於是為自己的孫子説話,劉邦説:“我不敢忘記封賞大哥的兒子,只因他的母親不是忠厚大方的人。”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劉邦封劉信為羹頡侯 [3] 
漢高後呂雉元年(前187年),劉信因為犯罪,被削爵一級,爵位徹侯等級降為關內侯等級。 [4-5] 

劉信親屬成員

祖父:劉煓,即劉太公,漢朝建立後被尊為太上皇,漢十年(前197年)七月癸卯日,去世。 [17] 
父親:劉伯,早逝。被劉邦追封為武哀侯 [15]  ,呂后執政時追尊為武哀王。 [16] 
母親:名字失載,被封為陰安侯,封地在陰安縣,與宗室、大臣共同擁立漢文帝。 [18] 

劉信相關考辨

劉信封侯爭議

  • 侯名是虛號還是實地
【劉信塑像】位於安徽省舒城縣平漢河鎮七門堰村 【劉信塑像】位於安徽省舒城縣平漢河鎮七門堰村
歷代學者對於羹頡侯之“羹頡”存有爭議,有説是爵位稱號,有説是縣邑地名。
司馬貞認為羹頡是爵位稱號,不是縣邑名稱,是因為劉信母親用飯勺刮鍋邊之故。 [6]  張守節認為劉邦是把羹頡山的名字取為劉信的封爵稱號,是因為怨恨之故。 [7]  王駿觀認為羹頡是封號,不是地名,漢朝從無以山名為侯的封號,張守節之説是牽強附會。崔適認為羹頡山是因為羹頡侯的封號而得名。 [8] 
由於劉信最早的爵位是列侯等級(侯名羹頡), [1]  而明確錄入漢初功臣表的列侯皆為實封,所以劉信有實際的食邑,其食邑户數史料缺載,漢初列侯以封地名為稱,故“羹頡”應存在相應的地理位置,不僅僅是名號稱呼。 [12]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記載:“羹頡城,(舒城縣)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漢高帝封兄子信為羹頡侯,食邑於舒,此城為信所築。”——按書中記載安徽廬州舒城東北有羹頡城,是劉信所築,又稱其食邑在舒縣,亦證明“羹頡”是實封,有其實際的地望 [13] 
  • 侯名是否有貶抑意味
荀悦在《漢紀》中將劉信的侯名記載為“刮羹侯”, [21]  《漢紀》依據《漢書》改編成書,荀悦將“轑釜”改書為“刮釜”,又把“羹頡”寫成“刮羹”,如此寫出了“羹頡”二字難以體現出的貶抑意味,這也可能是受到某些傳世本《漢書》將“羹頡”誤作“頡羹”的影響。清人沈濤認為劉邦沒有自創爵號來貶損其嫂,但卻是“借羹頡之名,以寓轢釜之恨”。學者辛德勇論述認為劉邦晚封劉信,有刻意選擇“羹頡”這個地方作為封地的可能。但他同樣認為劉邦冊封給劉信的“羹頡侯”,同當時所有列侯爵號一樣,只是地名,無特殊的涵義,不是劉邦刻意創制的詞語。 [24] 

劉信興修水利

按典籍記載,劉信還在其封地修建了多處水利工程。《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七門堰,在(舒城縣)縣西南七門山下。三堰之源出焉。三堰者,一曰烏羊堰,在縣南十五里,一曰千功堰,在縣南二十里,一曰槽牐堰,在縣南二十五里,與七門堰共溉田二萬餘頃,俱漢初羹頡侯所築。” [14] 
七門堰歷經多代翻修維護,確保水系連通,兩千多年來,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留下了豐厚的水文化遺產和眾多古灌排水利設施類型,發揮了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 [23]  2023年11月4日,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等中國4個工程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9-30] 
七門堰水利工程灌區

劉信侯國世系

羹頡侯國世系
羹頡侯(前200年-前187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備註
一世
羹頡侯
劉信
13年
前200年-前187年
食邑户數失考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19] 

劉信史籍記載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11] 
《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9]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12]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10] 

劉信後世紀念

劉信七門廟

宋仁宗嘉佑年間,北宋名士劉攽就任廬州從事,在舒城考究七門三堰時,最初認為是漢末曹魏揚州刺史劉馥所造。後來聽縣主簿包廓談及當地父老所述,方知七門堰乃漢初羹頡侯劉信所築,劉馥僅是翻修。包廓為紀念劉信修築七門堰的功勞,決定為其立廟,讓劉馥配享,於是委託劉攽書寫《七門廟記》,記錄下建立七門廟的緣由。 [24]  [28] 

劉信三劉祠

清朝嘉慶年間,當時舒城縣東部還設有三劉祠,是明朝廬州知府馬金所建,供奉着三位在當地治水有功的人物,分別是西漢羹頡侯劉信、東漢末年揚州刺史劉馥、明朝宣德年間舒城知縣劉顯。 [22-23] 

劉信軼事典故

劉信羹頡城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記載:“羹頡城,(舒城縣)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漢高帝封兄子信為羹頡侯,食邑於舒,此城為信所築。” [13] 
清朝《嘉慶廬州府志》在“羹頡城”一條下引用《天下名勝志》記載稱:羹頡侯城在舒城縣西北三十里,旁邊有羹頡侯的墓地。《江南通志》記載:“漢高帝七年,封兄子信為羹頡侯,食邑於舒。” [32] 

劉信舒王墩

舒王墩,又稱舒王冢,《嘉慶廬州府志》“舒王墩”一條引用清朝康熙年間府志稱舒王墩在舒城縣北四十里,俗稱羹頡侯為“舒王”,舒王墩是他的遺蹟。 [33]  又在“漢羹頡侯墓”一條下引用《輿地紀勝》稱漢羹頡侯墓在舒城縣西北三十五里,俗稱舒王冢。明代崇禎年間的府志稱舒王冢在舒城縣北四十里,嘉靖年間的知府何偁曾為其立有石碑。 [34] 

劉信舒王廟

《輿地紀勝》記載舒城縣有舒王廟,劉攽曾為其記述得很詳細。 [32]  又記載古舒王廟在舒城縣東北三十里。《寰宇紀》則提出另一個説法,漢文帝立淮南王劉長的兒子劉賜為廬江王,稱王在古舒縣,劉賜在當地留有德望,當地百姓立廟祭祀他。這與宋朝劉攽記載稱舒王廟為祭祀羹頡侯劉信有所不同。這一點留待考證。 [35] 

劉信相關墓葬

位於安徽省肥西縣,又名舒王冢,俗稱舒王墩,高38.3米,長寬約70米,呈饅頭形,面積約有4000平方米。此墩曾因燒窯動土遭破壞,但封土層次依然清晰可辨。據《舒城縣誌》、《廬州府志》記載,此墩為西漢高祖長兄之子劉信之墓,高祖七年封其為羹頡侯,食邑於舒地,所以劉信之墓被命名為“舒王墩”。
舒王墩漢墓是縣級文保單位,在歷史上歷經多次盜掘,在由省市縣文物部門共同主持的發掘中,仍出土了大批文物,僅陶冥幣一種就有300多枚,出土的棺槨長達8.2米,實屬罕見,大墓還出土了瑪瑙器、銅器、陶瓷器、漆器骨角器等珍貴文物。器物有壺、五聯罐、劍、鈎、珠、鎧甲片、骨飾件等文物70多件,其中有六柄青銅劍更是精品,六柄青銅劍存放於肥西縣花崗鎮的舒王墩墓園展館內。 [26-27] 
又一説:舒王墩為漢文帝時封的廬江王劉賜墓。據《讀修廬州府志·古蹟志》載:“今按舒王廟,漢文帝封淮南厲王之子賜為廬江王,居舒。”墓葬內的“舒王”待發掘時考定。 [31]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 2.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以高祖兄子從軍,擊反韓王信,為郎中將。信母嘗有罪高祖微時,太上憐之,故封為羹頡侯。
  • 3.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初,高祖微時,常避事,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陽為羹盡,轑釜,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有羹,繇是怨嫂。及立齊、代王,而伯子獨不得侯。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七年十月,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 4.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元年,信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
  • 5.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七年中封,十三年,高後元年,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
  • 6.    《史記索隱·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索隱】羹頡,爵號耳,非縣邑名,以其櫟釜故也。
  • 7.    《史記正義·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正義】《括地誌》雲:“羹頡山在媯州懷戎縣東南十五里。”按:高祖取其山名為侯號者,怨故也。
  • 8.    《史記箋證·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王駿觀曰:《史》《漢》表皆謂“羹頡”是爵號,非地名。則《索隱》之説信而有政。乃《正義》見地書有羹頡之山,遂牽附其地以實之,可謂鑿矣,漢家從無以山名為侯之封號者。崔適曰:“此雖名號侯,而別有封邑。《漢書·王子侯表》:‘羹頡侯信,高後元年有罪,削爵一級為關內侯。’然則此前固列侯也。羹頡侯乃因侯而名山。”
  • 9.    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8-19]
  • 10.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8-19]
  • 11.    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8]
  • 12.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8]
  • 13.    (清)顧祖禹 撰; 賀次君,施和金 點校.《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3月:第1277頁
  • 14.    (清)顧祖禹 撰; 賀次君,施和金 點校.《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3月:第1279頁
  • 15.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春正月,追尊兄伯號曰武哀侯。
  • 16.    《漢書·卷三·高後紀第三》:夏五月辛未,詔曰:“昭靈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號諡不稱,其議尊號。”丞相臣平等請尊昭靈夫人曰昭靈後,武哀侯曰武哀王,宣夫人曰昭哀後。
  • 17.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萬年。
  • 18.    顏師古 注《漢書·文帝紀》:閏月己酉,入代邸。羣臣從至,上議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服虔曰:“柴武。”〕御史大夫臣蒼、〔文穎曰:“張蒼。”〕宗正臣郢、〔文穎曰:“劉郢。”〕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典客臣揭〔蘇林曰:“劉揭也。”師古曰:“揭,音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師古曰:“不詳其有爵位,故總謂之子。”〕不當奉宗廟。臣謹請陰安侯、〔蘇林曰:“高帝兄伯妻,羹頡侯母,丘嫂也。”晉灼曰:“若蕭何夫人封為酇侯也。”〕頃王后、〔蘇林曰:“高帝兄仲妻也。仲名喜,為代王,後廢為郃陽侯。子濞為吳王,故追諡為頃王。”如淳曰:“《王子侯表》曰合陽侯喜以子濞為王,追諡為頃王。頃王后封陰安侯,時呂嬃為林光侯,蕭何夫人亦為酇侯。又《宗室侯表》:此時無陰安侯,知其為頃王后也。案漢祠令,陰安侯高帝嫂也。”師古曰:“諸諡為傾者,《漢書》例作頃字,讀皆曰傾。”〕琅邪王、〔文穎曰:“劉澤也。”〕列侯、吏二千石議,大王高皇帝子,宜為嗣。願大王即天子位。”
  • 19.    韓兆琦審閲,陳曦,王珏,王曉東,周旻譯.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史記》【三】.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9月:第2282頁
  • 20.    【劉信塑像】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萬佛湖風景區
  • 21.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卷第三》:高帝兄弟四人,長曰伯,早卒,追號為武哀侯,封子信為刮羹侯。初,上微時數將客過嫂食,嫂饜食之,陽為羹盡刮釜,上聞惡之,故號其子為刮羹侯。
  • 22.    (清)張祥雲·《嘉慶廬州府志·卷十八:舒城縣》:三劉祠,縣東,知府馬金以漢羹頡侯劉信、刺史劉馥、明知縣劉顯治水有功,春秋崇祀。
  • 23.    安徽水利工程遺產系列⑤:七門堰的水  .The Paper[引用日期2023-10-25]
  • 24.    辛德勇.羹頡侯,東昏家與海昏侯爵號[J].浙江學刊, 2017(2):10
  • 25.    倉修良 主編.《史記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700頁
  • 26.    肥西縣舒王墩漢墓園有望年底前對外開放  .新浪網.2009-08-20[引用日期2023-10-26]
  • 27.    六把寶劍千年守護“合肥第一漢墓”  .鳳凰網.2015-02-12[引用日期2023-10-26]
  • 28.    (北宋)劉攽·《七門廟記》:嘉佑二年,予為廬州從事,始以事至舒城,觀所謂七門三堰者。問其居人,其溉田幾何,對曰凡二萬頃。考於圖書,實魏揚州刺史劉馥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餘歲雲,予於是嘆美其功。後二年,校書郎包君廓為縣主簿,嘗與予語及之,包君謂予曰:“馥信有功,然吾問於耆老,而得羹頡侯信焉。初,漢以龍舒之地封信為列侯,信乃為民畎澮,舒河以廣溉浸。信為始基,至馥時廢而復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則祀之。若信者,抑可謂有功者乎!然吾恨史策之有遺,而吾憐舒人之不忘其思也。今我將為侯廟,祀之,而以馥配子,幸為我記之焉”。予因曰:“諾。”
  • 29.    航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安徽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  .中新網視頻[引用日期2023-11-18]
  • 30.    [共度晨光]我國新增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央視網(cctv.com)[引用日期2023-11-18]
  • 31.    舒王墩  .肥西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1-19]
  • 32.    (清)張祥雲·《嘉慶廬州府志·卷四·古蹟上》:羹頡城,《輿地紀勝》:“槽牐堰在舒城縣,即漢羹頡侯所築,有羹頡侯廟,劉攽為之記甚詳,謂之漢舒王廟”。《天下名勝志》:“羹頡侯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有墓在焉。”《江南通志》:“漢高帝七年,封兄子信為羹頡侯,食邑於舒。”
  • 33.    (清)張祥雲·《嘉慶廬州府志·卷五·古蹟下》:舒王墩,《康熙志》在舒城北四十里,俗稱羹頡侯為舒王,此其遺蹟。
  • 34.    (清)張祥雲·《嘉慶廬州府志·卷五·冢墓》:漢羹頡侯墓,《輿地紀勝》:“漢羹頡侯墓在舒城縣西北三十五里,俗稱為舒王冢。”舒王冢,《明崇禎志》:“在縣北四十里,嘉靖間知府何偁立石。”
  • 35.    (清)張祥雲·《嘉慶廬州府志·卷十八·壇廟》:古舒王廟,《輿地紀勝》:“在舒城東北三十里,《寰宇紀》雲漢文帝時淮南厲王子賜為廬江王古舒,即此縣是也,王有遺愛,立廟祀之,然劉攽記以羹頡侯信,二者不同,當考。”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