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保

(東漢第八位皇帝)

鎖定
漢順帝劉保(115年-144年9月20日) [1] 東漢第八位皇帝(125年12月16日 [8] 144年9月20日在位 [1]  ),漢安帝長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
永寧元年(120年)立為太子。延光三年 (124年)廢為濟陰王。次年(125年),安帝駕崩,其皇后閻姬擁立北鄉侯劉懿為帝,旋卒 [4]  。劉保的乳母宋娥聯合宦官孫程等人發動“西鍾政變 [47]  [71] 誅殺閻太后手下的宦官羣體,迎立劉保為帝 [9] 劉保即位後,發動奪宮之變,誅殺閻氏外戚並從閻太后手中奪回天子璽綬 [63]  ,繼而為鄧氏與楊震平反昭雪 [17-18] 在位期間勤理國政,紀綱四方,使天下獲安 [34] 注重削弱宦官勢力,將宦官十九侯集體革職並逐出洛陽 [19]  [61]  ,處死多個干政的宦官中常侍 [36] 對外則收復西域 [26] 擊敗鮮卑 [28] 首次與南洋羣島葉調國建立聯繫 [37] 科技上將張衡官復原職,使地動儀得以面世 [30] 官制上,對察舉制進行改革,推行“陽嘉新制”,建立考試製度 [44]  ;同時派出“八使”整頓貪污腐敗,澄清吏治 [22]  。但後期任用皇后梁妠家族,為後來的梁氏外戚專權埋下伏筆 [22] 建康元年(144年)去世,享年三十歲 [1]  ,諡號孝順皇帝,葬於憲陵,廟號敬宗(後被廢除)。
劉保積極改革,推行的陽嘉新制確立了分科考試製度,被視為科舉制的萌芽 [62]  ,為中國科舉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58] 在位期間號令自出,知人善任 [59] 限制宦官,打擊外戚,伸張皇權,後世史學家稱其世為東漢的中興之時。 [57] 
全    名
劉保
別    名
漢順帝
諡    號
孝順皇帝
封    號
皇太子、濟陰王(即位前) [2] 
廟    號
敬宗(後被去除)
年    號
永建(126年)、陽嘉(132年)、永和(136年)、漢安(142年)、建康(144年)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郡雒陽縣(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出生日期
115年
逝世日期
144年9月20日
逝世地
玉堂前殿(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1] 
陵    墓
憲陵
在位時間
125年 至 144年
前    任
漢帝劉懿東漢前少帝
繼    任
漢孝衝皇帝劉炳
主要成就
推行陽嘉新制,確立分科考試製度,為科舉制產生奠定基礎 [58] 
收復西域,擊破鮮卑,穩固邊疆 [28] 

劉保人物生平

劉保早年經歷

元初二年(115年),漢安帝寵幸的宮人李氏生下劉保,而皇后閻姬專房妒忌,得知此事後用鴆酒毒殺了劉保的生母李氏(後追諡恭愍皇后 [60]  [65] 
劉保自幼簡樸淳厚,厚道誠實,寬仁温惠。六歲時,劉保入小學讀書,吟誦《孝經》章句,鄧太后對其大加表彰,並認為他能夠繼承大統,便於永寧元年(120年)立他為皇太子。劉保追隨老師接受學業,具備文武全才,敏捷通達。 [31] 
延光三年(124年),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和中常侍樊豐誣陷劉保的乳母王男和廚監(古代宮廷的廚官)邴吉,王男和邴吉被殺,劉保經常嘆息二人被殺。王聖等人懼怕日後劉保繼位,會報復他們,於是王聖與樊豐、江京勾結又誣陷劉保,劉保因此被廢為濟陰王。 [2]  移居北宮德陽殿西鍾之下。

劉保登基稱帝

延光四年三月初十(125年4月30日),漢安帝到章陵祭祀,途經葉縣時突然病逝,皇后閻姬和兄弟閻顯以及江京、樊豐等人謀劃説:“如今皇帝在道路上駕崩,濟陰王劉保在朝內,萬一被公卿知道後立為皇帝,反而成為大害。”於是假稱漢安帝患急病,把漢安帝遺體挪到卧車中,所到之處上食詢問起居照舊。三月十三日,漢安帝的車駕回到皇宮。三月十四日晚上,閻姬等人才為漢安帝發喪,從此閻姬升任皇太后,臨朝攝政,任命大鴻臚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3] 
閻姬想長期獨攬朝政,便與閻顯等人在宮中定下計謀,迎立北鄉侯劉懿為帝 [4-5]  。劉保因被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漢安帝靈堂參與喪禮,悲號不食,內外百官都為之哀痛。 [6] 
延光四年(125年)十月,劉懿病重,閻顯兄弟和江京等人都在劉懿身邊。江京將閻顯帶到沒人的地方對他説:“北鄉侯一病不起,國家繼承人的事應該及時確定。先前沒有立濟陰王劉保,如果立他,以後必定要怨恨,又為什麼不早做準備徵調其他王子,從中挑選立為皇帝的人呢?”閻顯認為很對。 [66] 
十月二十七日,劉懿去世 [7] 閻顯與宦官江京、劉安、陳達等奏請太后閻姬秘不發喪,徵調濟北王、河間王的王子,並緊閉宮門,屯兵自守。然而,在濟北王與河間王的兒子還沒到洛陽時 [66] 劉保的乳母宋娥便與中黃門孫程等人共同商議擁立劉保為帝 [47]  ,在十一月初四日晚上(西曆12月16日),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合力斬殺閻太后手下的宦官江京、劉安、陳達等人,史稱“西鍾政變 [71]  ,繼而迎立劉保繼位 [8]  ,是為漢順帝。

劉保乾綱獨斷

劉保即位後,率領近臣與尚書到南宮雲台,召集公卿百官,派虎賁軍、羽林軍駐守南北兩宮各個宮門。閻顯兄弟聽説劉保即位,率兵衝入北宮,與尚書郎郭鎮刀劍相向,展開激烈交鋒。最終郭鎮斬殺閻顯和其弟弟衞尉。隨後,劉保派使者到閻太后處奪取天子璽綬,繼而駕臨嘉德殿,派侍御史持節收捕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閻耀、執金吾閻晏,一併下獄處死。繼而將太后閻姬遷到離宮居住,其家屬全部發配到邊疆比景縣 [9]  ;閻氏外戚全部伏誅後,劉保才下令打開宮門,撤回屯兵。繼而對司隸校尉下詔説:“只有閻顯、江京的近親伏誅即刻,其餘人都務從寬恕。”隨後,劉保先後拜謁漢高帝宗廟與光武帝宗廟,然後以諸侯王之禮安葬少帝劉懿。 [63]  而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擁立有功,均被封侯,史稱“十九侯”。 [64] 
劉保追感鄧太后的恩訓,憐憫鄧騭無辜,下詔恢復鄧騭的宗親的朝見,並任命鄧騭親屬十二人為郎中 [18]  同時將漢安帝時被誣陷而死的太尉楊震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17] 
永建元年(126年),中常侍張防濫用權勢,收受賄賂,司隸校尉虞詡依法追究,但奏章往往遭到扣壓,不得上報。虞詡憤慨之至,於是捆綁自己去見廷尉。而張防在劉保面前流淚為自己申訴,導致虞詡被罰去左校服役。宦官孫程、張賢孟叔馬國等十九侯得知虞詡因忠獲罪,便懷錶上殿為虞詡伸冤,並大聲斥責張防,劉保見狀大怒,當即革除了孫程等十九侯的官職 [19]  ,並以“懷錶上殿爭功”為罪名,將十九侯全部逐出京師洛陽 [61]  ,徙往偏遠的地區 [67] 後來虞詡的兒子虞凱與太學生一百多人,都舉着旗幟,到另一位中常侍高梵跟前,向他叩頭流血,申訴虞詡的冤情。高梵於是向劉保説明此事,劉保幡然醒悟,便將張防流放邊疆,並將其黨羽賈朗等六處死或罷黜,當天就釋放了虞詡。 [20] 
永建二年(127年),劉保考慮到乳母宋娥擁戴自己即位,於是封宋娥為山陽君,食邑五千户。 [47]  同年,班勇征服了西域的焉耆國,於是龜茲、疏勒、於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 [26] 
永建三年(128年),司徒朱倀就孫程等宦官十九侯被放逐一事,上表進諫説:“如果沒有孫程等人,陛下就難以即位,如今陛下卻忘卻孫程等人的大功德,抓住他們一點小過失就革職放逐,如果孫程在放逐的路上死去,陛下將會蒙受誅殺功臣的譏諷。”劉保聽後,採納了他的建議, [67]  將十九侯召回京師洛陽。 [68] 
永建五年(130年)春正月,疏勒國王遣侍子入東漢,大宛莎車國王皆奉使貢獻。 [39]  次年(131年),劉保認為伊吾以前是肥沃之地,靠近西域,匈奴經常資助他們,繼而抄掠。於是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並置伊吾司馬一人。 [26] 

劉保陽嘉新制

陽嘉元年(132年)春,正月,劉保冊立梁妠為皇后。 [24]  同年,劉保採納尚書令左雄提出的“陽嘉新制”,對察舉制進行改革,建立了考試製度。 [44]  (詳見“為政舉措-政治”目錄)當時,該提議遭到了尚書僕射胡廣、尚書史敞和郭虔等一干大臣上書反對,但劉保並不採納反對派的建議,堅持推行陽嘉新制 [73] 
陽嘉二年(133年),發生地震、山崩、火災,劉保詢問朝臣對策,李固上疏勸劉保遣送宋娥出宮回宅,權去外戚,罷退宦官,去其權重,裁置常侍兩人,選用正直有德的宦官伴君左右。劉保看了他的對策後,大多數採納,即刻將宋娥遣送出宮置於宅第,各個中常侍全部磕頭謝罪,於是“朝廷肅然”。 [50] 
陽嘉四年(135年),封梁皇后之父梁商為大將軍。 [25]  梁商認為自己因為是外戚才能位居大將軍之職,所以常常謙恭温和,虛心薦賢。他前後舉薦了漢陽人巨覽、上黨人陳龜為掾屬,李固、周舉為從事中郎。京師雒陽內都齊聲叫好,稱讚梁商為“賢輔”,劉保也讓他參與國家重務。每次遇到災荒年歲,梁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無糧的災民,並且不説是大將軍的恩惠,只説是國家的救助。他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不曾憑藉權勢為非作歹。 [35] 

劉保整頓朝綱

永和二年(137年),宋娥因“構奸誣罔”之罪被坐實,劉保便收回了她的山陽君印綬,將她放逐至田舍。宦官李剛等“九侯”因與宋娥相互收受賄賂,均被遣至封地,削減四分之一的租税。 [48] 
永和四年(139年),中常侍張逵蘧政與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合謀誣陷梁商以及與梁商交好的曹騰孟賁等人謀反,劉保完全不信,並譴責這些宦官善妒。於是張逵等宦官便假傳聖旨,逮捕並監禁曹騰與孟賁。劉保大怒,下令釋放曹騰與孟賁,並逮捕張逵、蘧政、石光、傅福、杜永等宦官,將其全部處死。 [36] 
永和六年(141年)八月,大將軍梁商薨逝,劉保便改任其子河南尹梁冀為大將軍。 [25]  梁冀成為大將軍後,便結黨營私、貪污受賄,引起劉保不滿。於是,漢安元年(142年),劉保派出八使分行全國各個州郡,令其表彰賢良,彰顯忠正勤勞;若發現貪污有罪的官員,如果是刺史和二千石長官,就用驛馬將其送往京城論罪;如果是千石以下的官員,可以就地逮捕監禁。八使奉命出發後,侍御史張綱聯想起梁冀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現狀,憤怒地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説:‘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於是返回朝中,彈劾梁冀貪贓枉法,京師震竦。劉保雖然知道張綱言論公正,但由於當時皇后梁妠寵愛方盛,梁氏戚族遍佈朝堂,劉保並沒有直接採用其建議,而是在八使到達各州各郡後,彈劾了諸多梁冀與宦官親黨,於是他們相互呼救,但都沒有成功。劉保便毅然採納吳雄、李固等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的建議, [22]  將八使彈劾的不稱職的官員全部革職查辦,於是“朝廷稱善”。 [70] 
李固又進言説,地方選舉的牧守,有很多不稱職的,行為無道,欺壓百姓。同時勸劉保不要出遊,要專心政務。劉保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下詔讓全國各州檢舉那些不稱職的地方官員,凡是“政有乖枉,遇人無惠”的官吏,免除他們一切職務。對於那些犯有罪行的官吏,即刻逮捕入獄。 [49] 

劉保英年早逝

建康元年八月初六日(144年9月20日),劉保在玉堂前殿去世,時年三十歲 [1]  。劉保死後,其子劉炳繼位,是為漢衝帝。同年九月十二日,葬劉保於憲陵,廟號敬宗,諡號孝順皇帝。 [10] 
初平元年(190年),經有司奏請,漢獻帝廢除了劉保在內的四帝的廟號。 [11] 

劉保為政舉措

劉保政治

  • 改革察舉制
東漢時期,貴戚操縱察舉,權門請託,賄賂公行之弊橫生,針對察舉制中的這些弊端,陽嘉元年(132年),尚書令左雄大膽提出:“自令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42] 
劉保採納了左雄的提議,推行了察舉制的改革,史稱“陽嘉新制”。 [43]  改革內容如下:
一是設定年齡限制,察舉對象一般要年滿四十,如確實“有茂才異行”,也可破格察舉。
二是建立考試製度,“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意即儒生察舉要考試經學,文吏則考試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
考試製度是察舉制里程碑式的突破。左雄將其確立為成法,極大增加了操作上的確定性與規則性,使大家都能遵照一個相對明確的規則進行競爭。這一條防範的就是豪強世家互相勾連請託。
陽嘉新制施行後,左雄親自把關查驗各郡執行情況,因為濟陰郡貿然推薦一名年未及四十的孝廉,左雄發起一次查核整治,將違制察舉的濟陰太守胡廣等十餘名官員罷免黜退,此後十餘年間各地無不敬之畏之,漢朝的察舉風氣為之一正。 [44] 
陽嘉新制所確立的分科考試製度,被視為科舉制的萌芽, [62]  為中國科舉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58] 
  • 打壓宦官
永建元年(126年),宦官孫程張賢孟叔馬國十九侯在殿前失禮,劉保大怒,當即革除了孫程等十九侯的官職,並將十九侯全部趕出京師洛陽,遣至封地。 [19] 
同年(126年),中常侍張防因誣陷忠臣虞詡,被劉保流放邊疆,張防的黨羽賈朗等六人也都被劉保處死或貶黜。 [20] 
永建二年(127年),中常侍高梵、張防與部分朝臣勾結的事情被察覺。於是,劉保下令將勾結宦官的尚書尹就、郎姜述棄市(死刑),而宦官高梵、張防,及其黨羽翟酺、高堂芝、張敦、楊鳳、鮑就、張國皆抵罪。 [33] 
永和二年(137年),宦官黃龍、楊佗、孟叔、李建、張賢、史泛、王道、李元、李剛等“九侯”因與劉保乳母宋娥相互收受賄賂,均被遣至封地,削減四分之一的租税。 [48] 
永和四年(139年),中常侍張逵蘧政等宦官合謀誣陷賢臣梁商和賢宦曹騰孟賁等人謀反,劉保完全不信,並譴責這些宦官善妒。於是張逵等宦官便假傳聖旨行事,劉保大怒,當即下令逮捕張逵等宦官並將其全部處死。 [36] 
漢安元年(142年),劉保派出八使分行州郡,八使到達各州郡後,彈劾了許多宦官親黨,於是他們相互呼救,都沒有成功。劉保毅然採納吳雄、李固等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的建議,嚴厲懲治宦官親黨的罪過。 [22] 
  • 平反冤案
劉保即位後,追感鄧太后的恩訓,憐憫鄧騭無辜,便下詔恢復鄧騭的宗親的朝見。 [18]  同時將漢安帝時被誣陷而死的太尉楊震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17] 
  • 減免刑罰
陽嘉元年(132年)九月,劉保下詔各郡國以及中都官所關押的囚犯都減免死刑一等,並將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贖為庶人。 [15] 

劉保經濟

  • 廢除贖罪金
劉保在位時,存在長吏、二千石官員讓犯罪的百姓用錢贖罪的情況,當時被稱為“義錢”,假託是為貧民儲錢,實則藉此貪污。劉保採納虞詡的建議,嚴厲批評了州郡,從此禁止了犯人繳納贖金的制度。 [21] 
  • 賑濟貧民
陽嘉元年(132年)春正月,劉保下令賜予民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爵位超過公乘。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一人五斛粟。 [24] 
陽嘉三年(134年)五月,劉保以連年大旱,下詔大赦天下,賜予八十歲以上的百姓一人一斛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歲以上的民眾加賜二匹帛,三斤絮。 [16] 
  • 懲治貪腐
漢安元年(142年),劉保認識到有必要在地方上懲治貪腐,整肅綱紀,便親選八位“素有威名者”,分行天下,史稱“八使同時俱拜,天下號曰八俊”,朝野翹首引領,期望值相當高。
劉保規定,出使者如果發現貪污有罪的官員,如果級別是刺史和二千石,就應用驛馬上報給朝廷懲辦;如果是墨綬以下縣級官員,有權就地法辦。如果發現賢良忠勤的清官,就應表彰。 [22]  於是,周舉等使臣便檢舉貪官污吏,表彰清正廉潔的好官,被朝廷稱道。 [23] 

劉保軍事

  • 收復西域
永建二年(127年),班勇征服了焉耆。於是龜茲、疏勒、於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葱領已西遂絕。永建五年(130年)春正月,疏勒國王遣侍子入東漢,大宛莎車國王皆奉使貢獻。 [39] 
永建六年(131年),劉保認為伊吾以前是肥沃之地,靠近西域,匈奴經常資助他們,繼而抄掠。於是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並置伊吾司馬一人。 [26] 
  • 遠征鮮卑
永建元年(126年)秋,遼西鮮卑首領其至鞬侵犯代郡,太守李超戰死。次年(127年)春,中郎將張國派人率領南單于的步兵與騎兵1萬餘人出塞遠征遼西鮮卑,最終將其擊破,獲其軍械、糧秣2000多種。同年,遼東鮮卑6000餘騎兵進犯玄菟郡,烏桓校尉耿曄便調集邊境各郡兵馬聯合烏桓率眾王出塞討擊,斬首數百級,大獲其生口、牛、馬、什物,遼東鮮卑便率種眾三萬人乞求投降。
永建三年(127年)、永建四年(128年),鮮卑多次進犯漁陽郡朔方郡。永建六年(131年)秋,耿曄便派司馬率領胡兵數千人,出塞將其擊破。同年冬,漁陽太守又派烏桓兵攻打鮮卑,斬首八百級,獲牛、馬、生口。
陽嘉元年(132年)冬,耿曄又派烏桓親漢都尉戎朱廆率眾王侯咄歸等人,出塞包抄襲擊鮮卑,大斬獲而還,賜咄歸等已下為率眾王、侯、長,賜綵繒各有差。後來,鮮卑進犯遼東屬國,耿曄便把軍隊轉移到遼東無慮城抵禦。次年(133年)春,匈奴中郎將趙稠派人率領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出塞討擊鮮卑,最終將其攻破,斬獲甚眾。劉保便下詔賜夫沈金印紫綬及縑彩各有差。秋,鮮卑穿過邊塞進入馬城,被代郡太守襲擊,因此鮮卑未能攻克馬城。後來其至鞬去世,鮮卑便很少犯邊了。 [28] 
  • 北定匈奴
陽嘉四年(135年)春,北匈奴呼衍王入侵西域車師後部,劉保令敦煌太守發兵救之,不利。 [55] 
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人出擊匈奴,斬殺匈奴重要首領呼衍王,取得了40年來漢王朝在這一地區的重大勝利,解除了匈奴對西域及河西的嚴重威脅,為該地區贏得了13年的安定局面。如此重大的戰役,由於種種原因,記載東漢歷史的《後漢書》卻沒有記載,原樹於新疆哈密地區巴裏坤縣石人子鄉,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裴岑紀功碑》則記錄了這一史實,雖僅60字左右,卻足補史書之缺。 [54] 
  • 平定鍾羌
永建元年(126年),隴西地區的鍾羌造反。校尉馬賢率七千餘人擊之,戰於臨洮,斬首千餘級,鍾羌皆率種人投降。劉保便進封馬賢為都鄉侯,從此涼州無戰事。 [29] 

劉保文化

  • 擴建太學
永建六年(131年)九月,劉保下令繕起太學,擴建太學校舍,修起240座房,1850間室 [32] 創下了兩漢太學校舍面積的最高紀錄 [72] 
  • 擴招學生
陽嘉元年(132年)七月,太學新成,劉保下令擴招學生,補錄察舉明經而未中的人為太學弟子,增加甲、乙兩科策試錄取名額各10人,同時除用郡國大儒90人,讓他們擔任補郎、舍人的職位。 [14] 

劉保科技

永建年間(126年-132年),劉保恢復了張衡太史令的官職。永建七年(132年),張衡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 [30] 

劉保外交

  • 東北
永和元年(136年),夫餘國王來到東漢京師洛陽朝拜,劉保讓黃門侍郎作儀仗樂隊,表演百戲戲,隨後將其遣送回國。 [13] 
劉保在位時,高句麗濊貊都已經臣服東漢,因此東垂相對安穩,少有戰事。於是陽嘉元年(132年),劉保便在玄菟郡設立屯田六部。 [27] 
  • 南洋羣島
永建六年(131年),日南郡之外的葉調國遣使朝貢,劉保賜其國王金印紫綬。 [37]  葉調國故地或以為在今蘇門答臘,或以為在今爪哇,或以為兼稱兩島。 [38]  劉保接待到訪的爪哇使者,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首次直接來往。 [52] 
  • 日本
永和元年(136年)倭奴國國王來朝,劉保設宴接見。 [74] 

劉保歷史評價

皇甫規:孝順皇帝初勤王事,綱紀四方,天下欣然,幾以獲治。 [34]  [41] 
范曄:①順帝始以童弱反政,而號令自出,知能任使,故士得用情,天下喁喁仰其風采。遂乃備玄纁玉帛,以聘南陽樊英,天子降寢殿,設壇席,尚書奉引,延問失得。急登賢之舉,虛降己之禮,於是處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車之招矣。至乃英能承風,俊乂鹹事,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幹,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45]  ②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莫不矯鑑前違,審識情偽,無忘在外之憂,故能中興其業。觀夫順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效僻之多與?③孝順初立,時髦允集。匪砥匪革,終滄嬖習。保阿傳土,後家世及。
司馬光:成帝不能選任賢俊,委政舅家,可謂暗矣;猶知王立之不材,棄而不用。順帝援大柄,授之後族,梁冀頑嚚兇暴,著於平昔,而使之繼父之位,終於悖逆,蕩覆漢室。校於成帝,暗又甚焉! [12] 
王夫之:君在中材以上,可與為善,而庸譾之臣,無能成其美而遏其惡也,則順帝是已。帝之廢居西鐘下也,順以全生;羣奸不忌,非不智也。安帝崩;不得上殿親臨,悲號不食,非不仁也。孫程等拯之危亡之中而登天位,一上殿爭功,而免官就封,不使終持國政,非不斷也。諒虞詡之諫逐張防,聽李固之言出阿母,任左雄之策清吏治,非不明也。樊英、黃瓊、郎凱公車接軫,納翟酺之説,廣拓學宮,非不知務也……清本源,振綱紀,以納之於高明弘遠之途,漢其復振矣乎! [46] 
蔡東藩:順帝亦中智之君,觀其召試羣儒,能舉李固為首選,退乳母,責閹人,宮禁肅然,其與乃父之庸闇不君,似不可同日語矣。然一時之明察,終不敵羣小之欺矇,雖有直臣,挽回無幾。意者其尚有遺傳性之留存,明於初而昧於終歟? [51] 
田豐:東漢中後期諸帝多非明君,但順帝朝倒頗有幾分中興氣象。順帝雖由宦官迎立,但其限制宦官,打擊外戚,其世可謂東漢中興之時。 [57] 

劉保軼事典故

劉保時髦允集

“時髦”一詞的出處與劉保有關。范曄所著的《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讚語:“孝順初立,時髦允集。”描述的是劉保初登皇位時,當朝的傑出人物紛紛前來參加登基大典。
“髦”是幼兒垂在額前的短髮,即劉海。男孩兒成年之後,通常不再蓄額前的劉海,但從孃胎裏帶來的一束胎髮一直沒剪,同樣稱為“髦”。後來人們就把頭髮中最長的叫作“髦”,進一步引申為人中俊傑。後人再加以引申,成為新穎趨時尚之意,這才是“時髦”真正的來歷。 [56] 

劉保抽籤立後

劉保想要冊立皇后,當時後宮中有四名貴人都很受寵,劉保拿不定主意,想通過探籌(抽籤)決定。胡廣和尚書馮翊郭虔、史敞共同上疏進諫:“竊見詔書,以立後事大,謙不自專,欲假之籌策,決疑靈神;篇籍所記,祖宗典故,未嘗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當賢;就值其人,猶非德選。宜參良家,簡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鈞以貌;稽之典經,斷之聖慮。”這個意見被劉保接納,立乘氏侯梁商之女為皇后。 [53] 

劉保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母親
李氏
劉保追尊恭愍皇后
妻子
妾室
衝帝,舞陽長公主母
竇貴人
竇章之女
伏貴人
伏晨孫女
梁貴人
梁商之妹,梁妠姑母
梁商獻於劉保的美人 [40] 
長子
漢衝帝
長女
舞陽長公主
次女
冠軍長公主
三女
汝陽長公主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60] 

劉保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代表作品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演員
1994
電視劇
不詳
2007
電影

劉保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庚午,帝崩於玉堂前殿,時年三十。遺詔無起寢廟,斂以故服,珠玉玩好皆不得下。
  • 2.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延光三年,安帝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譖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殺之,太子數為嘆息。王聖等懼有後禍,遂與豐、京共構陷太子,太子坐廢為濟陰王。
  • 3.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下》:四年春,後從帝幸章陵,帝道疾,崩於葉縣。後、顯兄弟及江京、樊豐等謀曰:“今晏駕道次,濟陰王在內,邂逅公卿立之,還為大害。”乃偽雲帝疾甚,徙御卧車。行四日,驅馳還宮。明日,詐遣司徒劉熹詣郊廟社稷,告天請命。其夕,乃發喪。尊後曰皇太后。皇太后臨朝,以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 4.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下》:安思閻皇后諱姬……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年,與顯等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立為皇帝。
  • 5.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丁卯,幸葉,帝崩於乘輿,年三十二。秘不敢宣,所在上食問起居如故。庚午,還宮。辛未夕,乃發喪。尊皇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以後兄大鴻臚閻顯為車騎將軍,定策禁中,立章帝孫濟北惠王壽子北鄉侯懿。甲戌,濟南王香薨。乙酉,北鄉侯即皇帝位。
  • 6.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明年三月,安帝崩,北鄉侯立,濟陰王以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外羣僚莫不哀之。
  • 7.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冬十月丙午,越巂山崩。辛亥,少帝薨。
  • 8.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及北鄉侯薨,車騎將軍閻顯及江京,與中常侍劉安、陳達等白太后,秘不發喪,而更徵立諸國王子,乃閉宮門,屯兵自守。十一月丁巳,京師及郡國十六地震。是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劉安、陳達等,迎濟陰王於德陽殿西鐘下,即皇帝位,年十一。
  • 9.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下》:少帝立二百餘日而疾篤,顯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顯屏語曰:“北鄉侯病不解,國嗣宜時有定。前不用濟陰王,今若立之,後必當怨,又何不早徵諸王子,簡所置乎?”顯以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后,徵濟北、河間王子。未至,而中黃門孫程合謀殺江京等,立濟陰王,是為順帝。顯、景、晏及黨與皆伏誅,遷太后於離宮,家屬徙比景。
  • 10.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九月丙午,葬孝順皇帝於憲陵,廟曰敬宗。
  • 1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制曰:"可。"
  • 12.    《資治通鑑·卷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06]
  • 13.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順帝永和元年,其王來朝京師,帝作黃門鼓吹、角抵戲以遣之。”
  • 14.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永建)六年……秋九月辛巳,繕起太學。(陽嘉元年)秋七月,丙辰,以太學新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舍人。”
  • 15.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陽嘉元年)九月,詔郡國中都官繫囚皆減死一等,亡命者贖,各有差。”
  • 16.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陽嘉)三年春二月己丑,詔以久旱,京師諸獄無輕重皆且勿考竟,須得澍雨。五月戊戌,制詔曰:"昔我太宗,丕顯之德,假於上下,儉以恤民,政致康乂。朕秉事不明,政失厥道,天地譴怒,大變仍見。春夏連旱,寇賊彌繁,元元被害,朕甚愍之。嘉與海內洗心更始。其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謀反大逆諸犯不當得赦者,皆赦除之。賜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 1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順帝即位,樊豐、周廣等誅死,震門生虞放、陳翼詣闕追訟震事。朝廷鹹稱其忠,乃下詔除二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先葬十餘日,有大鳥高丈餘,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畢,乃飛去。郡以狀上。時連有災異,帝感震之枉,乃下詔策曰:“故太尉震,正直是與,俾匡時政,而青蠅點素,同茲在籓。上天降威,災眚屢作,爾卜爾筮,惟震之故。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棟折,我其危哉!今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魂而有靈,儻其歆享。”於是時人立石鳥象於其墓所。”
  • 18.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及順帝即位,追感太后恩訓,愍騭無辜,乃詔宗正復故大將軍鄧騭宗親內外,朝見皆如故事。除騭兄弟子及門從十二人悉為郎中。”
  • 19.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永建元年,程與張賢、孟叔、馬國等為司隸校尉虞詡訟罪,懷錶上殿,呵叱左右。帝怒,遂免程官,因悉遣十九侯就國。”
  • 20.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時中常侍張防特用權埶,每請託受取,詡輒案之,而屢寢不報。詡不勝其憤,乃自系廷尉,奏言曰:‘昔孝安皇帝任用樊豐,遂交亂嫡統,幾亡社稷。今者張防復弄威柄,國家之禍將重至矣。臣不忍與防同朝,謹自系以聞,無令臣襲楊震之跡。’書奏,防流涕訴帝,詡坐論輸左校。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傳考四獄。獄吏勸詡自引,詡曰:‘寧伏歐刀以示遠近。’宦者孫程、張賢等知詡以忠獲罪,乃相率奏乞見。程曰:‘陛下始與臣等造事之時,常疾奸臣,知其傾國。今者即位而復自為,何以非先帝乎?司隸校尉虞詡為陛下盡忠,而更被拘繫;常侍張防臧罪明正,反構忠良。今客星守羽林,其佔宮中有奸臣。宜急收防送獄,以塞天變。下詔出詡,還假印綬。’時防立在帝后,程乃叱防曰:‘奸臣張防,何不下殿!’防不得已,趨就東箱。程曰:‘陛下急收防,無令從阿母求請。’帝問諸尚書,尚書賈朗素與防善,證詡之罪。帝疑焉,謂程曰:‘且出,吾方思之。’於是詡子顗與門生百餘人,舉幡候中常侍高梵車,叩頭流血,訴言枉狀。梵乃入言之,防坐徙邊,賈朗等六人或死或黜,即日赦出詡。”
  • 21.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是時,長吏、二千石聽百姓嫡罰者輸贖,號為“義錢”,託為貧人儲,而守令因以聚斂。詡上疏曰:“元年以來,貧百姓章言長吏受取百萬以上者,匈匈不絕,謫罰吏人至數千萬,而三公、剌史少所舉奏。尋永平、章和中,州郡以走卒錢給貸貧人。司空劾案,州及郡縣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權制。”於是詔書下詡章,切責州郡。謫罰輸贖自此而止。
  • 22.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四》:“漢安元年(壬午,公元一四二年)丁卯,遣侍中河內杜喬、周舉、守光祿大夫周栩、馮羨、魏郡欒巴、張綱、郭遵、劉班分行州郡,表賢良,顯忠勤;其貪污有罪者,刺史、二千石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輒收舉。喬等受命之部,張綱獨埋其車輪於雒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劾奏:“大將軍冀、河南尹不疑,以外戚蒙恩,居阿衡之任,而專肆貪叨,縱恣無極,多樹諂諛以害忠良,誠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謹條其無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齒者也。”書御,京師震竦。時皇后寵方盛,諸梁姻族滿朝,帝雖知綱言直,不能用也。……八使所劾奏,多梁冀及宦者親黨;互為請救,事皆寢遏。侍御史河南種暠疾之,復行案舉。廷尉吳雄、將作大匠李固亦上言:“八使所糾,宜急誅罰。”帝乃更下八使奏章,令考正其罪。”
  • 23.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時,詔遣八使巡行風俗,皆選素有威名者,乃拜舉為侍中,與侍中杜喬、守光祿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馮羨、尚書欒巴、侍御史張綱、兗州刺史郭遵、太尉長史劉班,並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臧罪顯明者,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輒收舉。其有清忠惠利,為百姓所安,宜表異者,皆以狀上。於是八使同時俱拜,天下號曰“八俊”。舉於是劾奏貪猾,表薦公清,朝廷稱之。”
  • 24.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陽嘉元年春正月乙巳,立皇后梁氏。賜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同產子,民無名數及流民欲佔著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 25.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陽嘉四年)夏四月甲子,太尉施延免。戊寅,執金吾梁商為大將軍。……(永和六年)八月丙辰,大將軍梁商薨;壬戌,河南尹梁冀為大將軍。”
  • 26.    《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順帝永建二年,勇復擊降焉耆。於是龜茲、疏勒、於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葱領已西遂絕。六年,帝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抄暴,復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
  • 27.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遂成死,子伯固立。其後濊貊率服,東垂少事。順帝陽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
  • 28.    《後漢書·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順帝永建元年秋,鮮卑其至鞬寇代郡,太守李超戰死。明年春,中郎將張國遣從事將南單于兵步騎萬餘人出塞,擊破之,獲其資重二千餘種。時,遼東鮮卑六千餘騎亦寇遼東玄菟,烏桓校尉耿曄發緣邊諸郡兵及烏桓率眾王出塞擊之,斬首數百級,大獲其生口、牛、馬、什物,鮮卑乃率種眾三萬人詣遼東乞降。三年,四年,鮮卑頻寇漁陽、朔方。六年秋,耿曄遣司馬將胡兵數千人,出塞擊破之。冬,漁陽太守又遣烏桓兵擊之,斬首八百級,獲牛、馬、生口。陽嘉元年冬,耿曄遣烏桓親漢都尉戎朱廆率眾王侯咄歸等,出塞抄擊鮮卑,大斬獲而還,賜咄歸等已下為率眾王、侯、長,賜綵繒各有差。鮮卑後寇遼東屬國,於是耿曄乃移屯遼東無慮城拒之。二年春,匈奴中郎將趙稠遣從事將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出塞擊鮮卑,破之,斬獲甚眾,詔賜夫沈金印紫綬及縑彩各有差。秋,鮮卑穿塞入馬城,代郡太守擊之,不能克。後其至鞬死,鮮卑抄盜差稀。”
  • 29.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順帝永建元年,隴西鍾羌反。校尉馬賢將七千餘人擊之,戰於臨洮,斬首千餘級,皆率種人降。進封賢都鄉侯,自是涼州無事。”
  • 30.    東漢·張衡  .南陽市卧龍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3-03-16]
  • 31.    《東觀漢記·卷三·帝紀三》:“孝順皇帝諱保,孝安長子也。母早薨,追諡恭愍皇后。上幼有簡厚之質,體有敦愨之性,寬仁温惠。始入小學,誦孝經章句,和熹皇后甚嘉之,以為宜奉大統。年六歲,永寧元年,為皇太子。受業尚書,兼資敏達。”
  • 32.    《後漢書·卷六十九·儒林列傳》:“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黌宇,凡所結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試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儒皆補郎、舍人。”
  • 33.    《後漢書·志第十一·天文中》:“孝順永建二年二月癸未……是時,中常侍高梵、張防、將作大匠翟酺、尚書令高堂芝、僕射張敦、尚書尹就、郎姜述、楊鳳等,及兗州刺史鮑就、使匈奴中郎將張國、金城太守張篤、敦煌太守張郎相與交通,漏泄,就、述棄市,梵、防、酺、芝、敦、鳳、就、國皆抵罪。”
  • 34.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四》:皇甫規對曰:“伏惟孝順皇帝初勤王政,紀綱四方,幾以獲安。”
  • 35.    《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列傳》:商自以戚屬居大位,每存謙柔,虛己進賢,闢漢陽巨覽、上黨陳龜為椽屬。李固、周舉為從事中郎,於是京師翕然,稱為良輔,帝委重焉。每有饑饉,輒載租谷於城門,賑與貧餧,不宣己惠。檢御門族,未曾以權盛幹法。
  • 36.    《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列傳》:永和四年,中常侍張逵、蘧政,內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冗從僕射杜永連謀,共譖商及中常侍曹騰、孟賁,雲欲徵諸王子,圖議廢立,請收商等案罪。帝曰:“大將軍父子我所親,騰、賁我所愛,必無是,但汝曹共妒之耳。”逵等知言不用,懼迫,遂出矯詔收縛騰、賁於省中。帝聞震怒,敕宦者李歙急呼騰、賁釋之,收逵等,悉伏誅。
  • 37.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順帝永建六年,日南徼外葉調王便遣使貢獻,帝賜便金印紫綬。”
  • 38.    朱傑勤,黃邦和,張勁草,林遠輝,張祥暉.中外關係史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26
  • 39.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永建)五年春正月,疏勒王遣侍子,及大宛、莎車王皆奉使貢獻。”
  • 40.    《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列傳》:“初,父商獻美人友通期於順帝,通期有微過,帝以歸商。”
  • 41.    《後漢紀·孝順皇帝紀·下卷·第十九》:“臣伏見孝順皇帝初勤王事,綱紀四方,天下欣然,幾以獲治。”
  • 42.    張孝平.左雄改制與舉薦考試[J].中國人才,1995(06):45.
  • 43.    舉孝廉、科舉:古人這樣找工作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8-31]
  • 44.    科舉制誕生前古代“高考”有多難?  .京報網[引用日期2023-08-31]
  • 45.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31]
  • 46.    《讀通鑑論·卷八·順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31]
  • 47.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初,帝廢為濟陰王,乳母宋娥與黃門孫程等共議立帝,帝后以娥前有謀,遂封為山陽君,邑五千户。……雄上封事曰“永建二年,封陰謀之功,又有日食之變。數術之士,鹹歸咎於封爵……”帝不聽。雄復諫曰:“……臣伏見詔書,顧念阿母舊德宿恩。欲特加顯賞。案尚書故事,無乳母爵邑之制,唯先帝時阿母王聖為野王君。聖造生讒賊廢立之禍,生為天下所咀嚼,死為海內所歡快。……今阿母躬蹈約儉,以身率下,羣僚蒸庶,莫不向風,而與王聖並同爵號,懼違本操,失其常願。臣愚以為凡人之心,理不相遠,其所不安,古今一也。百姓深懲王聖傾覆之禍……乞如前議,歲以千萬給奉阿母,內足以盡恩愛之歡,外可不為吏民所怪。梁冀之封,事非機急,宜過災厄之運,然後平議可否。”
  • 48.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四》:“永和二年(丁丑,公元一三七年)五月,癸丑,山陽君宋娥坐構奸誣罔,收印綬,歸里舍。黃龍、楊佗、孟叔、李建、張賢、史泛、王道、李元、李剛等九侯坐與宋娥更相賂遺,求高官增邑,並遣就國,減租四分之一。”
  • 49.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並是宦者親屬,輒為請乞,詔遂令勿考。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復選試。固乃與廷尉吳雄上疏,以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帝感其言,乃更下免八使所舉刺史、二千石,自是稀復特拜,切責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善。乃復與光祿勳劉宣上言“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又宜止槃遊,專心庶政。”帝納其言,於是下詔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無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
  • 50.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之異,公卿舉固對策,詔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固對曰:……今宋阿母雖有大功勤謹之德,但加賞賜,足以酧其勞苦。至於裂土開國,實乖舊典。聞阿母體性謙虛,必有遜讓,陛下宜許其辭國之高,使成萬安之福。……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豈不休乎。……陛下宜開石室,陳圖書,招會羣儒,引問失得,指擿變象,以求天意。其言有中理,即時施行,顯拔其人,以表能者。則聖聽日有所聞,忠臣盡其所知。又宜罷退宦官,去其權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黃門五人,才智閒雅者,給事殿中。……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即進出阿母還弟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
  • 51.    後漢演義: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羣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5]
  • 52.    李長春:"中國永遠不稱霸"是始終不變的堅定承諾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12-01]
  • 53.    《後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順帝欲立皇后,而貴人有寵者四人,莫知所建,議欲探籌,以神定選。廣與尚書郭虔、史敞上疏諫曰:“竊見詔書以立後事大,謙不自專,欲假之籌策,決疑靈神。篇籍所記,祖宗典故,未嘗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當賢;就值其人,猶非德選。夫岐嶷形於自然,俔天必有異表。宜參良家,簡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鈞以貌,稽之典經,斷之聖慮。政令猶汗,往而不反。詔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職在拾遺,憂深責重,是以焦心,冒昧陳聞。”帝從之,以梁貴人良家子,定立為皇后。”
  • 54.    西域黃沙下的漢文古籍(圖)  .中國民族文學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12-01]
  • 55.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四》:“陽嘉四年(乙亥,公元一三五年)春,北匈奴呼衍王侵車師後部。帝令敦煌太守發兵救之,不利。”
  • 56.    古代的“千金”,不是女兒而是高富帥,還有時髦、首飾、作家、吃茶……這些詞語最初的意思出人意料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23-12-02]
  • 57.    田豐. “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D].華東師範大學,2020.
  • 58.    李運慶.淺析科舉制的“一死兩生”[J].煤炭高等教育,2006(04):17-19.
  • 59.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順帝始以童弱反政,而號令自出,知能任使,故士得用情,天下喁喁仰其風采……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 60.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1]
  • 61.    黃銘. 陽嘉新制與東漢中期政治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3.
  • 62.    張曉政.從察舉到科舉的歷史啓示[J].月讀,2016(06):4-12.
  • 63.    《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即皇帝位,年十一。近臣尚書以下,從輦到南宮,登雲台,召百官。尚書令劉光等奏言:“孝安皇帝聖德明茂,早棄天下。陛下正統,當奉宗廟,而奸臣交構,遂令陛下龍潛蕃國,羣僚遠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鄉不永。漢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內外同心,稽合神明。陛下踐祚,奉遵鴻緒,為郊廟主,承續祖宗無窮之烈,上當天心,下猒民望。而即位倉卒,典章多缺,請條案禮儀,分別具奏。”制曰:“可。”乃召公卿百僚,使虎賁、羽林士屯南、北宮諸門。閻顯兄弟聞帝立,率兵入北宮,尚書(郎)〔郭〕鎮與交鋒刃,遂斬顯弟衞尉景。戊午,遣使者入省,奪得璽綬,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節收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耀、執金吾晏,並下獄誅。己未,開門,罷屯兵。壬戌,詔司隸校尉:“惟閻顯、江京近親當伏辜誅,其餘務崇寬貸。”壬申,謁高廟。癸酉,謁光武廟。乙亥,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己卯,葬少帝以諸王禮。”
  • 64.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三》:“戊午,遣使者入省,奪得璽綬,帝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節收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耀、執金吾晏,並下獄,誅;家屬皆徙比景。遷太后於離宮。己未,開門,罷屯兵。壬戌,詔司隸校尉:“惟閻顯、江京近親,當伏辜誅,其餘務崇寬貸。”封孫程等皆為列侯:程食邑萬户,王康、王國食九千户,黃龍食五千户,彭愷、孟叔、李建食四千二百户,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食四千户,魏猛食二千户,苗光食千户:是為十九侯。”
  • 65.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下》:後專房妒忌,帝幸宮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鴆殺李氏。
  • 66.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下》:“少帝立二百餘日而疾篤,顯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顯屏語曰:"北鄉侯病不解,國嗣宜時有定。前不用濟陰王,今若立之,後必當怨,又何不早徵諸王子,簡所置乎?"顯以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后,徵濟北、河間王子。未至,而中黃門孫程合謀殺江京等,立濟陰王,是為順帝。”
  • 67.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時孫程等坐懷錶上殿爭功,帝怒,悉徙封遠縣,敕洛陽令促期發遣。舉説朱倀曰:“朝廷在西鐘下時,非孫程等豈立。雖韓、彭、吳、賈之功,何以加諸。今忘其大德,錄其小過,如道路夭折,帝有殺功臣之譏。及今未去,宜急表之。”倀曰:“今詔怒,二尚書已奏其事,吾獨表此,必致罪譴。”舉曰:“明公年過八十,位為台輔,不於今時竭忠報國,惜身安寵,欲以何求。祿位雖全,必陷佞邪之譏。諫而獲罪,猶有忠貞之名。若舉言不足採,請從此辭。”倀乃表諫,帝果從之。
  • 68.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三年,帝念程等功勳,悉徵還京師。”
  • 69.    《漢太尉楊震》(片尾字幕順帝劉保扮演者見01:30:50左右)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4-01-12]
  • 70.    《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時,詔遣八使巡行風俗,皆選素有威名者,乃拜舉為侍中,與侍中杜喬、守光祿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馮羨、尚書欒巴、侍御史張綱、兗州刺史郭遵、太尉長史劉班,並守光祿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臧罪顯明者,驛馬上之。墨綬以下,便輒收舉。其有清忠惠利,為百姓所安,宜表異者,皆以狀上。於是八使同時俱拜,天下號曰“八俊”。舉於是劾奏貪猾,表薦公清,朝廷稱之。”
  • 71.    徐鵬. 攝政集團與東漢中期政局演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9.
  • 72.    蔣海漁. 試論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啓示[D].山西大學,2004:25.
  • 73.    《後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時,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廣復與敞、虔止書駁之,曰: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書》載稽疑,謀及卿士;《詩》美先人,詢於芻蕘。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是以慮無失策,舉無過事,竊見尚書令左雄議郡舉孝廉,皆限年四十以上,諸生試章句,文吏試箋奏。明詔既許,復令臣等得與相參。竊惟王命之重,載在篇典,當令縣於日月,固於金石,遺則百王,施之萬世。《詩》雲:“天難諶斯,不易惟王。”可不慎與!蓋選舉因才,無拘定製。六奇之策,不出經學;鄭、阿之政,非必章奏。甘、奇顯用,年乖強仕;終、賈揚聲,亦在弱冠。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德師經,參雜霸軌,聖主賢臣,世以致理,貢舉之制,莫或回革。今以一臣之言,剗戾舊章,便利未明,眾心不厭。矯枉變常,政之所重,而不訪台司,不謀卿士。若事下之後,議者剝異,異之則朝失其便,同之則王言已行。臣愚以為可宣下百官,參其同異,然後覽擇勝否,詳採厥衷。敢以瞽言,冒幹天禁,惟陛下納焉。”帝不從。
  • 74.    徐一夔《明集禮》卷30《賓禮一》:“順帝永和元年,倭奴王來朝,皆有宴饗、賜予之制。”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