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佩黻

鎖定
劉佩黻(1878—1944),字瑞甫,清末民初縣文化界名流,善詩文,精醫脈,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是衞地德高望眾的縉紳。
本    名
劉佩黻
瑞甫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目錄

劉佩黻簡介

劉佩黻,字端甫,系本縣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舉人,會試落第,為禮部大挑,簽發四川,以即用縣知事候補。辛亥革命後,由川返衞。他熱心地方教育,全力培養人才,為家鄉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曾任中衞勸學所所長,除對應理學校的建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外,他首創中衞縣貞賢女子小學,集資籌建中衞初級中學。民國時期,曾應寧夏省主席馬鴻賓之邀,出任夏縣縣長。馬鴻逵統治寧夏時,又任過省參議會議長。先生為人敦厚風趣,學識淵博,且長於醫術,在本省知識界和縉紳商賈間享有較高的盛名。端甫先生謝世後(1943年),地方人士為紀念先生生前興學育才之懿德,將後來在“山陝會館”創建的私立小學,命名為“端甫小學”。 [1] 

劉佩黻職務

他先後擔任縣應理書院院長、縣勸學所所長,直接從事教育行政管理。民國年(1922),他倡議將中衞縣第一區高級小學與縣模範初級小學合併,成立中衞縣高級小學校,修業年限初小為四年,高小為三年,春季始業,使該校成為本縣第一所學制完善、管理規範的學校。
當時,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已逾三年,新文化、新思想開始傳向各地,而地處西北的寧夏中衞還很閉塞,封建主義的“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傳統舊觀念還禁錮着人們的思想,上學學生只有男子而無女子。劉先生破除舊觀念』匝應時代潮流,毅然於是年在文昌宮三代祠首創貞賢女子初級小學(應理女校前身),並親任校長,成為全寧夏第—所女子學校。學校的女學生剪短髮,放足,參與社會活動,都是受他的影響,可以説,他是中衞乃至寧夏婦女解放的最早倡導者。

劉佩黻貢獻

民國15年,他與本縣其他熱心教育者共同倡議籌劃拆除原應理書院考棚,騰出地面擴建中衞縣高等小學堂,至民國”年,基本落成。新擴建的小學堂,除教室、宿舍外,還設有閲報室、圖書室、成績展覽室、中山紀念堂等,規模恢弘。又購置體育器材、圖書及其他設施設備,在當時寧夏省來講,當屬一流;他還為學校書寫木製楹聯,聯語;“浩氣養胸中,山川出雲,得志當為霖雨;黃河落天下,樓台近水,問誰挽住狂瀾;”從中不難看出他胸中報復與辦學目的。在建校過程中,財力不足,物力維艱,劉端甫殫精竭慮,多方勸募、求助,日夜操勞,不知花費多少精力與心血。
在文昌宮三代祠首創貞賢女子初級小學(應理女校前身),並親任校長,成為全寧夏第—所女子學校。學校的女學生剪短髮,放足,參與社會活動,都是受他的影響,
他是中衞乃至寧夏婦女解放的最早倡導者。民國15年,他與本縣其他熱心教育者共同倡議籌劃拆除原應理書院考棚,騰出地面擴建中衞縣高等小學堂,至民國年,基本落成。新擴建的小學堂,除教室、宿舍外,還設有閲報室、圖書室、成績展覽室、中山紀念堂等,規模恢弘。又購置體育器材、圖書及其他設施設備,在當時寧夏省來講,當屬一流;他還為學校書寫木製楹聯,聯語;“浩氣養胸中,山川出雲,得志當為霖雨;黃河落天下,樓台近水,問誰挽住狂瀾;”從中不難看出他胸中報復與辦學目的。在建校過程中,財力不足,物力維艱,劉端甫殫精竭慮,多方勸募、求助,日夜操勞,不知花費多少精力與心血。
民國16年,中衞縣天主堂神甫向甘肅省政府申請購買座落於縣城東大街的清代副將署改建教堂。對此,劉極力反對,他聯合本縣十八堡士紳,力阻將副將署公產售於外國人營建教堂。當時,全縣小學已具規模,畢業生日漸增多,上中學需去銀川、蘭州,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樣—處對辦學極為有利的中心位置怎能讓外國人建教堂。在他奔走下,民國17年5月,經縣長吳福申同意,報請甘肅省政府批准,以2800元將副將署買下,籌建中衞縣初級中學。18年,劉邀請全縣各地知名人士商議集資建校事宜,歷經3年,於21年8月中衞初級中學(中衞中學前身)建成。中衞成為全寧夏第—個設中學的縣份。
中衞縣素有“文化縣”之美譽,“文化”何來?離不開教育,離不開人才。這其中有着劉老先生的遠見卓識與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民國33年,劉佩黻病逝,地方人士為懷念端老“興學育才”的懿德,紛紛捐資籌款,創辦了私立端甫小學(今中衞三校前身)。以“端甫,命名者,意在昭其名而永久紀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