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佐成

鎖定
劉佐成(1883—1943),字鷹公,福建永安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工業航校和早稻田大學,學習製造飛機,並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10年,劉佐成在日本研製飛機,1911年任湖北軍政府航空隊長。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劉佐成赴南京,任南京衞戍司令部交通團團附,再度研製飛機,終於試飛成功。1913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南苑成立隨營飛行教練班,委任劉佐成為技正兼教官,同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劉佐成脱離袁世凱,1914年策劃暗殺福建都督護軍使李厚基未果。北伐戰爭勝利後,劉佐成在南京國民政府航空署任參謀,1943年病逝。
中文名
劉佐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3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畢業院校
日本早稻田大學
出生地
福建永安

劉佐成人物評價

佐成先生畢生從事航空工作,給我國的航空事業,創建了不朽功勳。但因他為人忠厚老實,不趨炎附勢,所以不能獲得當時政府的重用,未能充分發揮其才智。並於抗日艱危時日長眠了,不能不令人可惜! [1] 

劉佐成人物經歷

劉佐成早年求學

劉佐成(1884—1943) ,祖籍福建永安曹遠清水池村,生於永安小陶鎮。原名佐臣,字治卿,號鷹公。他家本來清貧,後其父往小陶鎮去做生意,家庭才富裕起來。
劉佐成自幼聰穎好學,胸懷大志。他於1903年,曾往延平府(現南平市)應試“入學”(即秀才),後他聞陳寶琛先生在福州烏石山創辦全閩師範學堂,是一所培養新學師資學校。他嚮往新學,詢明情況後,也就前往該學堂求學。爾後,與永安李寶鏞之弟李寶俊先生同由政府保送留日。
劉佐成偕同李寶俊先生東渡日本東京後,他先後就讀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學。並娶了日籍女子煙氏為妻(她於1929年在南京病逝)。 [1]  [2] 

劉佐成空中一生

1909年,劉佐成在日本與李寶俊合作,共同研究當時新興工業——製造飛機。制飛機像現在研究制宇航機一樣,是最引人關注的事。當時中日雙方政府,都在注意他倆的研究。他倆在日本因為飛行場地無法解決,沒有得到試驗的結果。後經請駐日公使胡性德轉報清朝廷後,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津去電: “召劉佐成、李寶俊二人,回國製造飛機”。才由駐日公使,諮送返國。
劉佐成與李寶俊兩先生返國後,於宣統二年(1910年)八月,由清軍諮府撥款,在北京南苑院甸毅軍操場,建築廠棚,進行製造飛機。歸由第一廳廳長陳其採督率節制。
1910年冬,劉、李二人合制的首架飛機,未獲成功。次年(1911年)春三月,經他研究改進,製造出飛機二號,並由他親自駕駛試飛,凌空騰上了北京古城的藍天,俯瞰宏偉的萬里長城,顯示了中華人民的意志與智慧。但因發動機損壞墜落而失敗。他身受重傷,將機運往上海修理。從此劉佐成就不再親自駕機了。
1911年11月,滿清政府被推翻後,佐成先生就任武昌都督府航空隊長(潘世忠為顧問),當時該航空隊,購有法國製造的“桑麻式”飛機二架。
1912年3月,佐成先生與李寶俊合作,幫助他於南京研究製造的飛機成功了。寫下了我國航空史上光輝的一頁。給我們中華民族增加了光彩。
劉佐成先生在日留學時,與李寶俊均有參加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組織。當袁世凱竊國稱帝前夕,曾與人密謀刺殺當時福建省總督李厚基,事泄逃往台灣,後轉道日本回國。
在直係軍閥吳佩孚時代,他任航空大隊長兼保定航空學校的教官。這時,佐成先生培養過四名得意門生!著名航空員:一是南平的蕭祥蛟,他自廣州駕法制的飛機“波特斯”往漢口時,因機身有損壞,降落在湖南大山中凍死;二是尤溪的張慕超,因思想變化,後削髮為僧,不知去向:三是崇安的衷立人,1949年時,任國民黨陸軍大學的教官.四是沙縣的劉芳秀(現名劉牧羣),他任國民黨空軍訓練少將司令。
劉佐成先生在北平時,吳佩孚的老部下馮玉祥將軍,傳曾交他十萬元,託他往日選購飛機,馮失敗後,他仍將原款如數還馮,足見他為人忠誠可靠了。
佐成先生在天津及南京時,他自己出版有《飛行雜誌》和編寫過《中國航空沿革紀略》及《航空紀載彙編》等。由南京《飛行雜誌》社於1930年出版。
後來,佐成先生任浙江州航空總站股長, “旋調福州飛機場任空軍中校場長。這時他與福建海軍耆宿李世甲、薩鎮水等交往甚篤。
抗戰爆發後,福州不久滄陷,佐成先生調至將樂任空軍辦事處主任,爾後,調柳州空軍司令部任參謀。 [1] 

劉佐成晚年生活

1942年,劉佐成奉命調柳州空軍司令部任參謀,他以年老為由未赴任,返回永安小陶舊居。因舊宅過於矮小破舊,不久便動工修整。許多人都以為他在外當官多年,這次回來一定會大興土木,誰知他只是把擋光的和過矮的柱子拆換一下而已。當鄉人不解地詢問時,他只是淡淡一笑説: “我父親會建房子,我只會拆房子。”
由於上了年紀,加之修房勞累,突患中風,便轉到祖籍清水池村,暫住祖祠內。治療期間,蔣介石曾幾次派員來探查病情。劉佐成最後因醫治無效,於9月20日逝世,終年60歲。老人臨終前囑咐家人,喪儀從簡,不可鋪張。依照遺言,家人只薄薄地將他埋葬在故鄉的黃土中。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永安市委員會文史研究委員會.永安文史資料 第4輯:內部出版,1985:59-62
  • 2.    政協福建省三明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福建省三明師範學校.三明文史資料 第10輯 閩師之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