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仕龍

(南宋抗元將領)

鎖定
劉仕龍(1196—1264),字時甫,南宋抗元將領。劉仕龍登進士做官後,多數時間都處在抗擊蒙古軍的前線。他力主抗戰,剛正不阿,敢於同主和派權臣作抗爭。他忠於職守,身先士卒,最後戰死沙場。
本    名
劉仕龍
時甫
出生日期
1196年
逝世日期
1264年

劉仕龍人物簡介

劉仕龍出身於官宦世家。劉仕龍在家中排行第五,父親是劉祖尹。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劉仕龍被選為太學生員,淳祐元年(1241)中進士。

劉仕龍人物經歷

劉仕龍中進士後,先在史嵩之手下做事。史嵩之是奸相史彌遠的侄子,是著名的主和派。當時史任京湖制置使,掌管京湖路軍事,官署設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劉仕龍即駐守鄂州。不久,仕龍被任命為江陵府御前諸軍統制,任期屆滿後又改任京西路副兵馬都監,負責駐守軍事重鎮郢州(今湖北鍾祥)。
在劉仕龍守衞郢州之前,荊州襄陽曾被蒙古軍佔領。嘉熙二年(1238),宋朝任命孟珙為荊湖制置使,責成他收復荊襄地區。孟珙為保證軍需物資供應暢通,首先攻佔了郢州。淳祐十年(1242),蒙古軍進攻廬州(今安徽合肥),孟哄命王令駐軍江陵和郢州,抵抗蒙古軍。劉仕龍受命駐守郢州時,這場戰役尚未結束。淳祐四年(1244),孟珙在荊襄地區興置屯田,以供軍需。劉仕龍積極響應,並且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割草開荒,鋤地種糧,為長期抗戰作準備。後來太傅魏公到過襄陽,發現劉仕龍具有傑出才幹,守衞襄陽很有成績,他向朝廷推薦了劉仕龍。皇帝接受了太傅的推薦,召仕龍進京,授予閣門舍人職務。
在古代宦海中,做京官安逸,做地方官辛苦,特別是戰爭年代,守衞疆土責任重大,而且危險。但是在大敵壓境的形勢下,劉仕龍報國心切,無意貪戀安逸。同時,他極力主張抗戰,與主和派頭子史嵩之政見不合,而當時史嵩之正為皇帝所倚重。因此他請求朝廷給他外放做官,重回抗元前線。於是,朝廷任命他為荊湖北路復州知州。寶祐五年(1257),蒙哥汗下詔大舉侵宋,蒙古軍兀良合召部由雲南入廣西,從南方進攻南宋。當時負責南方軍事的李曾伯看中劉仕龍的才幹,任命他赴廣西南路賓州佈置防務。此時,劉仕龍向朝廷建言:“敵人狡詐多謀,以後他們肯定又會用攻克坪坷時用過的計謀進攻南方諸郡。”可是當時奸相賈似道獨攬朝政,一意粉飾昇平,隱匿軍情不報,根本聽不進劉仕龍的意見。結果,果然不出劉仕龍所料,蒙古軍乘宋軍官兵不備,越過要塞,長驅直入,宋軍驚慌失措,束手無策。值此危急關頭,劉仕龍在自己的防區內修補關隘,整頓武器,且戰且守,蒙古軍無隙可乘,終於退走。由於劉仕龍措施得當,防守嚴密,廉州和賓州終於得以保全。
為了南方的防務事宜,劉仕龍向朝廷上了幾個奏摺,奏報邊關戰事,提出自己的見解。但奏摺都落到了賈似道手中,賈似道對此不予理睬。劉仕龍討論抗元大計的金玉良言均石沉大海。景定年間,蒙古軍南侵嶺海,劉仕龍奉詔任雷州(今廣東海康境)知州。當蒙擊軍進攻雷州時,劉仕龍當即親率部隊出戰。當地人勸他:“與敵人作戰,是將士們的事,大人是文人,不必親自上陣。”劉仕龍説:“守衞疆土,是地方官的職責,文人也應守衞疆土。如果自己偷一日之安,百姓將受無窮之禍。”他義無反顧地帶領官兵上陣作戰,奮勇殺敵,不幸為流矢所中,壯烈犧牲,是年景定五年(1264)。鹹淳六年(1270)12月,劉仕龍遺骨運回義烏故土,葬於明義鄉來峯(今倍磊鄉境內)。
劉仕龍在民族存亡之際,將國家安危繫於一身,誓死抗戰矢志不移,守衞疆土多有功績。他以文弱之軀,臨危不懼,以年近古稀高齡,慷慨赴陣,以致血濺沙場,為國捐軀。他的英雄行為,得到了當時世人的普遍崇敬。祥興二年(1279),户部侍郎季鏞上奏摺,對劉仕龍的居官功績和戰死沙場的英勇事蹟,給予了高度評價。南宋最後一個皇帝下詔,贈諡劉仕龍為武節侯。為紀念這位忠貞愛國的一代忠良,鄉人在青巖銀樹園建立了劉武節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