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仕廉

鎖定
劉仕廉,清代醫家(1809-1874年)。字清臣,四川雙流人,因自身患病,久治五載,未獲痊癒,遂決心自習攻醫。歷十餘載學成,終成名醫。著有《醫學集成》,又校李培鬱《醫理匯精》二卷,均有刊本行世。
本    名
劉仕廉
清臣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四川雙流
出生日期
1803年
逝世日期
1874年
主要作品
《醫學集成》
主要成就
清代名醫

劉仕廉個人生平

劉仕廉,生於清嘉慶八年(1803),四川雙流人,世代居住在雙流北門外磨子橋(今為成都市雙流區東昇鎮北郊村)。
劉仕廉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能夠走仕途,做個廉潔的好官,以匡扶萬民。所以,劉仕廉自幼遵從父命,發奮讀書,攻讀童子試科目。天資聰慧的他加上後天的勤奮,很早便在詩文辭賦上表現出了傑出的才華,時評“聰明特出,倜儻不羈,文字皆工而更擅詩詞”。雙流縣的一位名儒宋西橋十分器重他,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
道光丙申年(1836),劉仕廉33歲時,父親辭世。劉仕廉萬分悲痛,他謹遵父親教誨,更加勤奮地讀書,繼續攻讀舉子,希望能完成父親遺願。劉仕廉博覽羣書,凡事能接觸到的書籍無一不讀。至道光壬寅年(1842),劉仕廉突然得了足疾,寸步難行。請了很多醫生調治,非但沒有治好,反倒更加嚴重,還白白花了很多的銀錢,到最後竟是足不能動,手不能舉,項強筋痛,骨瘦如柴。劉仕廉一病5年,飽受病痛折磨。5年來,看過的醫生不下百位,卻依然不見好轉。劉仕廉自訴這5年的經歷:九死一生,幸留殘喘。
一向讀書涉獵甚廣的劉仕廉決定買來醫書自學。他根據醫書上寫的腳疾,按圖索驥,查詢古書上記載的藥方,然而用盡了書中舒筋除濕的藥也不見好轉。後來他改變思路,按照字體從足,繼續查找含“足”字的病症,終於在一本醫書裏面找到“痿躄門”中,發現了“五痿症”,然後按書中記載的方法進行調理。他先是服用麗參、銀花,用來化解之前服用的藥;接着又服用了補中益氣的湯藥,以扶正氣,這時,他的手、腳、頭與脖頸都能活動了;接着他又服用了十全大補的湯藥,去芎、苓,加附片、枸杞、巴戟、鹿茸,服了幾劑便大有好轉,後來將湯劑改成藥丸接着服用,一個月後就痊癒了,可正常行走。
此番病痛經歷,讓劉仕廉頗有感觸。他一直“以濟世利天下”為人生最高理想,原本渴望通過仕途之路,輔佐明君以治天下利澤萬民。而如今看到良醫一樣可以為世人除疾患,實現利澤萬民。古人云:不為良相,當為良醫,説的就是良醫能夠保命治病,與保王克賊的良相併無差別。但是,真正的好醫生實在是太難得了。
劉仕廉感嘆:嗚呼!醫道之廢弛久矣。
從此後,劉仕廉放棄了科考之路,轉而學習醫術。於是他開了藥肆,並廣泛蒐集各種藥書,細心研讀。經過十年潛心學習,他開始懸壺濟世。劉仕廉的行醫之路,不管是朱門大户還是貧寒人家,都經歷遍,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病症,無論大小沉痾,他都能隨治即效,可見醫術之高明。
不知何故,劉仕廉退居田園,過起了課子教孫的“退休生活”。至於“退休”原因,劉仕廉曾在自序隱晦地談到“然終不免為他人作嫁衣裳爾”,頗有失望的意味兒。
就這樣,過了兩年,此時,雙流知縣陳薌墀新晉上任,他的幕僚吳又香罹患失血癥,請了很多醫生救治都沒有效果。陳薌墀聽説劉仕廉是雙流名醫,於是屢次邀請,劉仕廉不得不前往診治。
陳薌墀禮賢下士,很有儒者風度,劉仕廉被陳視為尊貴的客人招待。劉仕廉為吳又香看診,果然藥到病除,幾劑湯藥下去,吳又香就痊癒了。陳薌墀驚其為“神醫”,與劉仕廉結為好友,往來甚密。
劉仕廉和陳薌墀都是飽讀詩書之人,二人往來詩詞唱和,意氣相投,頗有知音之意。劉仕廉自己形容與陳薌墀的8年交往經歷“已足生平之幸”。
陳薌墀不希望劉仕廉的才華被埋沒,所以每次拜謁上級官員或會見同僚的時候,都會力薦劉仕廉的詩文才華和醫術高明。因為有了陳薌墀的大力推廣,大家都知道了雙流有一位名醫叫做劉仕廉,於是,很多位居高位的人,如中丞嚴樹森、方伯廉生及督藩臬道,各州府縣紛紛來拜見他。
劉仕廉行醫多年,寫下了很多關於病論、藥方以及關於解釋藥性的文字。陳薌墀等人多次勸其將這些文字進行整理,然後刊刻出版。但是劉仕廉因種種顧慮,始終不敢刊刻。
劉仕廉從小在父親的諄諄教導以仕途為前程,劉仕廉的字為“清臣”,可見其為官之心是很堅定的。但是如今沒有實現父親的遺願,想到如果自己是以醫者之名流世,而不是因為詩文詞賦傳世,終還是辜負了父親的期望。
後來,在朋友和門人的不斷勸説下,劉仕廉終於同意出書。由同鄉訓導李馥垣校正,胞弟劉仕鵬校閲,門人張文儼、李仲元負責校錄和校刊,並由他的三子劉永鍾抄寫了一年,在劉仕廉70歲時最終完成,並刊刻成書,名之曰《醫學集成》。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劉仕廉與世長辭。雙流邑宰陳枝蓮在劉仕廉的墓碑上書:“清逸民劉清臣老先生之墓”,碑石兩旁鐫刻對聯:兩行橘樹詩人宅,數處梅花處士墳。
劉仕廉的學術由其門人及家人繼承,其中,他的玄孫劉梓衡(1919-1999),也是一代名醫,著有《劉梓衡臨牀經驗回憶錄》。 [1] 

劉仕廉相關著作

《醫學集成》是一本綜合性醫學著作,一共四卷。全書採集歷代醫家的醫學論述、各科臨證證治以及醫案等加以分類編纂而為此書。卷一醫學總論,論述陰陽、臟腑、診法等;卷二、卷三介紹傷寒、瘟疫、內科雜病、婦產、小兒及瘡症;卷四醫案、十四經脈圖及經穴歌、程鍾齡醫門八法等。
劉仕廉在《醫學集成》中,將其一生所得變成了編成了歌謠,朗朗上口,便於傳播。如:
看病歌訣:“有病先從氣色看,面色光澤病易痊,赤紅如潮血虛極。實火唇紅並口幹,口唇白者陽分弱。鼻孔紅燥肺火炎,耳疼腎熱或君火……再看舌胎分表裏,紅黃有火清即安,白滑裏寒温中急,白澀裏熱黃滑寒……”知道醫這如何從患者的起色和舌苔等觀察病人症狀,非常具有指導價值。
看婦女歌:“女子二七天癸至,調經察脈要分明。先期而行為血熱,後期而至是寒經。經來疼痛為氣滯,行後而痛氣虛真。其色黑者多實熱,淡白為虛或痰凝。煙塵黃水血不足,紫色原屬風邪侵。行經之時宜慎重,若有憂鬱血必停……”
看小兒歌:“小兒有病令人憐,全仗醫生仔細觀。令人抱出光明處,先將面部用心看。額屬心兮頦屬腎,左肝右肺兩腮前。鼻乃脾經為主宰,五經辨色要心虔。白者氣虛黃有積,赤者為熱青主寒。鼻塞聲重傷風重,眼下青色主飲痰。口唇赤白陰陽判,赤者胃熱白者寒。蟲積唇內生白點,疳(音gān,中醫指小兒的腸胃病)氣鼻燥體態幹……”
為了幫助人們認識藥性,劉仕廉還專門創作了分類用藥歌:“補氣箭芪與人蔘,黨蔘洋蔘北條參。雲苓焦術淮山藥,炙草桂圓白茯神。下氣杏仁鐵鏽漿,鬱金蘇子甲沉香。前胡葶藶枇杷葉,萊菔瓜蔞枳實良。順氣青皮陳橘皮,藿香效與木香齊。香圓香附和烏藥。柿蒂砂仁白蔻宜。冷氣疼痛要肉桂。吳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靈脂陽氣退。”
劉仕廉善集百家之長,普集名家精粹於一書,《醫學集成》去繁就簡,精要易讀。時人評價該書“切而不泛,簡而不繁”,是“後學之津樑,入門之路徑”,所以該書刊刻後又多次再版,傳播很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