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介愚

鎖定
劉介愚(1909-1991),中國重慶人。大革命時期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熱河縣委書記、北平專署專員等職。1946年到華北大學執教,後到中原大學、河南大學任職,1952年10月任河南大學黨委書記。1953年8月調武漢工作,歷任中南地區教育局副局長、華中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武漢大學黨委書記等職,曾擔任河南大學武漢校友會名譽會長。 [1]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劉介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重慶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91年1月 [2] 

劉介愚人生經歷

193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並且很快成為平西遊擊區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但他在解放區主要還是從事教育工作。1948年從華北帶領一批教學骨幹來到解放不久的河南寶豐與開封,參與中原大學創建工作並擔任一部(相當於政治學院)主任。1949年5月經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意,劉介愚為河南大學教務長。 [5] 
新中國成立以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局副局長(正局長是原中原大學校長潘梓年)。1952年10月,教務長劉介愚接任河南大學校黨委書記。 [6] 
1954年調任華中師範學院黨委書記。 [4] 
劉介愚院長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校長中的優秀代表。他們不同於一般黨政幹部,因為他們在參加革命以前大多讀過大學,而在解放區又長期從事過教育(主要是軍政幹部教育)工作。他們在擔任正規大學校長以後,一般都比較謙虛謹慎,自認是“外行領導內行”,而且必須努力通過在實踐中學習“從外行變成內行”。但是作為基層黨的代表,他又必須堅定地站在領導崗位上,確保在各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因此,他們在華中師範大學任職多年處於極大的張力之中:一是經驗不足與複雜而繁重的管理工作之間的矛盾;二是政治運動與教學工作之間的矛盾;三是院、系調整以及遺留的各種人事矛盾(如原有人員與外來人員之間);四是作為師範院校,還有確保面向中學實際與不斷提升學術水平之間的矛盾(簡稱為“高與師之爭”)。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與政治氛圍中,他們很難(幾乎不可能)提出自己獨立的辦學理念與方案,只能扮演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的工具角色。但他們卻在重重矛盾的包圍中,儘可能把上級黨制訂的方針、政策、指令理解成稍許合乎學校特點與教育規律,如堅持以教學為主、理論聯繫實際、辦學面向社會、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中學師資為宗旨等等。儘管他們不能從整體上改變高等教育的走向,但至少從整體上固守大學最基本的職責“教書育人”,並且不斷努力提升本校的辦學規模與辦學水平。到1958年,在校學生人數已達6000左右,而“文革”前已為國家培養一萬多合格畢業生,為湖北全省中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4] 

劉介愚個人成就

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兼院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