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之至

鎖定
劉之至(?—1929)曾用名劉之志、劉治志、劉知智。湖北應城人。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革命烈士。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參與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7月,在進攻安福的戰鬥中犧牲。 [2] 
中文名
劉之至
別    名
劉之志
劉治志
劉知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逝世日期
1929年7月
主要成就
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斗爭
出生地
湖北應城

目錄

劉之至人物生平

劉之至,字映軒,別號士英,曾用名志治、智志,1901年2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東山五祖鎮劉嶽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劉玉庭務農為本,劉之至兄弟六人,他居長。青少年時期,他先從本地著名塾師石五爹讀了幾年私塾,後來在縣城八角亭高等小學、乙種工業學校唸書,後又考入湖北省政法學校深造。
劉之至生在窮鄉僻壤的東山,在學生時代,思想比較開放,積極要求進步,廣交朋友,常與進步青年往來。他認定家鄉——東山社會有改造的必要,覺得自己責任重大,遂與鄧雅聲等組織農村進步青年,成立東山青年學會(1924年少年黃梅學會成立,東山青年學會成員集體加入,它便成為少年黃梅學會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團體的能力與社會的需要,藉文字宣傳與口頭鼓動的力量,傳播新知識、新文化,從事組織促進團結、革弊、興利、除害,辦平民夜校,舉行講演會,聲援本地的農民向地主作抗租的鬥爭,參與縣城學生大鬧教育基金會和怒打官紳張濟川的活動……
1925年初,劉之至與本縣一批進步青年在張獲百(中共黃梅黨團組織主要成員之一)率領下奔赴廣州,報考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被編入步兵科學習。
劉之至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參加了由中共黃埔特別支部倡議組織,以共產黨員蔣先雲、王一飛、周逸羣、李之龍、李勞工、陳賡等為骨幹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與以反對三大政策為宗旨的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分子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就在這時,劉之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初,劉之至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即葉挺獨立團)步兵營任排長。這年5月20日,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前鋒部隊進入湖南。8月,劉之至在攻佔通往武漢的要衝汀泗橋、賀勝橋的戰鬥中,屢立戰功,被晉升為連長。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之後,劉之至先後任漢川縣公安局長、漢口市保安大隊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第三營營長等職。在收回英租界時,他指揮軍民,極盡心力。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變,寧漢合流,蔣介石、汪精衞叛變革命。劉之至痛心疾首,義憤填膺,毅然決然跟隨葉挺、賀龍部隊前往南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
南昌起義部隊撤出南昌,揮師南下,進軍到廣東潮汕地區時,遭到優勢敵人的圍攻,造成了起義軍主力失敗。劉之至在朱德、陳毅等率領下,經過閩、贛、粵邊境,轉入湘南堅持鬥爭。
1928年1月,劉之至隨朱德、陳毅進入湘南地區以後,在中共湘南特委和朱德、陳毅的領導下,在湖南省宜章縣共產黨組織的幫助下,舉行了年關起義,即歷史上的湘南起義,智取了宜章縣城,解除了敵團防的武裝。接着,上級將南昌起義部隊餘部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朱德任師長,陳毅為黨代表,並從部隊中派遣部分骨幹協助湘南特委在宜章、郴縣、永興、耒陽、資興等縣農村,發動了農民暴動,建立各縣、區、鄉的工農政權,劉之至被派到郴縣(今郴州)。起義的農軍,相繼發展為工農革命軍第三師、第四師、第七師。劉之至在組織湘南起義過程中,充分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華,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參謀長(師長鄧允庭,黨代表蔡協民)。
1928年4月24日前後,第七師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到井岡山寧岡礱市,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會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取消了原番號。此時,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共三個師,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團共九個團。1928年5月,劉之至調任第十師三十團團長。
1928年6月23日,龍源口大捷,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第四軍,劉之至調任二十九團參謀長。
是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日益擴展,革命武裝力量不斷壯大,進入全盛時期。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大批軍事幹部;另一個原因,當時部隊裏有些人有流寇思想。這些人有的是從舊軍隊過來的,有的是參加過暴動的農民,“山麻雀離不開屋檐下”,回家思想嚴重,對於建立革命根據地還缺乏充分的認識,需要從政治方面加強教育,改造從舊軍隊和小生產者帶過來的不良習氣,建立一支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革命軍。有鑑於此,1928年8月,紅四軍軍委決定在茨坪開辦一個軍官教導隊(1928年5月組成,不久撤銷)訓練連排級以上幹部,劉之至兼任紅四軍軍官教導隊教練官、湘贛邊界黨團訓練班教練。
劉之至在兼任教練期間,言傳身教,事事以身作則,處處起表率作用,嚴格要求,勤操苦練,使參加學習的學員很快地掌握一般軍事知識。教導隊學員在大小五井扼守哨口,他與學員一道,挖壕溝,運樹木,削竹釘,修築哨口的工事,做到教學一致,學用結合。他還經常組織學員討論戰略戰術等問題,向學員響亮地提出了“每個學員爭做‘張飛加諸葛亮式’的戰士”的口號,教育學員學會以“盤旋式的大圈子”政策,想辦法消滅敵人,多打勝仗……
1929年1月初,中共紅四軍前委在寧岡縣柏路村召開聯席會議,傳達和討論黨的六大決議,着重研究了第三次反“會剿”的方針和部署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決定由紅四軍第三十團和袁文才、王佐的第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
1929年1月中旬,留守井岡山部隊改編為紅五軍第一、二縱隊,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為了加強對紅五軍的領導,前委從紅四軍裏抽調一批骨幹充實紅五軍,調劉之至到紅五軍任參謀長。調動前,紅四軍軍委領導人毛澤東、朱德找劉之至談話,徵求意見,劉之至只是説:“我從入黨那天起,就把生命交給了黨。我是黨的人,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一切聽從黨的安排。”
劉之至到紅五軍後,協助彭德懷留守井岡山,堅持鬥爭,首先與彭德懷、滕代遠一道,做好戰士們的思想工作,教育大家顧全大局,使部隊很快地安定下來。
1929年1月28日,敵以19個團的兵力,分三路向井岡山進逼,將井岡山鐵桶式包圍。我軍只千餘人,與敵激戰七天之久。在激戰中,劉之至協助彭德懷指揮部隊集中力量作盤旋式遊擊,與羣眾同甘苦,同生死,渡過難關。他向軍長彭德懷建議:敵人兵較少,我們就打;敵人兵較多,我們就避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寡難敵眾,最好採取自動引退的戰略戰術。軍委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採納了劉之至的建議,於是決定紅五軍取道贛南,與紅四軍會合;原紅四軍王佐部,則埋伏在井岡山附近。
王佐部和羣眾轉戰深山老林,開展游擊戰爭。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從荊竹山附近突圍,擊退敵人追擊、堵擊,突出重圍,經遂川入上猶、崇義、大餘、信豐、南康、贛縣等地追趕紅四軍,在異常艱苦情況下,沿途還打了不少勝仗。敵人所謂“三省會剿”,實際只是到井岡山遊了一次,他們對我成千上萬的赤色羣眾“莫可如何”,只好撤退,湘贛邊界區域仍然在赤色羣眾的掌握中。
1929年3月,紅五軍轉戰贛南,與紅四軍會合于于都。5月,根據前委擴大會議決定,紅五軍率部回到井岡山,與中共湘贛邊區特委領導邊區軍民恢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五軍回到井岡山後,在泰和、安福、永新、蓮花一帶打游擊,很快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恢復起來了,縣委等組織也都得到了恢復。這些組織恢復後,湘贛邊特委與紅五軍召開聯席會議,討論奪取安福縣城問題。會上,劉之至與彭德懷持反對意見。劉之至説:“即使奪取安福縣城,也不容易鞏固。如果攻而不克,反而增加了困難。”但絕大多數人同意奪取安福縣城,劉之至只好服從。
7月的天氣,時雨時晴。紅五軍第五縱隊從永新出發,經過蓮花和安福交界的迎賓橋,計劃在迎賓橋宿營。不料,敵人的工兵營和“靖衞團”一部也到了迎賓橋,雙方遭遇就打了起來。為了搶佔迎賓橋後面的山頭,紅五軍第五縱隊的戰士們勇猛頑強,搶先一步,激戰三小時,把敵人打垮了,擊斃敵營長一人,俘虜多人。這次遭遇戰,我軍勝了,但付出的代價太大,第六縱隊司令員賀國中在這次戰鬥中犧牲了。全軍將士化悲痛為力量,掩埋好賀國中烈士遺體後,乘勝追擊敵人。
迎賓橋距離安福縣城有30多華里,我軍一直把敵兵追到安福縣城。敵兵逃進城以後,緊閉城門不出。當時,部隊乘勝追擊,本想把安福縣城一舉攻下,無奈安福縣城城牆高大而又十分堅固,敵軍死守不退。紅軍把煤油澆在棉絮上想燒開城門,扎雲梯想爬上城去,結果還是攻打不下來。這時,大雨傾盆,護城河頓時灌滿了水,對我軍攻城極為不利,於是軍長彭德懷決定沿來路撤退,全部開往寧岡。
我軍在開往寧岡途中,不料蓮花敵第七十團正向安福開來,在離迎賓橋幾里路的地方遇上了,結果又打了一次遭遇戰。這一仗打得更激烈,敵兵排山倒海,四面撲來,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紅軍指戰員英勇奮擊,重創敵軍後,從南面突圍而出。不幸的是,就在這次遭遇戰中,劉之至陣亡。
劉之至犧牲後,由彭德懷親自主祭,將烈士遺體安葬在楊溪壩。 [1] 
參考資料
  • 1.    饒道良.《井岡山紅軍人物誌》.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57-57
  • 2.    劉之至- 英烈紀念堂 -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