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之潔

鎖定
劉之潔(1872-1938),字聿新,滄縣集北頭村(今屬南皮縣)人。幼年隨祖父讀書,幾次科舉考試均未考取,遂投筆從戎,入新農兵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前身)。畢業後,奉派到日本士官學校讀書,與吳祿貞等同為中國第一期留日士官生。畢業回國後,任第三鎮教官。不久,調任管帶,帶兵駐紮黑龍江琿春。後調任東三省督辦公署參議官,主管軍隊訓練、戰備、人員調遣。之後,因與參謀長陳宦意見不和,棄官而去,投奔奉天巡撫程德全,後隨程調任江蘇。辛亥革命爆發,劉之潔勸程響應。迫於形勢,程德全於11月5日宣佈江蘇獨立,成立軍政府,任命劉之潔為陸軍總司令兼第五師師長、前敵總指揮,參加南京光復之役。不久,袁世凱篡國,軍閥混戰,相互割據。劉之潔遂辭職退隱。辭官後,在南京賃房而居,全家生活皆賴故舊相助。晚年回居滄州。民國19年(1930年)倡修《滄縣誌》。劉工書法,好《易經》,有“儒將”名。民國26年(1937年)7月30日,日軍佔領天津,國民黨軍隊南撤,劉之潔隨軍南下到南京,再轉湖南常德。不久病重,民國27年秋去世。 [1] 
中文名
劉之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72年(壬申年)
逝世日期
1938年(戊寅年)
職    業
軍事家
出生地
直隸滄縣小集北頭村
代表作品
書法作品

目錄

劉之潔人物生平

劉之潔(1872一1938)字聿新,集北頭村人,父錫智。之潔幼年隨祖父讀書,幾次進場考試,沒有考取。他祖父指其文章説:“你的文章豪氣太重,考場深忌”。叔叔錫光也認為之潔的文章只有改變風格,方有入仕之徑。之潔聽了,並不辯解,他和同學們説:“安邦治國,並非只有文章才可以做到。文章個人自有風格,人要有自己的志氣,這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
劉之潔的妻子嚴氏勸他説:“你不能以文章為國家效力,何不投筆從戎建功立業?”劉之潔聽後,深以為然。決心效法班超,放棄文事。遂入新農兵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前身)。畢業後,奉袁世凱所派,到日本士官學校讀書,與吳祿貞等同為中國第一期留日士官生,畢業回國後,.任第三鎮教官,不久,調任管帶,帶領軍隊駐紮在琿春地方。時,琿春地處中俄邊境,常受外國騷擾,劉之潔抵禦外侮,安撫百姓,邊境相安數年。後,調劉之潔任東三省督辦公署參議官,主管軍隊訓練、戰防準備、人員調遣。之後,清政府派陳宦為參謀長,陳與劉意見不和,之潔棄官而去,投奔奉天巡撫程德全。1910年程德全調任江蘇巡撫,劉隨程到蘇州,程任劉之潔為五、六兩協協統。江蘇之五、六協軍隊,人數齊全,是武器裝備都較好的一支隊伍。劉到任後,撫慰士兵,加強新式軍事訓練,嚴明軍紀,指揮上不墨守陳規,很快成為江蘇全省一支勁旅。人稱“鐵血男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劉之潔向程德全進言,陳説利害,逼程響應孫中山先生武昌起義。程迫於形勢,於九月十五日宣佈江蘇獨立,成立軍政府,自任都督,任命劉之潔為陸軍總司令兼第五師師長、前敵總指揮。當時,南京處於起義軍包圍之中,頑固派張勳任江南提督,清廷令其誓死固守,各地起義軍久攻不克。劉之潔對將士説:“必以新戰術,採用速戰速決方法,才能奏效,以減少軍隊傷亡,使人民免遭塗炭之苦”。遂親自指揮,組成主攻部隊,身先士卒,猛攻聚寶門外製高點雨花台,在進攻中,之潔不顧軍衣被流彈射穿,攻戰勇猛,很快佔領雨花台制高點,俯攻城內破城而入,張勳逃遁,清兵望風而降。南京攻克,促使清帝加速遜位。12月29日,孫中山在南京召集各省代表籌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程德全因病辭職,去上海就醫,劉之潔代程為江蘇都督。翌年,劉之潔被孫中山任命為大總統府高等顧問。
當劉之潔攻打南京時,軍中傳言:攻克南京,將庫存銀子,都發給士兵。劉之潔召集部下,教導將士説:我輩作戰,是響應武昌革命起義,推翻清專制王朝。應遵循孫中山先生制訂的綱領,建立民主政權。庫銀是百姓的血汗積蓄,咱們攫為已有,與清廷吸取民脂民膏何異?兵官深為歎服。戰鬥結束後,劉之浩公告全軍:不得騷擾百姓;不能擅取民間財物,違者以軍法處之。因此戰鬥過後,南京城內百姓,安定無事。
民國政府成立,劉之浩任江蘇都督,兼江北護軍使。特授“鼎威將軍”銜,獎二等文虎章。不久,袁世凱纂國,軍閥混戰,相互割據。劉之潔長嘆道;“此何以順民情,安民意也!當初我效法班定遠投筆從戎,如今當學張子房矣!”遂辭退隱。
劉之潔辭官後,身邊無資財,在南京賃房而居,全家生活,皆賴故舊相助。民國九年(1920)冀、魯、豫旱災,尤以河北為重,赤地千里,哀鴻遍野,飢餓之狀,不可言名。家鄉親友至南京求助,絡繹不絕,劉之潔皆為之找尋門路,竭力安排,不能就業者,必給予支援設法度荒,人皆稱頌。晚年,回居滄州。民國十九年(1930)倡修《滄縣誌》。之潔工書法,好《易經》,晚年尤甚,有“儒將”名。
1937年,日軍侵略中國,戰起。 7月30日,日軍佔領天津,國民黨軍隊南撤,劉之潔隨軍南下,至南京,再轉湖南常德。之潔獻策禦敵。時,華北各大城市,紛紛淪陷。不久病重,病中常誦《正氣歌》。1938年秋,卒。
[2] 
參考資料
  • 1.    《滄州市志》編纂委員會.滄州市志 第四卷:方誌出版社,2006:2920
  • 2.    南皮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皮縣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98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