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世駿

鎖定
劉世駿:1943年生於青島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  山東省中國畫學會顧問,青島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青島花鳥畫院院長、 [2]  青島市政協畫院藝術顧問,民革青島中山書畫院院長。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3年
畢業院校
青島美專國畫專業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高級工藝美術師、一級美術師
姓    名
劉世駿
出生地
青島市
代表作品
《春華秋實》等

劉世駿青島劉世駿

劉世駿個人簡歷

劉世駿 劉世駿
曾任青島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一級美術師,專職教師、畫師。山東省工藝美術系列評委、山東畫院特聘高級畫師,青島市政協八、九、十屆委員。
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  青島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青島花鳥畫院院長、 [2]  青島市政協畫院顧問,青島中山書畫院院長。
劉世駿活動照 劉世駿活動照

劉世駿藝術特點

劉世駿活動照 劉世駿活動照
劉世駿重視對傳統的學習和研究,廣汲博取,並蓄眾長,有着紮實的傳統筆墨功底。師從馮憑、石可、陶天恩、隋成林、杜耘田、宋守宏諸先生。1982年又拜師崔子範先生,逐漸形成了重筆、重墨、重彩既有傳統又有時代感的厚重絢麗的“三重”藝術風格。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有關展覽,1992年以來畫家多次應邀赴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國家舉辦展覽和學術交流。訪日期間,時任日本國首相宮澤西一曾委派日本國首席秘書官木村貢、宮房長官熊谷弘、外相池田行彥代表他予以接見,畫家傳略被收入《中國美術名家》、《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多種辭書典籍。
劉世駿活動照 劉世駿活動照

劉世駿藝術成就

作品《春華秋實》參加200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入選(中國美協主辦)作品《細雨有聲》參加2004年中國畫提名展銀獎(中國美協主辦)
作品《故園依稀有秋聲》參加2005年黃河壺口贊中國畫提名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作品《歲月流金》參加2004年中國畫提名展銀獎(中國美協主辦)
作品《不在繁花色相中》參加2006年中國畫家提名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1992年應日本森佑一郎市長邀請赴日舉辦展覽,外相池田行彥、首席秘書官木村貢代表首相予以接見,並收藏畫家作品。
作品 1995年作品“梅”為日本國官房長官熊谷弘所收藏。
1996年再次應邀赴日舉辦展覽(長崎縣)
2002年應邀赴德國、在波思美術館舉辦展覽
2004年大型畫集《劉世駿畫集》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4年赴台灣舉辦展覽和學術交流,台灣資政孫運旋予以接見,並收藏畫家作品《蘭馨》
2007年應韓國美術創作協會邀請赴韓國舉辦展覽
1990-2007——作品多次參加由各級美協主辦的赴韓、日、美、港、法等國家和地區聯展。
2008年赴新加坡舉辦畫展。

劉世駿名家點評

率真瀟灑 化古出新——讀劉世駿先生花鳥畫----邱振亮
二十年前,我曾在劉世駿先生家中欣賞了他創作的一批畫作,那也是我第一次比較集中地看他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用筆不漂不躁、勁健渾厚中又透露出松秀空靈,運色落墨清雅純正,畫風健美清新,技術嫺熟,深得中國寫意花鳥畫之要訣。他與一般畫家不同的是他邀我的目的並不是讓我談談作品的優劣或要寫篇評論文章,而是真誠坦率地與我探討起他下一步應該怎麼突破自己而有所創新的問題,這使我感觸很深。這也是我這些年來一直比較關注世駿先生髮展變化的重要原因。九十年代中期,我發現他的畫風在逐步改變,尤其在他得到了崔子範先生的點撥與指授後,這種漸變加速,筆墨更趨粗獷豪放,色彩愈加濃豔強烈,他正是運用富有氣勢的筆法與對比強烈的色彩,構成響亮、飽滿且躍動着韻律的畫面。與一般的潑彩寫意不同的是,他能在保持色彩強烈的表現力的同時,又能充分展示筆墨的節奏變化,使色彩與墨色的融匯更加精緻、微妙,也更具個性特色。應當説中國畫發展到當代,面臨着諸多難題,同時也預示着諸多可供畫家選擇的機會。每位畫家都可以從自我出發作出選擇,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無疑,這種探索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劉世駿先生這些年所走過的歷程也説明了這一點。據我所知,這些年劉世駿先生首先注重了寫意花鳥畫形式語言的探索,他曾作過多方面的嘗試,並從各個方面吸收營養,廣採博取,但我注意到他的這種吸收是很有分寸的,他基本上是在傳統水墨畫的審美規範中行事, 以充分展現筆墨的豐富表現力為基礎,立足水墨,立足本土,在有限的題材範圍內,力求達到藝術上的完整與精純。這種有限定地探索與求新,也許正是為了達到表現上的爐火純青,高度簡約的筆墨提煉,反映出他對更高藝術旨趣與平靜心境的追求。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藝術界展開關於對中國畫前途、命運的大討論以來,人們對中國畫筆墨的論爭似乎已經有些淡忘了。但實際上關於如何看待傳統、如何看待筆墨以及中國畫的本質等問題,我認為人們的分歧並沒有得到較好地解決,有些關鍵問題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反倒某些貽誤後學的藝術觀點被當作一家之言影響着大家。從世駿先生這些年的發展演進中,我也常常回味和反思這些疑問。就筆墨而言,我始終認為筆墨是學習、認識、品評中國畫首要的問題之一,筆墨之美是中國畫之美的集中表現,筆墨之美也是中國畫生存發展的生命線。我這樣説並無意否定那些舍筆墨而追求“與世界接軌”的新探索,只是認為中國畫家在對筆墨的運用和認識上,絕不要將筆墨的功能僅僅是放到“應物象形”的層面上來理解。我們常見一些被譽為“栩栩如生”、“極富創新意識”的作品,卻往往是“描”、“蹭”、“摳”、“擦”出來的效果,筆墨之美全無,包括西方素描方法在內的各種造型手段能用得上的全都調動起來,卻惟獨缺少了一個“寫”字。我認為這對於中國畫來講,不能不説是個缺憾。尤其是對那些寫意畫而言,“寫”就是筆墨之美的精髓之所在。在寫意中國畫裏面,筆墨集造型、達意、氣韻、情感、功力於一體,是一種高度濃縮、凝鍊的藝術手段,是多功能的複雜載體,與其他畫種相比較,筆墨的功能是任何藝術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古人總結為“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正是由於筆墨的運用,才使中國畫在表現形、勢、韻、性方面達到令人歎服的高度,才稱上筆精墨妙。如果舍筆墨而求畫, 豈不是捨本求末。當然,追求一個“寫”字並不是説凡筆飛墨舞甚至狂塗亂抹皆為“不凡”和“超絕”,如果一味地潦草乖離,或狂怪無度,必然又會消弱筆墨傳情達意及審美的內在聯繫,只能説是用一種用強烈的感官刺激替代了人的心靈感受,背離了中國畫特有的審美媒質。另外,還有的認為“寫”就是以書入畫,其實這種認識也是有誤差的。“寫”的根本要旨是通過一種用筆方式把點畫與心情連接起來,可以這樣説,寫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獨白方式,是心靈的舞蹈。劉世駿先生在筆墨的運用上,我認為很到位的原因正在於他的筆墨從傳統入手又從崔子範先生筆法跳出,走的是一條筆墨出於手而根於心的用筆之路,筆情、筆趣、筆力皆發自心源,或沉着豐腴,或飛動漫浸,都能節奏豪暢,使筆墨在得之於形的同時,又暢達於意,運用平凡樸素的藝術語言傳達出含蓄、雋永、悠遠的意趣。在世駿先生的畫作面前,那濃豔厚重的色彩每每給我留下強烈的印象。前面我提到他的畫運用富於氣勢的筆法和對比強烈的色彩,構成響亮、飽滿且躍動着韻律的畫面。他對色彩的運用方面既能保持色彩強烈的表現力,同時又能使色彩與墨色融匯為一,在粗獷與豪爽中又不乏精緻與微妙,很具有個性特色與現代感。有人把色彩比喻為繪畫中流動的生命,可是在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傳統裏面,水墨黑白可以説大有把色彩逐出畫面之勢。近百年來中國畫家為現代繪畫找回色彩做出不懈的努力,從吳昌碩齊白石,到劉海粟崔子範等,都在色彩的運用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並闖出一條濃彩豔色與筆墨交融為一的成功之路。劉世駿先生的藝術特色形成,我認為一方面是與他受崔子範先生的影響不無關係,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他一貫強調主觀情思的表現和他獨特審美取向的必然結果。在世駿先生的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在山東省萊西縣農村插隊落户達十餘年之久的經歷不僅培養了他樸直率真、豁達灑落的個性與處世風格,同時也為他藝術風貌的形成積澱了豐富的生活鋪墊。年近花甲的他每當談起膠東農村那段生活時,總是懷着一種特殊的情感和深深地懷戀。正是這種濃郁的情思常常激發着他創作的靈感,使他處於一種創作的亢奮之中。他用單純而斑斕的色彩也許最能夠表達他那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內心衝動。他有一方閒章是“好色之徒”,正是因他對色彩的迷戀以至從色彩表現中獲得常人所難以理解的快樂。他迷戀這個大千世界的色彩,則更熱衷於創造自己的色彩世界,從創造中獲得藝術的自由天地。我常常這樣認為,他那自由的審美天性就是從自然的色彩中獲得啓示,又把這種源於自然的啓示,循着個人的理想、趣味和主觀感受,去提升、去誇張、去幻想,使自己的作品在“似與不似”之間充滿着詩一般的色彩魅力。 藝術手段,語言形式,既是傳達精神景觀和形成個性風格的要素,也是藝術魅力暢達於觀賞者心靈的橋樑與通道。高超的藝術手段,獨創的語言形式,是長期實踐探索匠心獨運的結晶。從劉世駿先生的作品我還想到一個問題, 藝術創作需要痛快淋漓的表達,這只是其中一面,另一方面,冷靜地思辯、縝密地把握審美規律與提煉屬於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也是擺在當代藝術家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00三年五月於青島(本文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美術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

劉世駿藝術特色

——讀劉世駿的畫 邵大箴
作為一個畫家,除了要有熟練的繪畫技巧外,還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然,繪畫技巧也並不是單純的技術操作,畫家掌握和運用技巧的過程本身,實際上也不可能不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做相應的思考。但儘管如此,掌握繪畫技巧仍然不能替代獨立思考。這是因為,畫家從事的藝術創作涉及到的問題很多,關係到生活與藝術、傳統繼承與創新、內容與形式等等方面。對這些問題思考的深度,必然會在創作中有所體現。有了辯證的思考,畫家筆下的作品,就決不會是單純技巧的炫耀,而會成為一種表達思想和觀念的繪畫語言;那時,畫家就擺脱了“畫匠”的狀態,進入藝術創作的境界;那時的創作也自然會遠離一種固定的模式,而具有某種探索性。
我在前面説的這段話決無貶低藝術技巧的意思,這是不應該受到誤解的。不用説,沒有相應的技巧而只會思考的人,只能是空頭藝術家。這裏之所以要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是出自於這樣的理由:繪畫創作是技術和技巧性很強的勞動, 獻身於它的人往往為之迷惑,誤解只要掌握技術、技巧便萬事大吉, 忘記在它們後面還有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 繪畫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語言的藝術感染力會受到削弱,從而影響其品位與格調。
劉世駿君從事中國畫創作實踐已經有幾十年了。他是一步步走過來的,經歷了對中國畫不自覺到自覺、從重視技巧到全面思考藝術創作的過程。他一面在畫,一面在思索,既有可貴的創造成果,又有獨到的思索心得。更可貴的是, 他的這些心得鮮明地反映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讀他的畫,我們感覺到他是在探索, 是在追求, 感覺到一種生氣和力量。
劉世駿重視傳統,重視中國畫在承繼傳統基礎上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畫發展到今天,走的路越來越寬。適應時代的變革和滿足人們新的審美需求,以及借鑑外來繪畫經驗,使中國畫的樣式、技巧隨之發生變化是必然的趨勢。但變來變去,它的基本精神不應該變,應該保持和發揚中國畫的基本特色,使它永遠姓“中”而不被人同化。要做到這一點,他的體會是要在哲學思想和表現技巧兩個面吃透傳統。他一方面廣為關注中國畫豐富的遺產:另一方面集中精力鑽研自己喜歡對自己的氣質、性格相近的那些傳統藝術家的作品。50歲時,己經在中國畫創作上有些經驗,但仍然遵從有成就的老畫家崔子範先生的指點,繼續臨畫五年。在臨摹中他深入體味傳統大師創作的奧秘。後來他回憶這段歷程時説:“這五年的功夫沒白下,大獲裨益 。”在這深入傳統的過程中領悟到子範先生給他指出的另一真理:“善‘吃’的一般能‘出’來”。 因為吃透了,悟到的東西越多,掌握的自由也就愈多。
傳統並不意味着保守和墨守成規。相反,不從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出發去構思、去創作,一味按古人制定的法則和積累的經驗依樣畫葫蘆,也一定不會有所成就。在學習傳統的過程中劉世駿發現“有作為的古人並不保守。他們是傳統的繼承者,又是傳統的創造者,他們廣採博取承繼了傳統, 同時又豐富了傳統,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當他在實踐中摸索了一段之後,也苦苦思索,如何畫出自己的個性,走出自己的路來?他發現自己偏愛李復堂、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屺瞻、崔子範等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個性強、厚重、氣勢大,對他有特別的吸引力。於是他決定在這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探索重筆、重墨和重色彩的可能性。他為自己起了個齋號,戲稱“三重齋”。
傳統的文入畫的主流重筆墨輕色彩,有其哲學、美學以及藝術實踐諸多方面的原因。文人畫在充分發揮筆墨效能表達思想感情方面,在世界畫壇中也佔有獨特的、無可替代的位置。時至今日,文人畫從傳統形態走向現代形態,必然要考慮時代變化、人們審美趣味變革和作品展示環境等因素,在造型結構和色彩上有所變革。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變革之路無限寬廣,可以走繼續發揮筆墨優勢的路,在較為單純的墨色中追求豐富和變化;也可以在加強筆墨重度、力度的同時,通過色彩的亮度和鮮豔度,求得新的突破。在這方面,外國現代藝術的經驗可以使我們得到某些啓發。劉世駿的重筆、重墨和重色,走的是後一條路。在這裏,他要解決的課題是如何把文人畫主流傳統中的筆墨情趣、格調,有機地融合在厚重的審美追求之中。因為文入畫中一波三折的線和淡雅的墨趣與厚重的審美趨向還是有相當差距的。當代一些藝術家的探索,在厚重的氣勢方面有發別人未發之力而使人刮目相看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教訓可資借鏡,那就是稍不小心,易為氣勢而失去傳統筆墨之神韻。這就是説,畫面的厚重、氣勢與筆墨趣味要做到水乳交融,並非易事。劉世駿懂得這個道理。多年來他做的努力也在於解決這些課題。在畫的佈局上,他基本遵循傳統畫的程式,留大片空白,充分發揮“虛”的作用。但在虛與實的處理上,劉世駿有自己的本領。他在注意虛實穿插的同時,還敢於強調實與虛大塊面的對比。他用濃筆重筆畫實處,形成大的墨塊和色面,在視覺上予人以鮮明的印象,他同時注意筆、墨、色的變化,使其有力度、有韻味,力避單調、滯板和枯燥。而作為大塊面造型輔助的小的點、線、面,則注意曲折變化,力求與主體塊面共同產生交響,使畫面語言既厚實又耐看。色彩在劉世駿的創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在用色上,他面臨的主要課題是如何在創造豔麗畫面的同時,保持中國畫高雅的格調,做到豔而不俗。他把北方畫派偏用單純色彩作為墨色補充的方法,與嶺南畫派吸收外來技法、用豔麗的色彩,這兩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用色、用水、用墨的“度”上下功夫,求整體感覺中的豐富和統一效果中的變化。應該説,劉世駿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色彩豔麗的大寫意花鳥,格調是純正的。
説到格調,劉世駿的認識對我們很有啓發。他認為畫品的高低是由人品決定了的, 人品主要是指人的藝術品位, 而這種品味的高低又由人的綜合素質所決定,只有品位高的人,才能畫出高品位的畫來。劉世駿的大寫意花鳥今天之所以有自己獨特的面貌,主要靠他長期的生活體驗和藝術積累,得益於他全面的修養。 相信他的藝術會百尺竿頭, 更上一層樓, 為我國花鳥寫意畫壇做出新的貢獻。
2003年5月19日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