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世勳

(南宋抗金名將)

鎖定
劉世勳(1101—1147) [1]  ,字敍甫,號真君,宋代桃源崔鎮(今泗陽縣眾興鎮境內)人。幼年立志報國,成年後聚義抗暴,處事嚴謹。紹興二年(1132年),得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信札鼓勵,遂傾其家財,招兵買馬,日夜訓練,建起一支能征善戰的民團義軍。在打擊金兵的實戰中,民團義軍顯示出很強戰鬥力,接連打勝仗,深得岳飛器重,不久就編入“岳家軍”,劉世勳被委以參謀官。從此,跟隨岳飛轉戰南北,勇戰沙場。其練武抗金,後把劉世勳的團練編入“岳家軍”。在河南朱仙鎮戰鬥中,面對金兀朮的“枴子馬”,劉世勳親自上陣,一面指揮,一面帶頭衝殺,運用挖深坑、搞伏擊等戰術,令“枴子馬”發揮不了快速進攻的威力,10萬金兵死傷 3萬。金兀朮敗後嘆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取勝,今已矣!”。為表其功勳,經岳飛報奏朝廷,官封太尉。後岳飛被害,劉世勳日夜悲哀,欲進忠無路,報仇不得,遂棄官歸隱。回鄉後,把家人從崔鎮接到縣城附近居住。在縣城東面的廟中設岳飛遺像,每日焚香。紹興十七年(1147年)五月二十九日正午,坐化於像前。韓世忠表其精忠,申報高宗皇帝,敕封其“通天徹地劉真君”,並建祠祭祀。本縣人民亦感其賢德,先後立劉真君廟多處,奉若神靈。 [2] 
敍甫
真君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江蘇泗陽
出生日期
1101年
逝世日期
1147年
主要成就
南宋太尉
本    名
劉世勳

劉世勳人物生平

他出身於孤門富户家庭,雖然稍有資財,但勢單力薄,因此劉世勳幼年即立下雄心壯志,從師學文習武,保家衞國。成年後,他耿介無私、仗義疏財、扶正抑邪,為人處事平易近人,辦事嚴謹公正,頗得鄉鄰們的擁護。
靖康之變後,金兀朮起兵南犯,宋軍節節敗退。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抗金英雄岳飛在江西九江籌劃“聯接河朔,收復中原”的雄謀大略,派人到淮河、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聯絡愛國志士和地方武裝,以合力抗金,收復國土。當岳飛得知劉世勳為人恭謹,武藝出眾,富有愛國熱情時,遂親自修書,派人送達崔鎮,勸他組建義軍抗金。
劉世勳本來就景仰民族英雄岳飛,接到嶽元帥的書札後,十分激動,立刻高舉抗金救國的旗幟,傾其家財,招兵買馬,日夜訓練,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組織一支能攻善守的民團義軍。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今開封市)守將杜充為阻擋金軍進攻,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奪泗水入淮河入海,使原處於泗水邊的崔鎮成為黃河渡口,是乘船從黃河入淮的必經之處,戰略地位重要。紹興六年(1136年),金兵進攻崔鎮,劉世勳率義軍阻擊。他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大大激發義軍保家衞國的熱情,充分利用熟悉的地理環境,發揮本土作戰優勢,打得金兵暈頭轉向,寸步難行。岳飛也派軍前來增援,一舉擊潰金兵。劉世勳在戰鬥中的表現深得岳飛嘉許和器重,便將其正式編入岳家軍。此後,劉世勳更加盡心盡職,隨岳飛轉戰南北,打擊金兵,不斷取得勝利,成為岳飛的愛將。
紹興十年(1140年),劉世勳參加了岳飛第四次北伐的最後一戰——朱仙鎮之戰。當時,金兵有10萬之眾,而岳家軍僅數萬人。金兀朮仗着騎兵優勢,組織“枴子馬”,成千上萬的騎兵輪番向岳家軍進攻。在元帥岳飛的坐鎮指揮下,劉世勳親自披掛上陣,一面組織士兵用特製的長柄大刀、長柄快斧和弓箭對付“枴子馬”,一面帶頭衝殺,殺得金兵人仰馬翻。在戰情異常激烈時,劉世勳一會兒集中兵力與金兵正面較量,一會兒正面虛張聲勢,集中重兵猛擊金兵側翼,痛殲敵人,這種聲東擊西的戰法神出鬼沒,使金兀朮的“枴子馬”發揮不了快速進攻的威力,而岳家軍則愈戰愈勇,最終大敗金兵,殲敵兩萬多人。金兀朮哀嘆道:“自海上起兵,皆取勝,今已矣!”
在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朱仙鎮決戰中,劉世勳忠勇善戰的軍事才能和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岳飛感到他不僅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帥才,更可貴的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對他更加器重,於是奏報朝廷獲准,劉世勳由參謀官晉升為太尉。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當劉世勳跟隨岳飛繼續收復失地,準備率軍北上直搗黃龍府之際,朝中主和派佔了上風,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罷兵回朝。岳飛剛到臨安,就遭秦檜誣陷而被投入監獄,交大理寺審理。不久,又被秦檜等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了。
岳飛被害後,岳家軍解散。劉世勳日夜悲哀,深感報國無門、迴天無力,遂產生歸隱之念,辭官返回故里。回到故鄉後,他把妻兒老小由老家崔鎮接到桃源縣城附近居住(今城廂西門外),購置田產,躬耕之餘,每日焚香於東嶽廟中,在岳飛神像前靜座沉思,彷彿與親密的戰友溝通交流。紹興十七年(1147年)五月二十九日,劉世勳在岳飛神像前坐化,後葬於東嶽廟西側。 [1] 

劉世勳乾隆題字

劉世勳
劉世勳(1張)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巡幸江南,經過淮安府桃源縣(今江蘇省泗陽縣)時,特地為劉世勳陵墓御筆親書:“大宋敕封通天徹地劉真君之墓。”隨後,御書經鐫刻成碑,立於墓前,成為泗陽名勝古蹟之一,當地人稱之為“劉老墓”。 [1] 
劉世勳
劉世勳(1張)
乾隆皇帝沿運河南巡時,聽到劉世勳的事蹟,御筆親書:“大宋敕封通天徹地劉真君之墓。”經鐫刻成碑,立於墓前。從此,劉世勳的墓地,成了泗陽名勝古蹟之一,當地人稱之為“劉老墓”。可惜御題墓碑毀於“文革”。清代與民國版本的縣誌均載有劉世勳的事蹟。解放前,泗陽境內多處蓋有“劉老廟”,供奉劉世勳的塑像,百姓紛紛前往燒香禮拜。每逢乾旱無雨,當地羣眾成羣結隊,把劉老爺檀香木的雕像,置於八仙桌上,抬着求雨。由此可見,劉世勳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成了救國救民的神仙了。

劉世勳劉世勳墓

劉世勳墓
劉世勳墓(1張)
劉世勳墓位於泗陽縣棉花原種場,老泗陽縣城(桃源故城)西城垣內側,立於南宋年間。2005年6月被公佈為第二批宿遷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墓碑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現有的碑是2004年4月,劉姓宗族出資重立的。 [1] 
位於江蘇省泗陽縣城廂街道向西300米,西門橋北側河東岸水泥路向北100米。
開放時間為8:00--18:0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