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三姐歌謠

鎖定
劉三姐歌謠,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劉三姐歌謠內容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話傳説、歲時農事、日常生活、倫理道德、戀愛婚姻等各個方面。劉三姐歌謠包含了千百年來豐富的情感以及傑出的詩性智慧,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們激盪在心胸間的喜怒哀樂。劉三姐歌謠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具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2006年5月20日,劉三姐歌謠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23。 [1] 
中文名
劉三姐歌謠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遺產編號
Ⅰ-23

劉三姐歌謠歷史淵源

劉三姐歌謠歌謠起源

劉三姐歌謠 劉三姐歌謠
探討劉三姐歌謠的起源,可以從壯族歌圩的起源説起。歌圩是劉三姐歌謠流傳的平台。離開了這個平台,劉三姐歌謠難以傳承。
關於歌圩的起源,學術界有幾種觀點,有一點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壯族的歌圩起源於原始社會。歌圩不過是展示歌謠的平台。作為歌圩主體的劉三姐歌謠,應該萌芽於歌圩出現之前。
壯族由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百越中的西甌和駱越發展而來。由於各民族歷史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由於地域上的原因,當中原的封建文化蓬勃發展之時,壯族先民生活的嶺南,經濟文化仍很落後。
據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二記載:“口南有野女,羣行覓丈夫,……裸袒無衣襦二”這裏的説的“日南”,即西漢所置日南郡,位丁,今天的越南境內、從“裸袒無衣襦”和“羣行覓丈夫”的記載可以看出,這一帶的人還生活在原始社會,還保留着氏族或氏族部落之問的對偶婚制度。所以,這些女子不能和氏族內的男子婚配,必須集體前往別的氏族部落尋找丈夫。這種集體尋找丈夫的瑚象,是歌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2] 

劉三姐歌謠發展過程

融匯——劉三姐歌謠 融匯——劉三姐歌謠
唐代之前,壯族地區還流行“婚不用媒聘”,“歌唱成婚”的習俗,人們以歌為媒,依歌擇偶,歌圩成了男女青年談情擇偶的理想場所。
宋代以後,壯鄉歌圩繼續發展,許多著述如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王濟的《日詢手鏡》以及大量地方誌書,都有關於歌圩的記載、有的詩文對歌圩盛況作了’生動的描述,如明代鄺露的《赤雅》寫道:“撞人聚而成村者為峒”。“峒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簫於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隊。餘則三三五五,採芳拾翠於椒水湄。歌唱為樂二男亦三五羣,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這説明,明代時,壯族唱歌求偶的習俗仍在延續,歌圩非常興盛,唱劉i姐歌謠,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尋找配偶的主要途徑。
清代,清人陸祚蕃在《粵兩偶記》一書中寫道,壯鄉“風俗最尚踏歌,濃妝綺服,越阡度陌,男女雜處深林叢竹,一唱百和,云為之不流,名曰會閬。”這時的壯鄉歌圩,規模更大,情人相約,以歌為樂,以歌為媒的風氣似乎更盛,歌圩蓬勃發展的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
劉三姐歌謠的流傳並不是一帆風順,明代和清代在壯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以皇權為代表的封建統治勢力深入牝族地區,劉三姐歌謠的流傳與封建禮教發生了衝突,封建統治者把壯族男女“依歌擇偶”視為傷風敗俗的行為,曾多次查禁,企同阻止劉三姐歌謠的流傳:據《鎮安府志》記載:“土民之家婚嫁儉約,循禮不尚奢侈,風尚近古,惟歌圩之風,尚沿衍人跳月踏搖之俗,雖嚴行禁止未能盡革,……頗傷風教。”清代廣西思恩知府李彥章,也曾貼出告示禁止歌圩。清末,東蘭州府官員認為劉三姐歌謠是“風流歌”,為了禁止歌圩,把當地的壯族女歌手抓來,用漆塗臉,遊街永眾可是,劉三姐歌謠屢禁不止,越禁唱的人越多一歌手們面對官府的打擊迫害,憤怒地唱道:“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元帥管總兵,只有知州管知縣,誰敢管我唱歌人!”
到了民國年問,官府還在禁歌,廣西境內先後發生多起禁歌事件,“民歌民唱自古有,禁唱山歌沒根由。”面對統治者此起彼伏的禁歌運動,劉三組歌謠一直在流傳,壯鄉的歌圩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2] 

劉三姐歌謠文化特徵

劉三姐歌謠題材劃分

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劉三姐歌謠 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劉三姐歌謠
“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衽傳這是劉三姐唱過的歌。也許是劉三姐歌謠風靡世界的緣故,壯族歌謠被定名為“劉三姐歌謠”。正像上述山歌中唱的那樣,劉三姐歌謠就像春江水,內容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話傳説、歲時農事、日常生活、倫理道德、戀愛婚姻等各個方面。按題材分,劉三姐歌謠大體上可分為古歌、勞動歌、時政歌、情歌、生活歌、儀式歌、歷史傳説故事歌、兒歌等八大類。這裏重點介紹情歌、生活歌和儀式歌。
  • 形式多樣的情歌
劉三姐歌謠中,情歌的數量最多,藝術水平也最高。這些情歌,可以分為排歌、嘆情歌和婚戀歌。
長篇的排歌
排歌在壯語裏叫“歡排”、“詩排”:劉三姐歌謠中的排歌,屬於自由歌謠體,雖然行數和字數沒有嚴格限制,但不同於即席創作演唱的小令和短歌。排歌的篇幅較長,短的有數十行,長的數百行,甚至上千行。常見的排歌,敍事與抒情相結合,可以成排成排地往下唱。在歌圩上,排歌可以幾天幾夜連續演唱。
情歌中的排歌,大都是傳統山歌,字裏行間貫穿着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思想;表現壯族青年男女熱愛生活、追求個性解放的美好心靈。傳統排歌的代表作品有《九送歌》《十送歌》《十里送情哥》《五更歌》《五更想妹》《十月想妹》《十月歌》《十二月歌》《十説歌》《十恨歌》等。這些情歌,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是相思歌,如《十月想妹》和《五更想妹》等。其中《十月想妹》,從正月一直唱到十月,訴説情哥月月想妹的情形:“九月想妹心焦焦,十月想妹路一條,不知妹連還是斷,灶頭燈草心更焦:”反映了情哥對妹的一片痴情和無限牽掛。《五更想妹》則把一個男人的相思情表現得更加具體細膩,給人天天相思、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印象:他從一更想到五更,“五更想妹月兩沉,寒風單吹無衣人,哥今受涼得病死,變個螢蟲上妹門。”看來,他已經做好了為愛獻身的準備。
二是相會歌,其中最典型的是《五更歌》。歌中唱道:“一更一點一更長,情哥到來拍妹窗;妹娘問妹什麼響,風吹門板響叮噹。二更二點二更長,情哥到來拍妹窗;妹娘問妹什麼響,老鼠爬牆碰水缸。三更三點三更長,哥來情妹開亮窗;妹娘問妹什麼響,下霜受寒加衣裳,四更四點四更長,情哥跳進妹的房;妹娘問妹什麼響,隔壁大嬸洗水缸。五更五點天已亮,哥要離妹轉回鄉……”這是一首敍事性情歌,講述了一對情人相會的艱難:一更時,情哥哥來到窗外;可是,女兒大了,當孃的看得緊,整夜側耳聽着女兒窗外的動靜;痴情的小夥子幾次拍窗,都被娘聽見後提出詢問,嚇得小夥子心驚肉跳,不敢闖進姑娘的屋:小夥子從一更等到二更,二更等到三更,姑娘好不容易騙過了娘,悄悄地打了開窗,可小夥子還是不敢貿然行動。直到四更時,小夥子才進了姑娘的屋,該説的話還沒説完,該做的事還沒有做,天就亮了,一對情人義要分別。《五更歌》是排歌中的精品,僅僅十幾句歌詞,就講述情人一夜的相會,把一對情人提心吊膽又急於相見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是相別歌,如《九送歌》《十送歌》等。相思、相會、相送,是談情説愛的一個完整過程:一對有情人,相思苦,相會難,相別更是千般無奈,萬般惆悵。情哥送情妹,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了九程、十程,還是難以相別。《九送歌》中唱道:“送妹送到屋角邊,天上雷公叫連連,情哥盼望天下雨,多留情妹住幾天。”“送妹送到大田垌,成雙拆散兩頭空,如今同妹分離了,不知何日得相逢。”已把情妹送到了村外,不能再送了,可是相見難,別時更難:“見妹走去又停腳,回頭望哥淚簌簌,哥也不能捨得妹,妹也不能捨得哥。”整首歌中,充滿了離愁別恨。同樣是相別,《十送歌》的情調則要高昂得多,歌的結尾唱道:“十送情妹到村邊,村邊桃花鮮又鮮,桃樹開花我倆好,桃樹結果就團圓。”這裏的情哥哥,似乎已經吃了定心丸,歌聲中充滿了自信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悲憤的嘆情歌
嘆情歌是失戀和婚姻挫折時唱的山歌。一個民族的山歌中,存在大量失戀和婚姻挫折時唱的山歌,並且能自成體系,成為民歌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由此可見劉三姐歌謠種類的豐富性。
嘆情歌是壯族情歌中的苦歌,歌中大都充滿了悲傷和怨恨:嘆情歌的代表作品有《嘆情》《嘆十二月》《嘆十二時辰》《嘆五更》《辣椒燜苦瓜》《十八姑娘三歲郎》等一其巾《嘆情》描寫了一個女子從情哥哥病重到病故的感情歷程。情歌從初一唱到十五,前半部分描寫探望情哥哥的過程,後半部分描寫情哥哥死後痴情女子經歷的內心磨難,通篇歌詞令人心酸。《嘆十二月》可以看作一首單相思的輓歌,歌中描寫一名男子一年巾思念情人的經歷,從“正月立春雨水多,想妹傷心淚成河”,到“十二月想妹又一年,猶如叫化想金蓮”,雖然內心經歷了單相思的煎熬,最後還是空想一場。《辣椒燜苦瓜》則描寫了一個男子失戀後的心情:“月亮照高坡,情妹嫁別個;哥心苦又辣,辣椒燜苦瓜:”傳統的嘆情歌中,還有大量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感嘆女子悲慘命運的歌,如《十八姑娘三歲郎》:“十八姑娘三歲郎,夜晚洗腳抱上牀,睡到三更要吃奶,我是妻子不是娘j早早梳妝見英姿,一朵芙蓉在鏡中,恁好芙蓉無蜂採,枉費春天花恁紅。十八姑娘三歲郎,夜晚洗腳抱上牀,不是看你父母面,你是兒來我是娘。”將舊中國的童養媳制度這一惡俗造成的人間悲劇揭露深刻。
滾燙的婚戀歌
這裏的婚戀歌,特指“野歌圩”唱的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説愛、選擇伴侶時唱的情歌。這類婚戀歌的演唱,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大型節日期間演唱,如春節、三月三歌節、中元節、中秋節等民間節日,男女青年們會乘機野遊,通過唱婚戀歌結交情人,選擇伴侶;二是農閒季節,附近的男女青年會主動相約,去山坡,進樹林,或者到河邊,對唱山歌,交流思想,交流感情。
婚戀歌屬於對唱山歌,一般篇幅較長,由多個部分組成。首先是“引唱”,通過自己的歌聲,引出對方的歌聲;接着唱“初會”,也叫“初識歌”,互相打問:家在何處、家有何人、是否結婚等等。等弄清了對方的情況,就會唱試探歌,試探對方的態度。如果對方對自己有意思,就會高唱讚美歌,不停地誇獎對方,進一步爭取對方的好感。雙方對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男方會向女方提出戀愛的請求。如果女方也有意,雙方就可以繼續唱下去,有時通宵達旦地唱。唱到情投意合時,雙方會肩並肩地坐到一起,交換信物。信物都是事先準備好的,男方送給女方的,一般是首飾、化妝品等女孩子喜歡的東西;女方送給男方的東西,一般是自己做的鞋子、繡品等。分別時,雙方會唱“別情歌”:“別了別,死別容易生別難,只怨月亮出來快,只恨日頭忙落山。別了別,來時腳步輕如紙,回去腳步重如山。”然後用歌約定下次約會的時間和地點。
  • 豐富多彩的生活歌
生活在壯鄉的人,生活中離不開歌,平時遇到的一切,都可以用歌聲來訴説。他們見菊花會唱《菊花歌》,見蓮花會唱《蓮花歌》,見茶花會唱《茶花歌》,所有見到的花兒都唱遍了,還會高唱《十二月花歌》。至於瓜果蔬菜、蚊蟲鳥獸、春夏秋冬、雷鳴電閃、颳風下雨、穿戴裝飾、吃喝拉撒,都有山歌吟唱。而劉三姐歌謠中,最精彩的還是那些展示民風民俗的生活歌。
在壯鄉,家中來客人了,要敬茶,敬茶要唱《敬茶歌》。喝茶之後要喝酒,喝酒要唱《敬酒歌》:“敬茶完了把酒來,篩杯淡酒上高台,今日飲酒成雙杯,早種牡丹夜望開。”喝酒無菜哪能行,吃菜要唱《敬菜歌》。客人喝了酒,吃了菜,免不了要讚揚對方:“客人開口贊廚官,一讚廚官弄得香,二贊主家弄得好,九碗肉菜一碗湯。”家中蓋新房,親朋好友來幫忙,大家要唱《賀新屋歌》:“賀了天井到大廳,紅台紅椅把客迎,紅椅鋪上虎皮墊,紅台擺設萬花瓶。賀了上廳賀正樑,正樑紅紅八丈長,樑上雕有福祿壽,又雕龍鳳來朝陽……”就連家中親人去世,也要唱歌,有《靈前歌》《哭靈歌》《哭夫歌》《哭妻歌》等等。
  • 別具情趣的儀式歌
在壯鄉,一年之中,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人的一生中,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儀式。舉行什麼儀式,就要唱什麼樣的儀式歌。一個人出生第三天,親朋好友來恭賀,要唱《三朝歌》:“一腳踏進主家門,一敬煙來二敬茶,喝茶恭喜生貴子,吸煙恭喜添嬌花。”滿月的時候,也要舉行儀式,唱《滿月歌》:“一進門來二進廳,親家熱情來相迎,外婆姨媽都來了,都來探望小外孫。”孩子年滿七歲,要上學了。過去,孩子上學第一天,由父親或者舅父背到學堂。孩子到了學堂,要舉行入學儀式,唱《破蒙歌》:“蠟燭亮亮照學堂,父親背子人學堂,叩請嚴師收弟子,朝朝夕夕讀文章。”就這樣,孩子在破蒙歌中,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在優美的劉三姐歌謠薰陶下,孩子一天天長大了,會唱情歌了,遇到喜歡的異性了,要唱《初遇歌》《試探歌》《對問歌》,然後是《初戀歌》《深交歌》。最後,與心上人要舉行定情儀式了二定情儀式上,要唱《定情歌》:“玉石桌上擺金盃,紅藍美酒才買回。”“我倆喝了交杯酒,十杯美酒定結交:|”“定下山盟和海誓,情如日月照紅河。”新娘出嫁前,不忍離開孃家,不忍與朝夕相處的姐妹分開,於是就唱《哭嫁歌》。壯族的婚禮,更是熱鬧非凡,笑聲不斷,歌聲不斷,各種各樣的儀式歌數不勝數:例如,按壯族習慣,新娘門前,要舉行舅舅給外甥插簪花的儀式。這時,要唱《簪花歌》:“堂前蠟燭亮涯涯,舅同外甥插銀花,明天花轎接淑女,鴛鴦共枕喜成家,一拜天來二拜地,三拜堂前父母親,四拜堂前親母舅,感謝五友和六親。”結婚後,持家生子,然後是相夫教子,還有唱不完的儀式歌。
“好花開放鮮又鮮,山歌一唱水成川。春來秋去花不斷,好歌傳唱心裏甜。”豐富多彩的劉三姐歌謠,已經成了融入了壯族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壯族羣眾生命的一部分。 [2] 

劉三姐歌謠藝術特徵

劉三姐歌謠包含了千百年來豐富的情感以及傑出的詩性智慧,由於歌謠輕便靈活,形式簡單,因此較容易被廣大人民羣眾所掌握,藉以表達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激盪在心胸間的喜怒哀樂,因而情意真切、感人至深。
劉三姐歌謠浸潤在壯民族的婚喪嫁娶及各種節慶禮儀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歌謠中對比興手法的嫺熟運用以及口傳心授的歌詠習俗,格調優美,形式多樣,展示壯族歌謠鮮明的藝術特色。歌謠傳統脈絡清晰,代代相傳,不絕如縷,構成一種羣體性的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集體意識,積澱着許多古老的觀念、原始的意象,內涵豐富深邃。劉三姐歌謠的精神內核是壯族文化,外在形式藉助漢族文化來展現,使之成為多元文化交相匯融的象徵。 [3] 

劉三姐歌謠演唱方式

廣西影視頻道播出宜州劉三姐歌謠新年演唱會 廣西影視頻道播出宜州劉三姐歌謠新年演唱會
綜觀劉三姐歌謠的八首敍事長歌,除了主題為自敍身世的《自嘆身世歌》外,其餘大都是在喜慶的場合演唱。例如,《張四姐與李文圩》、《龍女與漢鵬》一般在結婚迎親的晚上演唱。《梁山伯與祝英台》通常是在新婚之夜演唱。《董永和五姐》、《孟姜女與萬喜良》、《呂蒙正》通常也是在喜慶之時演唱。雖然這些敍事長歌演唱的具體場合或時間有所不同,但無論是結婚,還是壽誕等都是喜慶的場合。而且通常都是在男女對唱情歌的環節之前演唱,也就是説,敍事長歌的演唱並不是“狂歡之夜”的主要節目,其只是做鋪墊而已,之後的男女對唱才是重頭戲。 [4] 

劉三姐歌謠傳承保護

劉三姐歌謠傳承價值

劉三姐歌謠作為壯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產物,作為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多樣文化的集中表現,在文化形態上與壯族生活息息相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為壯族之魂。 [2] 
劉三姐歌謠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它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還具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1] 

劉三姐歌謠傳承現狀

隨着壯族傳統“倚歌擇配”社會基礎的消失,以及強勢文化和新的娛樂方式的衝擊,劉三姐歌謠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 [1] 

劉三姐歌謠傳承人物

謝慶良,男,1953年1月出生。2012年12月,謝慶良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市申報。申報項目:劉三姐歌謠。 [5] 

劉三姐歌謠保護措施

劉三姐歌謠傳承人謝慶良與選手互動 劉三姐歌謠傳承人謝慶良與選手互動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三月三日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歌節期間,除了傳統的歌圩活動以外,還會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以及演鬥卜戲、舞彩龍、擂台詩賽、放電影、武術表演和雜技表演等活動。 [6] 
2016年12月24日,宜州市以打造和提升劉三姐歌謠文化品牌,以劉三姐故鄉情為主題,在市民文化公園舉辦“劉三姐歌謠”萬人傳唱活動,通過重唱、對唱、小組唱、合唱等形式,激發全市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對劉三姐歌謠進行了保護。 [7]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謝慶良致力於將劉三姐歌謠傳授給更多的人,一有時間就教東屏村村裏的孩子們唱歌,還經常通過網絡平台傳唱山歌。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獲得“劉三姐歌謠”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劉三姐歌謠》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河池市宜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 

劉三姐歌謠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8年4月18日上午,2018“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會場活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幕,“劉三姐歌謠”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誦讀祈福頌詞。 [10] 

劉三姐歌謠文化軼事

相傳劉三姐出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自幼聰慧過人,能歌善舞,被人們視為“神女”。劉三姐和同村的賣柴歌手李小牛青梅竹馬,彼此之間都愛慕已久。可是當地的大財主莫懷仁卻以他們觸犯禮教為名,把他們捆綁起來扔到了河裏,李小牛被淹死,劉三姐卻僥倖逃過一劫,順着河流一路漂到了柳州境內,然後被一位老漁人給救了起來,並收為義女。後來,劉三姐在柳州城內唱歌又唱出名來,莫懷仁得知以後,就請來了三個歌手和劉三姐賽歌,結果落敗而歸。莫懷仁惱羞成怒,就命令自己的手下把劉三姐給捆綁起來裝進豬籠,沉人河底。劉三姐死後,人們就在她的墳前供祭了兩條大鯉魚,正在祭奠的時候墳墓忽然之間裂了開來,劉三姐從裏面跳了出來,然後騎着一條鯉魚飛上了天,而另外一條鯉魚則變成了“魚峯山”。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