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丁

(廣東興寧籍幹部)

鎖定
劉丁(1924—1975),原名丙粼,廣東興寧龍田鎮曲塘村人,曾任中共龍田羅崗支部宣傳委員、興寧人民解放軍第一團代政治部主任、羅浮區副指導員、首任新陂區副書記(主持工作)等職。 [1] 
中文名
劉丁
籍    貫
廣東興寧
出生日期
1924年
逝世日期
1975年

劉丁人物經歷

抗戰初期,在龍蟠(田)中學讀書的劉小村、劉陶漢、劉仲良、劉丁、劉俊文等人,在中共地下黨員李巨村(菊生)、羅士彥及進步人士陳菲村、李侃民等老師的引導下,閲讀了許多愛國進步書報,結成了志同道合的密友。1940年暑假,劉小村、劉陶漢、劉丁在家鄉串連發動了劉紹松、劉碧光(俊其)、劉余文(柏粼)等20多名中小學生,組建了力行生活社,連續三個寒暑假在村裏開展抗日宣傳與募捐活動。
1944年冬,日寇從潮汕向興梅地區進犯,興寧人心惶惶,當局下令疏散居民。小村、仲良滿懷悲憤,邀集摯友劉陶漢、劉俊文、劉丁,多次密商,作出了不當亡國奴,籌備武裝隊伍,上山打游擊的決定。他們分頭行動,串連羣眾,尋找槍支,到北部山區察看地形。後因日寇未進犯興寧而停止了籌備工作。
不久,陶漢等人各自返校教書、讀書,唯有小村失業在家。目睹大片國土淪喪、民不聊生的現實,小村提出尋找共產黨,組織革命團體,開展革命活動的主張。他與陶漢、仲良、劉丁、俊文等人多次商議,取得共識,並積極籌備,推舉俊文起草建團章程。同年12月,他們在雙溪村繼述圍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新社團。新社團以擁護共產黨,自願為實現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為在中國實現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而奮鬥為宗旨,明確規定了當前的任務、臨時機構設置和發展組織的條件與手續等。劉小村被推舉為新社團常務局主席,化名彭準,陶漢等4人為常務委員。委託劉仲良刻制了方形印章。翌年,新社團發展了張欽榮(虹)、陳韜(秋虹)、張達權、張嘉倫、李清淵等5名新團員,增補常務委員4人。新社團成員,認真履行團章,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分頭尋找共產黨組織,渴望早日得到黨的領導。
1946年春末,劉陶漢在進行革命串連活動中,被中共興寧中心支部發現。陶漢向黨彙報了新社團的情況,上交了該團的章程正本。黨支部將情況轉報了中共東江特委。從此,新社團在黨的秘密領導下進行工作。是年秋,劉陶漢被吸收為中共黨員。由於形勢變化,新社團不適宜獨立開展活動。
1947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宣告解散。嗣後,劉小村、劉仲良、陳韜、劉丁、劉俊文等同志先後加入了共產黨。
1948年2月,中共興寧工委特派員温華,派副特派員劉陶漢主持成立曲塘(龍田)支部,委任劉小村為支部書記、劉仲良為副書記兼組織委員、劉丁為宣傳委員兼管武裝(翌年2月,增加劉碧光為宣傳委員,亦管武裝與交通聯絡工作)。同年5月,縣工委決定將羅崗片單線聯繫的黨員黃蔭泉、陳衍清遷入曲塘支部,並更名為龍田羅崗支部,領導興寧北部地區及葉塘、附城部分學校和農村的革命鬥爭。
1949年5月中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興寧縣長陳鬱萍等人宣佈起義,脱離國民黨政權,接受共產黨領導。興寧獲得解放。中共興寧中心區委,率先拉出隊伍進駐興寧縣城開展工作,等待上級黨委派員接收興寧、建立人民政權。他們在中心區委的授意下,立即在雙溪繼述圍召集陳衍清、黃蔭泉、張宏英、吳志鴻、吳滌恆等各據點的一批骨幹組成接收隊伍,舉起紅旗開赴曲塘村,並以此為根據地,迅速接收了龍田區公所及兩個鄉公所。經過數天的宣傳羣眾、打擊反動分子、收繳民槍,擴充了區武裝力量和4個村的民兵隊伍。不久,奉中心區委指示,黃蔭泉、陳衍清分別帶隊接收羅浮、羅崗的舊政權;6月中旬,劉小村奉命率隊接收大坪鄉公所;劉仲良、劉丁、劉俊文、劉陶漢、劉碧光、李侃民奉命調縣參加縣城的接收工作。中共興寧縣委、興寧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後,劉陶漢、劉小村、劉仲良等一批黨員,分別被派進縣委,縣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區人民政府擔任領導工作。 [1] 

劉丁主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共興寧地方組織的領導下,劉小村、劉陶漢、劉仲良、劉丁等人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做了大量工作。
一、宣傳羣眾,組織羣眾,壯大革命力量。1946年春起,他們串連發動張雨泉(艾)、吳偉文、劉余文、彭楚中、黎瓊蘭、劉濟卻、黃志堅、羅均才等一批知識青年的同時,小村、陶漢率先發展了建築工人劉碧光,通過他發展了劉榮祥、劉伍明、劉亞金、劉海泉等一批工農分子和劉慶祥、劉善巨、劉啓桃等10多名少年,組織了讀書小組、經濟互助會。劉仲良、劉丁、陳衍清、黃蔭泉等則以此為經驗,在各據點,發展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1948年夏天,小村等人組織曲塘村羣眾,成立了以劉陶漢、劉碧光、劉榮祥為會長的兄弟會、窮人會,在龍蟠(田)中學成立了以劉善巨為會長的民主青年聯合會。各個據點亦成立了羣眾組織。至1949年5月興寧解放前夕,革命隊伍從前期的數十人發展到800多人。
二、積極慎重發展黨團員,不斷壯大黨團組織。共產黨員從前期的3名,發展到18名,新工團員發展了71名。
三、搞統戰,爭據點,發展革命根據地。他們爭取團結了一批鄉間知名人士、開明紳士和舊政權的中下層官員及鄉、保、甲長,依靠羣眾力量,奪取和控制了20多所中小學和10多個村保的領導權。以此為據點,發展周邊農村的革命勢力,建立起以龍田的曲塘、雙溪、富和,崗背的寺崗,羅崗的潭坑、下嵐、溪尾,羅浮的浮中、浮北為中心的連成一片的根據地。他們的活動還擴展到葉南的麻嶺、附城的鵝湖。
四、開展反三徵、反迫害鬥爭。內戰期間,國民黨當局加緊進行徵兵、徵糧、徵苛捐雜税,加上水旱災害頻繁,鬧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他們發動羣眾,與爭取團結過來的知名人士、保甲長們密切配合,重點清算數名貪污救濟物資和侵吞公餉財物的反動保長、地主。與此同時,派人控制基層政權,以頂、擋、避、拖、圍等辦法抵制三徵和地租,抵制了一批應徵壯丁。
五、組織武裝隊伍,開展武裝鬥爭。1947年開始,他們集資購買了手槍4支和手榴彈2顆。隨後,劉俊文發動其親屬獻出白朗林手槍一支、步槍3支;陳衍清動員其家屬借出長短槍3支。武工隊員從前期30多人,至1949年5月底發展到8個隊(組)220多人,這支武裝隊伍,積極開展武裝鬥爭,站崗放哨,護送人員物資到游擊區,偵察敵情,打擊反動分子,抗擊竄擾興寧的國民黨胡、謝軍殘部,為保衞新生的革命政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六、關心羣眾疾苦,秘密開展借糧度荒。1949年春夏之交,許多鄉村糧荒情況嚴重。劉小村等黨支部委員,認真貫徹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指示和中心區委的部署,帶領羣眾借糧度荒。小村、仲良負責龍田、合水等地,劉丁等人到北部與陳衍清、黃蔭泉一起,組織羣眾向富户借糧。他們張貼邊縱政治部印發的借糧佈告,散發傳單;組織貧民團、窮人會的成員與為我所用的保甲長和開明人士,向富户商借糧食,發給政治部印發的借據,動員開倉賑濟貧民;對少數頑固大户,採取説理強借,對偷運糧食出境、轉移暗藏糧食者,將其攔截徵收。在短短一段時間裏,搞到—批糧食,緩解了數百户貧困農民的燃眉之急。
七、輸送張艾、張宇鋒、劉余文、許少洪、劉慶祥、張文英等30多名黨員、團員和進步青年到游擊區參軍、參訓;籌募軍需物資支援前線。 [1] 

劉丁人物評價

劉小村、劉陶漢、劉仲良、劉丁等同志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各自的崗位上,對黨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革命的征途中,儘管經歷過這樣那樣的挫折,但他們對共產主義理想始終執着追求。他們無私、無畏、無怨、無悔的革命精神與業績,永遠值得我們緬懷與學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