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劃痕的歲月

鎖定
《劃痕的歲月》是由北京坤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攝製 [1]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的90分鐘劇情電視電影。該片由高峯執導,金作人編劇,李雪、楊斯李勤勤等主演,於2004年9月2日在電影頻道播映 [6] 
該片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初,一個迷戀着電影的孩子,在如何艱難的歲月和處境中,都一直固守着對於電影的深情 [3] 
中文名
劃痕的歲月
其他譯名
劃痕歲月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製片地區
中國
導    演
高峯
編    劇
金作人
主    演
李雪
楊斯
李勤勤
片    長
90 分鐘
上映時間
2004年9月2日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劃痕的歲月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初期,吳曉東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卻瘋狂地迷戀着電影,為此他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和嘲笑。一天,吳曉東放學後又去看電影。散場的時候,被父親堵在了電影院門口,並遭到了父親在大庭廣眾之下的一頓痛揍。
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開始公映時,吳曉東利用自己仿造的電影票混進了電影院。初次得手使他的膽子越來越大,但在隨後做假票看電影中,曉東終究沒能逃過被抓的命運。在父親的痛責和老師嚴厲的批評下,吳曉東寫下從此不再進電影院的保證書,併發誓從此不再看電影。
有了電影的那段日子裏,吳曉東結識了一個叫林潔的年輕姑娘。林潔的母親很早就離開了她,父親被下放後,唯一疼愛的弟弟也在兩年前因患腦瘤死去。看着如此痴迷於電影的曉東,林潔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弟弟。所以,林潔倍加疼愛這個對電影懷着狂熱執著的少年,於是也就成了唯一能與吳曉東分享電影快樂的人。在林潔的支持和鼓勵下,吳曉東又開始看電影了。遺憾的是,在一次翻牆去看電影時,曉東被工作人員當作小偷給抓了起來,而這一幕正好讓林潔看見。
經歷這件事後,吳曉東大病一場。當林潔從吳曉東的同學那得知事情的緣由後,內疚的林潔給吳曉東送去一張電影票,約他一起去看電影。吳曉東在去電影院的路上正好遇上了上次遭遇的一幫流氓,直到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林潔才看見吳曉東從遠處跑來,他的臉上還帶着和流氓搏鬥的血跡和傷痕 [2] 

劃痕的歲月演職員表

劃痕的歲月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吳父 張兆北
吳曉東 李雪
吳母 李勤勤
劉老師 常藍天
林潔 楊斯
主任 王茹
老魏 金雲程
檢票員 蔣軍平
青年 楊蕾

劃痕的歲月職員表

導演 高峯
副導演(助理) 叢洋
編劇 金作人
攝影 伍衞東
美術設計 馮燕慶
錄音 郝鍵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3] 

劃痕的歲月角色介紹

  • 吳曉東
    演員 李雪

    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卻瘋狂地迷戀着電影,為此他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和嘲笑。為了看電影,他甚至自己仿造的電影票混進電影院。被抓後,在父親的痛責和老師嚴厲的批評下,他寫下從此不再進電影院的保證書,併發誓從此不再看電影。

  • 林潔
    演員 楊斯

    她的母親很早就離開了她,父親被下放後,唯一疼愛的弟弟也在兩年前因患腦瘤死去。看着如此痴迷於電影的曉東,她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弟弟。所以,她倍加疼愛這個對電影懷着狂熱執著的少年,於是也就成了唯一能與吳曉東分享電影快樂的人。

  • 吳父
    演員 張兆北

    鍋爐工,吳曉東的父親。他兒子逃學去看電影,在散場的時候被他堵在了電影院門口,他揪住兒子在大庭廣眾之下痛打,在眾人的勸解和斥責中才罷手。兒子仿造電影票看電影,被抓後,在他的痛責和老師嚴厲的批評下,保證不再看電影。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2-3] 

劃痕的歲月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5年6月8日
第5屆電影頻道電視電影百合獎
優秀影片二等獎
《劃痕的歲月》
獲獎 [4] 
評委會獎
高峯
2004年9月19日
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電視電影
《劃痕的歲月》
提名 [10] 

劃痕的歲月幕後製作

《劃痕的歲月》原名為《非常年代》,於2003年9月完成劇本第四稿後,開始拍攝。該片導演故意攝製影片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結局。影片的主題主要表述20世紀70年代的生存狀態給予一代人的傷感和回憶。讓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能回憶到那段共同經歷過的難忘的歲月 [5] 

劃痕的歲月製作發行

影片播映
播映時間
播映平台
2004年9月2日 [6] 
中央宣傳部電影衞星頻道
2004年9月3日 [7] 
2005年12月20日 [8] 
2007年7月20日 [2] 

劃痕的歲月影片評價

觀看《劃痕的歲月》的時候,深深感受着這個孩子關於電影的一切所思所想,那種洋溢的快樂與淡淡的憂傷,同時填滿了心房 [3]  (《大眾電影》評)
影片的表層結構敍述的是一個孩子對電影的迷戀以及這座電影院所發生的一切,實則展現了特定歷史年代的人在文化荒漠的迷失與突圍。時間難以觸摸,而電影是人類觸摸時間保留記憶的最好手段。《劃痕的歲月》正如同一部歷經歲月河流磨礪的拷貝,記下了中國社會的印記,也刻畫了電影在中國歷史上的年輪 [9] (《電影藝術》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