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造進化論

(亨利·柏格森創作哲學著作)

鎖定
《創造進化論》是法國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創作的一部哲學著作,1907年首次出版。
《創造進化論》是一本闡釋柏格森哲學“本體論”的著作,探討了整個存在問題,即世界的真正本源是什麼的問題。柏格森認為,世界的真正的實在和本源,既非精神,又非物質,而是一種“生命之流”、生命的創造進化;整個宇宙都是由一個“生命之流”即“生命的衝動”支配和派生的。他強調,“生命的衝動”是宇宙的真正本體,這個本體象“強大的火箭束似的進發出世界來”。因此。世界上萬物,無時不在流動,無時不在綿延,無時不在創造,無時不在進化。人們所見的宇宙中各種現象,不過是綿延的外表;人們的理智,不過是流轉途次所遺之餘滓。“事物和狀態只不過是我們心靈所採取的一種變的觀點。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動作。”既然如此,柏格森的創化論認為:“哲學的職責必是擺脱那種完全是理智的東西的形式和習慣,必是積極地研究和考察活的東西,而不顧及實際的使用,它的特殊對象就是明思慎辨。 [1] 
《創造進化論》一反傳統理性主義和機械論,以它特有的“綿延”、“衝動”匯入剛剛發軔的強大的人文哲學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創造進化論》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巨匠們提供了哲學的思想基礎。 [2-3] 
作品名稱
創造進化論
外文名
Evolution créatrice(法語),Creative Evolution(英語)
作    者
(法)亨利·柏格森
首版時間
1907年
類    別
哲學
字    數
236000

創造進化論內容簡介

該書將《時間和自由意志》等著作中提出的綿延説加以發揮和拓展,以説明世界的精神性本原,並提出“生命衝動”、“生命流”等概念。認為類似於心理綿延的“生命衝動”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生物進化的源泉和動力。全書共分為四章和一個導論。第一章對“生命的衝動”的固有性進行論述。生命的衝動是柏格森思考生命進化的根本原因。它具有偶然性和被動性,也就等於否定了以往重視突然變異和自然淘汰的進化論。同時它也否定了用必然性的機械論來解釋,又用目的論來説明進化過程的立場。第二章主要講述生命的進化究竟是如何具體進行的。生命進化並不是單向發展,而是朝着不同性質的方向分裂。按照大類來分的話,可分為3種。植物代表“麻木”,人類代表“智力”,膜翅類代表“本能”。第三章則主要研究智力與本能之間的關係。智力具有幾何形和空間性,它創造了物理秩序。但智力無法支配通過遵從慾望而建立起來的秩序,因為這是由直覺掌控的領域。比如,生命體與某些物質發生衝突時,會因遭到抵抗而發生進化,這時便產生了人們所説的“生命的衝動”。而能將這種衝動捕捉到的並不是智力,而是直覺意識。最後一章即第四章批判了“無”的概念。當某事物不存在時,人們常常會在心裏想象這個事物存在的樣態。反過來,人們會在心裏給自己這樣的暗示:這個事物曾經存在,或者説可能存在。在這裏柏格森想表達的是,人的精神在對事物作出判斷時,不可能變成完全空洞。因此精神是一種連續的東西,它與綿延的觀念相關聯。 [4-5] 

創造進化論作品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生命的進化:機械論與目的論
第二章 生命進化的不同方向——呆滯、智力、本能
第三章 論生命的意義:自然秩序與智力形式
第四章 思維的攝影機原理與機械論錯覺:各種哲學體系瀏覽——真正的變化與虛假的進化 [6] 

創造進化論創作背景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實證論的、斯賓塞的進化論非常流行,這也對正在創作高峯的柏格森有着重要的影響,他深深懂得理性與科學的重要。但他在反覆讀過斯賓塞的進化論以後,開始對它產生不滿,並由於斯賓塞關於時間的論述而感到失望。他開始按照與斯賓塞機械論不同的方向來重新審視時間問題。正是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把他引入了他的哲學的中心——時間的綿延、生命衝動、生命創造,產生了《創造進化論》這部著作。 [3] 

創造進化論作品思想

該書是柏格森的最主要哲學著作,宣傳以生命衝動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柏格森認為,科學只能研究死的、機械因果律制約的世界,而活的、實在的世界則只能由哲學來研究;因此,哲學必須使自身擺脱那些嚴格説來屬於理智範圍的形式和習慣,使主體毫無任何先入之見地根據實際效用,來考察有生命的東西。而要這樣做就不能在外部圍着對象兜圈子,而是要通過直覺進到事物之中去。所謂直覺也就是一種理性通感;人憑藉它就可以使自己置身於對象之中,與其中那無法表述的獨特的東西產生共鳴。它不滿足於獲得關於現實的靜止橫斷面的知識,而是努力通過生命和運動、通過具體的持續的流去把握現實,以一種人們從部分角度看所無法理解的方式把握現實的總體。另一方面,直覺不像理性那樣精確,也不想取代理性,它所具備的直接性可以補充它在精確性上的不足,因而能夠在一切利益悠關的地方發揮重要作用。他認為,物質世界的狀態是與人們的意識歷程同時發生的,世界的狀態恰似一部正在放映的影片,它與意識相融合,並且調節後者的運動。因此,通過直覺,關於唯心論和實在論對立的虛假命題就被克服了:“通過心靈獲得了心靈的直接視覺——沒有任何東西干擾……內在生命之流那不可分割而又真實的持續……這是一種難以與我們所看到的對象區別開的視覺,是一種與對象相聯繫,甚至幾乎與之符合的認識”(《創造進化論》)。因此,人對於現實生活和心靈的全部洞察都依賴直覺,它雖然不是科學的方式,不可能通過總結和擴展科學發現而獲得,但它卻是一般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方式,構成了成年人生活的基本部分。
柏格森認為,認識的根源深藏在不斷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創造生命力的進化之中。生命的真實存在既要求從物質中聚集潛能,也要求通過運動以非連續的爆發方式消耗這種能;這兩方面在最初的有機體中均衡存在,但隨着進化過程的出現和發展,兩方面都出觀了更加專門化的傾向:前一方面,即聚集能的傾向通過植物突出表現出來,後一方面即消耗能的傾向,則以動物的一種機能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後者而言,智力即是伴隨着更多的有適應能力的附加器官而出現的,它能夠以較低的能量發揮非常廣泛的作用。智力雖然因費力和缺乏精確性而不及本能,但它在多面性和組織性方畫卻遠優於本能;因而這兩者的結合不僅是科學認識的源泉,而且也是其他任何一種認識的東西的源泉。就智力而言,它一開始就根據物質調整自身,通過適合自己實際目的的方式對現實進行分化、拆散和分隔,因而不僅把通過經驗發現的諸現實性質視為相互分離對立的東西,把處於連續物流中的東西視為確定不變的東西,而且還制定並利用由自由分離數字構成的數字系統,不斷將客體分為更小部分而不顧其自然聯合。因此,它不促使人注意包含真實事件於其中的時間歷程,只能侷限在物質的實際結果範圍中;一旦涉及從理論上理解現實或理解心靈即會陷入困惑。與此相反,本能是直接的、高度集中的小範圍活動,它自身中包含可發展成為理性的成份,既不分割各種性質,不需要形式邏輯,也不作出預言,但它卻在人們的生命和交往中發揮作用;直覺從根本上更接近本能而非理性。它是變得不再狹隘、有自我意識並且能夠反思對象並擴展這種反思的本能,因此,它的對象即現實本身,足其真實持續的全部內容,它的動力也和本能的動力一樣是生命衝動。 [7] 

創造進化論作品評價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邱仁宗《20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柏格森把“創造進化”與“生命衝動”融為一爐,鑄成一個獨特的生命哲學體系,為當時流行的生命哲學開啓了一條新路。 [8] 

創造進化論作者簡介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51),法國哲學家,生於巴黎。1878年入Ecole NormaleSuperiewre 學習哲學,1897年任該校講師,1900年任巴黎大學希臘和拉丁哲學教授。由於健康原因於1924年退休。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曾作為外交家出使西班牙和美國,受到讚賞。192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著作有《時間與自由意志》(1889);《論意識的直接給定》(1889);《創造進化論》(1907)等。 [9] 
參考資料
  • 1.    葛力,現代西方哲學辭典,求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第217頁
  • 2.    邱仁宗主編,20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73頁
  • 3.    《領導經典濃縮書》編委會編著,領導經典濃縮書 (哲學思想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322頁
  • 4.    (日)小川仁志著;唐麗敏譯,完全解讀哲學名著事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05,第31-33頁
  • 5.    馮契 徐孝通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07月第1版,第323頁
  • 6.    (法)亨利·柏格森著 高修娟譯.創造進化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 :第2頁
  • 7.    本社社科編輯室,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 西方哲學,華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18-220頁
  • 8.    邱仁宗主編,20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8頁
  • 9.    邱仁宗主編,20世紀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