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業導向

鎖定
創業導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簡稱EO) 公司層面創業導向的研究已經累計了豐富的文獻,但相當多的研究在分析層面、內涵界定和測量維度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和尚未澄清的地方。從分析層面來看,只有清晰地認定分析單位,才能防止將某種分析單位導出的結果歸屬於另一類分析單位的錯誤發生,但部分創業導向的研究並未明確研究聚焦的主要對象和邊界;從創業導向的內涵來看,研究術語不一,大量描述已建組織創業現象的研究以其他形式出現,混淆甚至減緩了創業導向研究的進程娜;創業導向的維度也存在眾説紛紜的狀況。
中文名
創業導向
外文名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創業導向基本內容

過去學者對公司層面的創業導向使用的術語不一,比如Entrepreneurshi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Posture、Entrepreneurial Strategic Postur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等。國內學者則採用創業導向、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導向等術語。雖然術語不盡相同,但表達的意義卻大同小異啊,研究問題均聚焦於已建公司創業過程的關鍵特徵上。
值得一提的是, 為了澄清術語的混淆,Lumpkin和Dess(1996)把創業精神與創業導向進行了區分。兩者的差異,與Bourgeois(1980)在戰略管理文獻中提到的內容(Content)與程序(Process)的區別類似。創業精神指的是包含哪些因素,比如我們要進入何種事業、進入策略是什麼,闡述的是企業的事業範圍、產品與市場及資源的部署等問題;而創業導向則是強調如何行動的層面,即導致新進入行為所引起的程序、實務與決策活動,包含管理者嘗試有潛力的新技術、主動把握新產品市場機會、承擔風險性的投資等。簡言之,創業精神側重靜態的組成,創業導向側重動態的運作。創業導向是創業精神的表現過程。
Miller(1983)認為,創業導向型企業參與產品市場創新,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進行有超前性的創新,以此打擊競爭者。Stevenson和Jarillo(1990)通過多角度的闡述,較準確地表現了創業導向的具體特質:創業導向組織,不會受到自身目前資源的限制,而放棄對市場機會之追求;組織創業導向的水平與組織內員工的態度相關;創業導向的強度與組織是否鼓勵員工追求市場機會、是否培養員工如何追求市場機會以及是否依據員工追求市場機會的結果給予報酬三方面的行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組織是否儘量減少員工因追求市場機會失敗而產生的負面結果正相關;重視正式與非正式網絡運作的組織,通過網絡運作過程中資源的重新分配與分享,表現出了較高程度的組織創業導向。

創業導向基本觀點

本文認為,創業導向是創業組織解決問題與響應環境變化的一系列相關活動在管理實務上的具體表徵。創業導向的企業能自主行動,具備創新和風險承擔的態度,面對競爭對手時積極應戰,面I臨市場機會時超前行動。企業追求機會所表現出的創業導向,驅使企業的事業得以擴張,技術得以進步,財富由此被創造。

創業導向説法

創業導向維度與定義

創業導向的維度呈現出眾説紛紜的局面,至今尚無定論啊。根據Miller(1983)對創業導向的定義,研究者提取出創新性、風險承擔性、先動性三個維度來測量創業導向。Covin和Slevin(1989)採用的維度和量表得到了後續學者最廣泛的認可和沿用。也有學者以Miller和Friese(1978)及Miller(1983)的衡量構面或其修正版本為基礎,根據自身研究偏好的不同,加入了一些不同的維度,如開拓性、積極競爭、自治性等。
1996年,Lumpkin與Dess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展了創業導向的內涵,加入了自治性和競爭積極性兩個維度,使創業導向成為了具有五個維度的構念。Zahra、Jennings和Kuratko(1999)認為,Lumpkinh和Dess的觀點對日後的研究有重大的幫助。

創業導向國內外對比

相比國外的研究進展,國內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研究很少,對創業導向的維度存在不一致的結論。如張玉利(2006)基於環渤海地區的實證研究採用了三個維度九個項目的創業導向量表,研究結果發現創業導向的維度可以合併成兩個:創新與先動性、風險承擔性。張映紅(2005)採用因子分析提取了創新性、冒險性、先動性和競爭侵略性四個維度,並在中國的情境下驗證了Lumpkin與Dess提出的創業導向維度是相互獨立的觀點。

創業導向研究維度

創業導向創新性

作為公司創業導向重要的維度之一,創新性指公司追求具有創意的解決之道來應對所面臨的挑戰,包括髮展或強化產品與服務以及使用新技術或新管理技能[8]。創新性表現在新構想的產生、研發活動的活躍以及新產品的推出上,反應了企業追求新機會的重要傾向,是展現創業導向的特殊工具。企業通過系統化、有目的的創新賦予資源以新能力,改變資源的產出價值,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或與眾不同的產品,為企業創造了利潤。
大多數研究將創新分為產品市場創新與技術創新兩大類 。產品市場創新主要強調產品設計、市場研究、廣告與促銷[9]。有價值的產品、市場或服務創新使企業在產業內獨樹一幟,與競爭者產生差異化而取得有利的產品價格,如果產品溢價大於差異化所需的成本,則能創造出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技術性創新主要包括產品或流程的發展、產品研發等,主要強調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四。技術、製作程序或作業方式的創新可以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成本,有助於形成差異化,從而達到增強企業獲利能力的目的。

創業導向風險承擔性

風險承擔性是企業管理者願意將大量資源投入不確定事業的承諾意願[11]。Baird和Thomas(1985)將企業的風險分為三類:第一是未知的風險。例如在新市場推出新產品面臨着不確定的風險;第二是投入大量資金的風險,如將大量資金投入高風險高報酬的事業上;第三是運用高的財務槓桿,如為了追求高報酬的市場機會而不惜大量借貸等。當決定承擔風險時,企業必須容忍兩種可能的情況:現有行為的失敗和其他機會的喪失。
風險承擔性組織願意擺脱“會成功才嘗試”(tried-And-true)的模式,投資於未知的風險事業上。風險承擔傾向有賴於企業家的膽識才能建立,其促使高級經理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採取風險承擔的態度制定行動策略與投資決策。當企業越具有風險承受性,便越願意將大量資金放在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上。風險承擔特質與戰略決策的速度通常是相關的,兩者均可以提升企業的績效[12]。沒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承擔特質,企業不會進行創新並採取開拓性的行為,對變動的市場環境反應較為遲緩,較少地捕捉顧客和市場機會,會帶來績效的降低[13]。

創業導向先動性

公司創業導向的先動性維度,是指公司預期到未來需求變化所可能帶來的機會,而率先採取行動的傾向,如領先於同行推出新產品或服務、引進新科技或策略性地退出處於成熟或衰退階段的事業[14]。具有先動性特點的企業在原有事業領域範圍內或範圍外尋找新機會,通過預測新市場需求或新產品、服務以取代現存企業,成為先發者。先發優勢將市場機會予以資本化,利用市場的不對稱性獲取超額利潤,並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15]。
具備先動性特點的公司,在掌握新機會上展現出領導者而非跟隨者的前瞻性和意志。但領導者不一定是新產品、服務、市場等的首個進入者。Miller和Camp(1985)在一項針對84個策略事業單位的調查中發現,排名第二位的進入者表現出來的先動性並不輸於第一值的進入者,他們可能因為具有超前先動及行動快速,而如同領先者一樣獲得相當的成就。

創業導向競爭積極性

競爭積極性維度指企業為了成功地進入市場或改變目前的競爭位置,而直接、強烈地與競爭對手挑戰,結果是勝者存活於市場[1]。競爭積極性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響應,即採取面對面的形式去直接響應競爭對手,表現出Covin主張的毀滅競爭者(Undo-the-competitors)而非井水不犯河水(Live-and-let-live)的態勢。競爭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採用非傳統競爭手段強化市場地位的傾向,如採用非傳統的戰術挑戰市場領導者、分析及鎖定目標對手的弱點以及發展高附加值的產品。
競爭積極性與先動性這兩個維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類似[1]。但先動性着重對市場機會的預測,並事先採取因應行動,甚至主動塑造其所可能面對的外在環境,或創造需求以增進自身競爭優勢;而競爭積極性是對威脅的反應,着重於對市場既有競爭者的互動因應,表現為堅決果斷,有力地參與競爭。競爭積極性和先動性是創業導向構念中獨立的維度,與績效有着不同的相關關係。

創業導向自治性

自治性指個人或團隊對於某種創意或願景,從構思到實現過程中的獨立行為[1]。自治性代表了追求機會時,自我導向的能力與意願。即使受到環境因素,如資源的可用性、競爭者或組織內部因素等限制,也能獨立地、不受拘束地行動並作出決策。衡量某企業自治性程度的高低,通常可以通過評判組織是否允許個人或團隊自由地執行他們的創意和對公司有益的想法來實現。
自治性的程度可能因組織的規模、管理風格或所有權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決策模式中,由上往下模式(command mode)的創業導向行為來自於高層領導,通過強勢和集權化的領導來推動,中小企業通常採用此種決策模式。Miller(1983)發現,越是創業導向型的公司,其領導者越傾向自治性。Shrivastava和Grant(1985)調查了32家廠商,發現其中有10家的領導者是相當集權的,而在這十家中有8家是具有創業導向的。相反,由下往上的模式(generative mode)主張組織的策略方向經過組織成員的構想或行為而產生。刺激新事業興起的因素通常發生在組織的低層,因此不少管理者不遺餘力地通過組織重組和其它管理行為使公司更具自治性。許多大型企業為鼓勵內部創業,除了進行組織扁平化外,還將權力下放到各事業部門。無論組織採取由上往下的模式還是由下往上的模式,不受拘束、獨立的行為是創業導向的重要維度之一。

創業導向重要性

創業導向內容簡介

創業導向對於企業戰略重要性很早就被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者重視(Andrews,1972; Chandler,1962;Chandler,1862;Schendel&Hofer,l972)。Miles和Snow(1978)認為創業導向方面的是所有企業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它涉及到企業的行業定位、產品——市場關係和企業資源分配,而所有這一切者會影響到企業的績效。

創業導向成果

前人的研究表明,高創業導向的企業更願意不斷更新他們市場供給的產品或者服務,實驗新的管理或者製造的方法,且總是採取領先競爭者把握市場或者行業動向,而所有這一切都是使得企業成功的重要要素(frey G.Covin & Slevin,1989;J.G Covin & Slevin,1990;G.G Dess,Lumpkin,& McGee.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