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新擴散

鎖定
傳播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之一。這個經典理論出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埃弗雷特·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編撰的《創新的擴散》一書。該書2002年由中央編譯社在中國出版。
中文名
創新擴散
外文名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提    出
創新的擴散
地    點
美國
提出者
Everett M.Rogers

創新擴散起源

1962年,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埃弗雷特·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研究了多個有關創新擴散的案例,出版了《創新擴散》 [1]  一書,他考察了創新擴散的進程和各種影響因素,總結出創新事物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擴散的基本規律,提出了著名的創新擴散S-曲線理論。

創新擴散簡介

由美國著名傳播學者Everett M.Rogers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對應的英文為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關於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理論,側重大眾文化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創新擴散模型是對創新採用的各類人羣進行研究歸類的一種模型,它的理論指導思想是在創新面前,部分人會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開放,願意採納創新。這個模型也被稱之為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創新流動理論(Multi-Step Flow Theory)、創新採用曲線(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2] 
創新擴散研究的集大成者E. 羅傑斯 創新擴散研究的集大成者E. 羅傑斯
根據傳播理論學家埃弗雷特·羅傑斯在《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羅傑斯所著的《創新擴散》一書 羅傑斯所著的《創新擴散》一書
提到的創新擴散的過程的描述,認為創新的傳播包含五個步驟:即認知(knowledge)、説服(persuasion)、決定(decision)、實施(implementation)以及確認(confirmation)。羅傑斯創新擴散的受眾分為5類(圖一):①創新者(Innovator),②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③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④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⑤落後者(Laggards)。

創新擴散基本思想

創新的擴散,總是一開始比較慢,然後當採用者達到一定數量(即“臨界數量”)後,擴散過程突然加快(即起飛階段take-off),這個過程一直延續,直到系統中有可能採納創新的人大部分都已採納創新,到達飽和點,擴散速度又逐漸放慢,採納創新者的數量隨時間而呈現出S形的變化軌跡。羅傑斯把創新的採用者分為創新者、領導者、早期跟隨者、後期跟隨者和保守者等幾個類型。創新擴散理論在市場營銷、廣告推廣、產品代謝以及媒介生命週期的研究方面都得到了承認,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

創新擴散相關內容

興趣階段:發生興趣,並尋求更多的信息。
評估階段:聯繫自身需求,考慮是否採納。
試驗階段:觀察是否適合自己的情況。
採納階段:決定在大範圍內實施。
S曲線 S曲線
創新速度:創新被成員採用的相對速度。
影響創新速度的因素:
創新的性質。
傳播渠道。
社會結構與規範。
人際網絡。
羅傑斯的自我批評:
不是所有的創新都可以並能夠被普及。
意見領袖可能不是真正的領袖,僅僅是早期的知曉者。
被訪者的回憶有誤差。
創新造成不平等。
書裏面總結了一個創新如果要成功推廣到全社會,必須經歷的幾個階段:
成功的創新往往是一小撮狂熱變革者開始,將概念傳播到“受人尊敬的“早期採納者,這些人具備快速傳遞信息的網絡,在這裏會有第一波的指數增長。然後“深思熟慮”的早期大多數開始慢慢認知到這個創新,當他們驗證了創新的有效性之後,遵守習慣的“後期大多數”會加入,最後剩下頑固的落後者緩慢變遷或者不變。從左到右的發展並不是必然的,而是需要創新者來推動的。
參考資料
  • 1.    Everett M.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3
  • 2.    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