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割肉飼虎

鎖定
割肉飼虎(拼音:gē ròu sì hǔ)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 [1] 
割肉飼虎(飼:餵養)指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捨棄了性命也滿足不了對方的貪慾,只是白白犧牲。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作謂語、賓語、定語。 [1]  [3] 
中文名
割肉飼虎
拼    音
gē ròu sì hǔ
出    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
注音字母
ㄍㄜ ㄖㄡˋ ㄙˋ ㄏㄨˇ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割肉飼虎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割肉飼虎”。 [1] 

割肉飼虎成語典故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白起率兵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大敗趙軍後,又進兵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 [2]  [4] 
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本是趙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的夫人,趙勝數次寫信給魏安釐王和信陵君,請求發兵救趙。魏王命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大軍去救趙。秦昭襄王知道後,就派遣使者去轉告魏安釐王:“秦國攻趙,很快就要攻打下來了,誰要敢於相救,打下趙國以後,便移兵去攻打它。” [2]  [4] 
魏王懾於秦國的威力,便派人阻止晉鄙進兵,把軍隊駐紮在靠近趙國邊境的鄴地(魏邑,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以觀動向。這時,平原君又多次派人催促信陵君説服魏王從速進兵解救邯鄲之圍。趙魏兩國是鄰國,趙亡了,魏也是很難保存的,所以救趙也是保魏。 [2]  [4] 
信陵君用盡了各種辦法去勸説魏王進兵,但魏王害怕秦國,堅持不從。信陵君估量魏王是不會同意救趙的了,決計不眼看着趙國滅亡而獨自苟活。於是便同門客商量,湊集了百多輛兵車,想帶着門下賓客衝向秦軍,同趙國一齊死亡。 [2]  [4] 
當他帶領賓客走過京城東門的時候,就對侯嬴説自己要去與秦軍拼以死戰。侯嬴聽後,毫無表情地説:“公子您好好地去幹吧!我年歲大了,不能同去。”魏公子訣別侯生後,走了一段路,心裏很不痛快,他想:“我平時待侯嬴可算夠周到了,在這訣別辭行之時,為什麼他卻沒有一言半語送我,我這樣做難道錯了嗎?”這才又駕車返回東門問侯生。侯嬴這才笑着説:“我料到公子您必然回來。公子素以好客而聞名於天下,今天有了為難的事,已沒有別的辦法可想了,而同秦軍拼死,這真像割身上的肉去喂飢餓的老虎!這有什麼用呢?這還要門客幹什麼呢?可公子待我很好,公子辭行而我不送,我就知道公子必然恨我,是一定要返回來的。” [2]  [4] 
接着,侯嬴便向信陵君獻上計謀:先通過魏王的寵妃如姬盜取調兵遣將的兵符;再讓門客朱亥與信陵君同行至鄴殺晉鄙,奪取他的統帥權。這樣便可揮師向北替趙國解除邯鄲之圍,向西進擊打退秦國的軍隊。侯嬴説:這是隻有春秋時五霸才可與之相比的功勳啊!信陵君按照侯嬴的計謀行事,果然獲得成功。 [2]  [4] 

割肉飼虎成語寓意

養虎成患,養癰成災,一切對敵人的憐憫和温柔都是毀滅自己。因此,對待“虎”和“癰”的態度是關鍵,弄清楚“虎”和“癰”帶來的後果是重中之重。“虎”成之時,就是喪生之日;“癰”破之時,就是性命攸關之時。對待這些“虎”和“癰”,一定要做到殘酷無情。 [2] 

割肉飼虎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割肉飼虎”指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捨棄了性命也滿足不了對方的貪慾,只是白白犧牲。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作謂語、賓語、定語。 [1]  [3] 
  • 運用示例
明·孫慎行《論楊墨》:“佛書謂割絕身體,有利天下,猶將為之,如斷肌養鷹,割肉飼虎,皆可明證。” [1] 
清·沈欽韓《吳蠡先生七十徵詩序》:“是乃化禾為莠,割肉飼虎,不思祭肜禦侮之忠,恐有盧循裝濫之禍。” [1]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六九章:“儘管採取了‘割肉飼虎”的政策,但是軍閥們的野心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