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副鱷

鎖定
副鱷(Parasuchus),拉丁文意思為“類似鱷魚的”,三疊紀爬行動物,生存年代約 2.35~2.23億年。它的為外形和現代鱷魚十分接近,頸部和背部長滿厚厚的鱗片,腹部則有密集的肋骨保護。
估計長度: 5米
命名者 理查德·利戴克 1885年
生存環境 和岸邊和沼澤地
中文名
副鱷
動物界
分佈區域
亞洲
生存年代
2.35~2.23億年

副鱷形態特徵

副鱷 副鱷
Dolichorostral(長口鼻部):擁有細長口鼻部,以及佈滿大量的圓錐狀牙齒。它們可能是魚食性,能夠捕抓快速、光滑的獵物,但無法順利追捕陸地動物。成員包括:古喙龍、狂齒鱷、以及迷鱷。過去一度認為古喙龍與迷鱷因為擁有同種適應演化,而屬於一個個別演化支(迷鱷科或迷鱷亞科),但迷鱷被認為與偽帕拉鱷有較近親緣關係。Brachyrostral(短口鼻部):擁有巨大、寬廣的口鼻部,以及非常強壯的頭顱、頜部;前段牙齒類似犬齒狀,可緊握獵物,後段牙齒類似刀鋒狀,可將獵物切成大塊以利吞食(異齒型動物)。這些強壯的動物可將來到河邊飲水的陸地動物為食。成員包括:尼克羅龍、鑿齒鱷。
Altirostral(高口鼻部):為以上兩型的中間型。擁有不同齒列,但沒有短口鼻部型的極度發展。典型成員包括:狹喙龍(Angistorhinus)、偽帕拉鱷。它們的食性極可能同時包括魚類、陸地動物。

副鱷相關形態

現代鱷魚擁有類似的多樣形態型,例如寬廣口鼻部的短吻鱷,以及長口鼻部的食魚鱷。
植龍目有比鱷魚更好的裝甲保護,擁有厚重鱗甲(常與化石一起發現),腹部由密集排列的腹肋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