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副熱帶氣旋

鎖定
副熱帶氣旋是發生在副熱帶緯度(15~35°N)對流層中層(700~500百帕)的一種氣旋,故又稱之為中層氣旋。它不同於鋒面性質的温帶氣旋,也不同於暖中心結構的熱帶氣旋。它具有冷中心性質。
副熱帶氣旋是在低緯地區活動的冷性低壓系統, 它主要出現在冬末春初。
中文名
副熱帶氣旋
外文名
subtropical cyclone
所屬系統
低緯地區活動的冷性低壓系統
出現季節
冬末春初
發展趨勢
逐漸消失、温帶氣旋、颱風
早期研究學者
Simpson、雷梅其、密勒等

副熱帶氣旋概念

副熱帶氣旋是發生在副熱帶地區的一種氣旋。既非鋒面性質的温帶氣旋,又不是暖中心性質的熱帶颱風,而是在對流層中最強大的冷中心性質的中層氣旋。其最突出點是:在距中心160千米融內,地面氣壓梯度微弱,風力很小,雨量不大。由此向外,風、雨增強,並變成具有颮線性質。在地面氣旋環流中心外邊風雨最強,常伴有一條以上的颮線,或出現較窄的南北向的強烈對流區,易產生雷暴雨。 [1] 

副熱帶氣旋研究歷史

最初,副熱帶氣旋這一名詞是Simpson用來命名科納(Kona)風暴的,這種副熱帶氣旋最多是出現在冬半年1~3月的太平洋中部和大西洋中部。它的移動路徑很不規則,既可向西,又可向東,或多次打轉。它對夏威夷羣島地區影響很大,那裏乾旱地區年雨量的一半以上,就來自2~3個這種冬季降水系統。夏威夷的漁民稱之為科納風暴。
在20年共76個科納風暴中,約三分之二來自錮囚氣旋,並由於暖高壓的阻塞作用而留在較低的緯度。另外三分之一則來自於中、高層切斷低壓的斜壓性發展(氣旋生過程或在極槽南端切斷)。副熱帶氣旋的強度以中層(700~500毫巴)最明顯,在地面層可以有氣旋性環流,也可以沒有反映。這種高空冷低壓,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往下擴展直到地面,也可以一直只限於中層對流層。 [2] 
自Simpson提出副熱帶氣旋這一名詞以後,雷梅其(Ramage,1962)利用常規資料及早期的泰羅斯衞星照片,分析了一個個例,發現風速輻合及氣壓梯度,都在對流層中部400~600毫巴最強,天氣分佈比較對稱,甚至有一個比較大的直徑約200公里的眼區,明顯的天氣現象,分佈在這個眼區之外。以內則雲量較少,也沒有什麼天氣現象,這些都是與温帶氣旋不同的。
1963年以後,國際印度洋探測發現,在印度西岸及阿拉伯海東北部,西南季風季節的降水,大部分是由於副熱帶氣旋的發展。它們是一準靜止的中層對流層氣旋,生命史約1~3周,從發展到消亡都在孟買附近(雷梅其,1966)。密勒(Miller等,1967)仔細分析了一個個例,發現這種副熱帶氣旋,大約在600毫巴附近最強,以下是冷心,而以上是暖心結構。輻合及氣旋式渦度也在600毫巴附近最強,無輻散面在300毫巴以上,300毫巴以上相對渦度變為反氣旋式。
對於這類副熱帶氣旋的生命史,雷梅其(1966)提出過一種看法,認為它與印度西北、西巴基斯坦一帶的熱低壓,有一種互相依存的複雜關係。熱低壓在中上對流層向阿拉伯海北部輸出正渦度,遇到有來自東邊或南邊的暖濕空氣到達阿拉伯海東北部,便會有副熱帶氣旋發展,造成印度西岸季風雨的加強。而在副熱帶氣旋中上升並由於凝結而加熱了的空氣向外輻散,在熱低上空下沉,又導致熱低的維持和加強。若濕空氣來源被切斷,副熱帶氣旋便會填塞,季風雨終止,北邊的熱低壓也削弱。若濕空氣重新補充,又開始另一次副熱帶氣旋生成。這兩個系統及印度西岸的季風雨,就是這樣出現一次次強弱變化過程。
對雷梅其的這種看法,某些印度的氣象工作者也有不同的意見如達薩依(Desai),他們仍然以氣團對比、地形影響來解釋印度西岸的季風降永,不過論據並不充分。
由前述可見,東北太平洋與印度西岸的副熱帶氣旋,顯然有些不同。後者地面是西南季風而高空是副熱帶東風,其出現依賴於北邊的熱低壓與東邊的濕空氣輸送,而不像前者與西風槽切斷有關。另外,後者也無所謂眼區,而是中心區積雲對流最為旺盛,天氣最為惡劣。
類似副熱帶氣旋的系統,在其他地區也曾見到。由上述來看,所謂副熱帶氣旋,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在副熱帶地區,由於中低緯度複雜的相互影響,出現某些與典型的中緯或低緯情形不同的,混雜着兩者特點的某些系統,是很自然的事。國外文獻上,還曾經提到過所謂“半熱帶氣旋”或“中性氣旋”,也是這麼一類,反映了中低緯度相互作用的系統。它們又具有不同於副熱帶氣旋的特點,如環流隨高度減弱,風力可達颱風強度等。從現象看來,它們也許有各種表現,但從根本上説,這類系統都具有兩種能量來源,即斜壓性能量的釋放和凝結潛熱釋放。在這類系統的整個生命史中,或者先後,或者同時從這兩種能源得到能量,這點看來是共同的。 [3] 

副熱帶氣旋特徵

副熱帶氣旋是在低緯地區活動的冷性低壓系統, 它主要出現在冬末春初。由於這段時期冷空氣十分活躍,有時一個強烈發展的高空長波槽, 常常可以在較低的緯度切斷,分裂出一個高空冷性渦旋。這時如有副高西伸和長波槽北段東移的過程, 則高空的切斷冷渦就被孤立在低緯熱帶洋麪上空, 冷渦逐漸下傳,最後在地面也出現氣旋性環流。在這種氣旋性環流的範圍內, 斜壓性很小, 這是它區別於温帶氣旋之處。它雖處熱帶, 但中心又比四周環境冷。而且,它出現時也會產生明顯的降水。 [4] 
副熱帶氣旋中心一般為一個半徑約150公里的少雲、風微的眼區,周圍是大約寬300公里的雲區和降水帶。它多半於冬末和春初出現於太平洋中部和大西洋中部,並帶來降水。如夏威夷羣島的年降水量有一半就是來自此類氣旋的降水。
副熱帶氣旋的水平尺度較小,約為數百公里到1000公里,鉛直伸展高度在8公里以下,平均厚度4~5公里,下部呈冷性(中心温度較四周低),上部呈暖性(中心温度較四周高)。一般在其中心附近無降水或雨量很小,強降水多分佈於其外圍。副熱帶氣旋多出現在西南季風區以及北太平洋中部和北大西洋中部地區。西南季風區的副熱帶氣旋發生於夏季西南季風中,經常出現在阿拉伯海西北部、孟加拉灣北部、中南半島南部和南海地區。由於它發生於既有強鉛直切變又有強緯向切變的氣流中,所以一般認為它是由正壓(見正壓大氣)和斜壓(見斜壓大氣不穩定機制共同造成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部的副熱帶氣旋,通常發生於冬季,當西風帶低壓槽南伸到副熱帶緯度時,其南端常被切斷,形成一個閉合的氣旋式渦旋,即為副熱帶氣旋。在夏威夷地區稱它為科納風暴(Kona storm),是產生夏威夷冬季大雨的主要系統。它可由對流層中部切斷低壓(見阻塞高壓和低空錮囚氣旋疊加或低壓本身具斜壓不穩定而發展起來。 [5] 

副熱帶氣旋發展趨勢

副熱帶氣旋可以看成是一種發源於對流層中部的中型擾動,由於它的熱力條件不如熱帶氣旋(見颱風),斜壓不穩定條件不如温帶氣旋,所以它有三種發展前途:①一部分氣旋逐漸減弱消失;②大多數氣旋移入西風帶的生區,再次增強,成為温帶氣旋;③少數氣旋由於中心部分降水增強,水汽凝結釋放潛熱而使中心變暖,最後發展為颱風。由於副熱帶氣旋既受東風氣流的影響,也受西風氣流的影響,所以它的移動路徑很不規則,向各個方向移動的可能性都有,並有可能在某區域內打轉,預報比較困難。 [6] 

副熱帶氣旋應用及影響

1、儘管關於温帶氣旋發展和演變的觀點不盡相同,但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兩種模型是:挪威氣旋模型、Shapiro和Keyser模型。以FY-2E衞星雲圖為基礎,先給出8個温帶氣旋過程實例,然後結合常規高空、地面觀測及NCEP的1°×1°再分析場等資料,通過個例分析,對暖鋒後彎氣旋發生發展的環流背景、結構及成因進行分析。 [7] 
2、副熱帶高壓南側東風氣流中的熱帶氣旋及其頻散生成高值系統與副熱帶高壓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颱風北上副熱帶高壓斷裂後的緯向非對稱流型和脊線與緯圈斜交的現象。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