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剪紙(中陽剪紙)

鎖定
剪紙(中陽剪紙),山西省中陽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山西地處黃河東岸,汾水縱貫其中,先民“丁村人”就生活在汾河濱,創造了的“丁村文化”。堯、舜、禹及春秋戰國等各朝代在山西均留下較為豐富的文化遺蹟。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它以中陽當地民俗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説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既有以魚、蛙、蛇、兔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民俗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剪紙作品。 [1-2] 
2006年5月20日,剪紙(中陽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 [3] 
中文名
剪紙(中陽剪紙)
遺產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山西省中陽縣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遺產編號
Ⅶ-16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剪紙(中陽剪紙)歷史淵源

山西地處黃河東岸,汾水縱貫其中,先民“丁村人”就生活在汾河濱,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丁村文化”。堯、舜、禹及春秋戰國等各朝代在山西均留下較為豐富的文化遺蹟。近代山西商人曾經掌握着中國的經濟命脈,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世代生息在這塊古老沃土上的山西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世代相襲,傳承不斷,延續至今。幾乎全省各處都有剪紙,成為中國的剪紙大省。 [2] 
中陽曆史悠久,古代處在晉秦交通要道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境內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址和傳説,如龐家會秦漢文化遺址、道棠出土的漢畫像文化遺址等。特別是從道棠出土的漢畫像文化遺址中,可以看到中陽曾經出現過一個古文化繁盛的時期。畫像石上,耕作、放牧、遊獵、馳馬、雜耍、格鬥等生活場景豐富多彩,藝術造型大膽概括、拙樸粗獷。康熙《寧鄉縣誌》載:“車轍坪在縣南35裏,相傳戰國時齊使進茶路經於此,今軌跡存焉。"可見在秦漢時期由東方各地到咸陽長安的使者,商賈來回路過中陽,帶動中陽經濟文化一度發展繁榮。民間傳説當時的朱家店車來人往,客店商鋪林立,興盛甚至超過縣城。民諺有“識得朱家店,不識寧鄉縣”。由上可見中陽曆史上曾有過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時期,為中陽剪紙的產生髮展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和寬闊的發展舞台。 [4] 
中陽剪紙與秦漢藝術相似的藝術風格,説明了兩者有着共同的藝術淵源。中陽剪紙可能在當初與同時代的這些藝術風格是一致的。 [4] 
剪紙(中陽剪紙)

剪紙(中陽剪紙)文化特徵

剪紙(中陽剪紙)藝術特色

中陽剪紙主要分佈於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佔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樸、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着中陽剪紙的特色。 [1] 

剪紙(中陽剪紙)文化內涵

中陽民間剪紙的表現內容主要分為四大類,一類是以人物、植物、動物、器物為原型的剪紙。如以魚、青蛙、蛇、兔子、鳥等為主題創造,反映了遠古人類童稚的觀念和信仰,華夏民族對圖騰的崇拜,深厚的信仰體現。譬如《棗山娃娃》《坐蓮娃娃》《抓雞娃娃》等以各種小孩娃娃為主題創作的剪紙,就充分體現了人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生命崇拜心理意識的積澱與表象。在剪紙作品中,用“紅棗(蓮花)、笙、桂圓、小孩”來代表“棗(連)生貴子”;用“輩輩封侯” 的美好心願則用 “猴騎狽”來代替。第二類是以歲時節令為原型的剪紙。形象地反映了中陽地區村民生產生活的習俗。如《開鎖鎖》,在一張剪紙中以組圖的形式,反映了中陽小孩在過十二歲生日時,家裏為其開鎖的幾個主要環節,使得這一習俗得以圖片形式流傳至今。《十二月民俗圖》用六張十二幅剪紙記載了正月鬧元宵、二月龍抬頭、三月清明蒸燕燕,四月燒香還願、五月包粽子、六月獻羊肉、七月牛郎織女會、八月慶祝中秋節、九月壽重陽、十月初一祭祖宗,十一月慶豐收、十二月炒花花等十二個月中陽的民俗風情。第三類,則是以剪紙的圖形紋樣記載了一些到現在仍在流傳在中陽縣境內的中華古老神話、中國古代傳説和民間故事,如《張屠夫昇仙記》《豬八戒吃西瓜》等,剪紙的人通過這些作品,反映了中陽勞動人民道德觀念的樸素、敦厚,生活情趣的單純、真實和幽默。第四類是以象徵吉祥的紋樣,如囍、壽、福及蝙蝠、元寶、葫蘆等,表達勞動人民對美滿幸福、富餘生活願望的追求。 [5] 

剪紙(中陽剪紙)構圖造型

在藝術的構圖上,中陽剪紙與其他繪畫形式有較大的不同。剪紙藝術雖然寫實,但有別於繪畫的寫實派。剪紙較難表現三維空間、場景和形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的層層重疊,所以中陽民間剪紙非常忌諱從平面的眼光去描繪世界。它常常是以二維空間概念,作為形象思維的基礎。剪紙的物象內容,在剪紙人的眼中沒有了體積,沒有了空間,也不遵循攝影剪影式影像的規則,更不講求常規透視“近大遠小”的比例關係,它就是把無限的空間 “壓扁”在一個平面上。在構圖造型上,則主要依據形象,使其在內容上取得聯繫,再較多使用一些組合的手法;又由於在造型上的抽象、誇張和變形,利用圖案形式美的基本規律,作諸如對稱、連續、均齊、組合、平衡等處理。 [5] 

剪紙(中陽剪紙)藝術風格

中陽民間剪紙用渾厚單純、明快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農民樸實無華的情感特徵。剪紙藝術是一門較容易學但卻較難精通的民間技藝。剪紙藝人大多出自民間,更多的是鄉村婦女。他們形成剪紙渾厚單純、明快簡潔的藝術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情感特徵。中陽民間剪紙覆蓋面大,在全縣境內都有傳承。特別是南川河畔、東西兩山的邊遠山區尤其興盛不衰。一副剪紙不僅是鄉村婦女的即興創作和天生的藝術勞動,更是形象地表白了鄉村婦女想什麼、盼什麼、求什麼的心理軌跡。結婚時,家裏隨處可見大紅雙喜字,以示喜慶紅火之意。陪送的嫁妝上,要有“麒麟送子”“魚兒撲蓮”“鴛鴦戲水”等大幅剪紙覆蓋裝點,表達美好祝願和生活企盼。送的喜花也是“龍鳳戲珠”“蛇盤兔”等,象徵夫妻和睦、百年好合、幸福富裕。過年時,貼《虎登山猴上樹》,中陽民間俗語猴子登山虎上樹,站的高來看的遠(大甕圪堆小甕滿)。從喪禮剪紙來看,送殯儀仗中的搖錢樹、紙幡、轎車大馬、金山銀山,大多采用雕刻剪紙糊制,以寄託親人的哀思和對死者的尊敬。農曆的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家家户户在窗户上和門上都貼錐子、剪子組成的紋樣,代表作有《剪錐花》《鎮邪剪子》《鎮邪錐子》等,民間俗語有: “錐剪定安寧,百害不進門”,以此避百害。 [5] 

剪紙(中陽剪紙)製作工序

常用的工具
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體現着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有時也根據風俗習慣,運用紫、黑、黃、綠、藍等彩色紙剪製作品。 [1] 
常用的剪紙工具主要有剪刀、紙、鉛筆、大頭針等。剪刀的刀尖要尖、長、齊,刀背要薄,較口要鬆緊適宜。鉛筆是起稿,即在紙上畫圖樣用的。以前的人們為了保留紋樣,會將剪好的紋樣襯在新紙上,然後舉到油燈的油煙上去燻,新紙上就會留下需要的紋樣。這種方法叫燻樣。大頭針是在多張紙同時剪刻時為固定紙的位置用的。 [6] 
剪紙的程序
剪紙的程序一般分為三步:先是起稿,然後是單剪或折剪,最後是染色或拼貼等。具體流程是起稿、折剪、折剪原理、剪紙、刻紙、鑿紙。 [6] 
剪紙的剪法
常用剪法有兩種:直插刀法和開口刀法。直插刀法是先用剪刀的刀尖扎入圖案中要去掉的部分,再剪。開口刀法是將要剪掉的部分稍作對摺,從折後重疊的地方剪開一個小口子,再往下剪。 [6] 

剪紙(中陽剪紙)題材作品

中陽剪紙的題材豐富,堪稱“歷史的活化石”。從表現的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人物、植物、動物、器物造型,如魚、蛙、蛇、兔的主題紋樣反映了遠古華夏先民圖騰崇拜的痕跡;各種造型的娃娃組合紋樣,是中華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識的積澱。第二類主要表現人們在不同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中的活動情景,形象地反映出中陽地區農民生產生活的習俗。第三類是以剪紙紋樣記錄了流傳於民間的佔老神話、傳説和故事,並通過這些剪紙反映了中陽勞動人民樸素的道德觀念、純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7] 
中陽民間剪紙,取材於身邊的事物,結合原始文化積澱,應用細緻的創作手法,表達作者的情感和觀念。每幅剪紙都形象地表達、記錄着民眾的所求、所盼、所想。在剪紙作品中,較少出現傷痕和眼淚,所體現的都是對生活的信心和對理想的明朗態度。 [7] 

剪紙(中陽剪紙)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中陽剪紙與秦漢藝術相似的藝術風格,説明了兩者有着共同的藝術淵源。中陽剪紙可能在當初與同時代的這些藝術風格是一致的。可能是由於地理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中陽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陽剪紙靠代代母女相傳,婆媳相傳,口耳相傳,手剪相傳,相對穩定,一直傳到今天,成為難得一見的保留秦漢古樸風格的藝術品而受到專家學者的喜愛。專家們藉此可以研究秦漢時代的藝術,探尋到一些藝術發展的軌跡。這是中陽剪紙的藝術價值所在,也是得出中陽剪紙源遠流長的依據之一。 [7] 
傳承狀況
從中陽剪紙傳承發展的角度,可以將中陽剪紙的發展演變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70、80年代以前,為中陽剪紙的產生和自然專承發展階段; [2] 
第二階段:20世紀70、80年代原文化館館長武一生開始蒐集、發掘中陽剪紙到2006年中陽剪紙申遺成功為標誌為中陽,剪紙的發掘整理申遺階段; [2] 
第三階段:從2007年舉辦首屆中陽剪紙藝術節開始,到中陽剪紙在人民大會堂展覽以及到德國、美國、台灣地區展覽為標誌,為中陽剪紙的宣傳擴大影響階段; [2] 
第四階段:以2014年《中陽剪紙初級教程》的出版進中小學課堂為標誌,中陽剪紙進入了全民普及發展階段。 [2] 
中陽剪紙富有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和原始藝術質樸的美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勞動婦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藝的傳承關係一般是自發的,亦有以家族方式傳承的。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計汝、高寶香、劉玉蓮、王中文、馬翠蓮等十幾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一旦離去,中陽剪紙勢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最終走向消亡。所以應儘早採取措施,對之進行搶救。 [1] 
傳承人物
王計汝,女,漢族,1947年生,山西中陽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中陽剪紙),申報地區為山西省中陽縣。 [8]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公佈,中陽縣文化館獲得“剪紙(中陽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剪紙(中陽剪紙)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中陽縣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中心(中陽縣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2] 

剪紙(中陽剪紙)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12月9日,在第四屆山西文博會上展出了中陽剪紙作品。 [10] 
2008年11月23日,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主辦了《古韻新彩―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中陽・全國剪紙藝術大展”優秀作品集》首發式暨中國剪紙繼承保護基地論壇活動。展會上展出了中陽剪紙作品。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