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剩女

(網絡用語)

鎖定
剩女,網絡用語中指已過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 [1] 
剩女一詞具有爭議性,2017年中國婦女報發佈性別歧視類禁用詞,剩女一詞包括在列。 [2] 
中文名
剩女
外文名
leftover woman
含    義
已過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
流行時間
2006年
性    質
網絡流行詞

剩女詞語來源

“剩女”一詞最早來源於2006年《時尚Cosmo》雜誌的一期封面。 [3] 

剩女發展經過

2007年後,這一詞條就被收入教育部發佈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漢語新詞之列, [3]  並定義為:高學歷、高收入、 [4-5]  27歲以上仍然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女性。 [3] 
人羣畫像
人羣畫像(4張)
“剩女”,是那些大齡女青年得到的一個新稱號,她們被稱作“單身派”。日本人則稱之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也可以稱為“3S女人”:Single(單身)、Seventies(大多數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網絡上一度流行着這樣的説法,25歲至28歲的未婚女性稱為“初級剩女”或是“剩鬥士”;28至32歲的未婚女性被稱為“中級剩女”或“必剩客”;32至35歲的未婚女性則被劃歸“高級剩女”的行列;35 歲以上還未嫁的女性則被尊稱為“齊天大剩”,大齡單身女性們被貼上了種種年齡標籤,而有關“剩女”的形象並不止於此,在這一方面,新聞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的曝光不斷構建起社會公眾對“剩女”的形象認知。 [6] 

剩女社會評價

部分人認為,剩女這個詞語的潛在含義就是説:女性不管自身有多大的成就,但如果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卻還單身,那就一無是處,是被剩下的,是會讓人看不起的。這也同時反映了當前社會的一種價值傾向,許多人依然認為,女性的個人價值的體現,是與她的婚姻狀況有關的,這展現了婚姻市場上極不平等的性別關係。這種詞語在媒體上,就會更加擴大這種歧視,會誤導人們認為這種歧視是一種正確的觀念。
上海的家庭問題專家徐安琪研究員指出,傳統的擇偶模式——“男高女低”“甲男配乙女”是催生“剩女”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男性的擇偶標準是年輕、漂亮,對事業成功的女性則敬而遠之,怕娶回家後會做不了主。其實,這是一種帶有歧視性的擇偶心態,是需要我們去打破的社會固有觀念 [7]  。徐安琪還指出,“剩女”這個詞雖然已約定俗成,但其實是不科學的,甚至帶有一點歧視性,比如,香港學者將“剩女”界定為27歲以上,就包含一種認為女性應該在27歲以前結婚的觀念,而不會有人認為男性應該在27歲以前結婚,所以這帶有一點性別歧視。 [7] 

剩女主要分類

根據2015年《人口與經濟》刊文調查數據顯示:"剩女"的比例在受過高等教育的羣體中有顯著提高;從收入角度來説,"剩女"的收入平均水平也在社會學英文期刊《符號互動》(Sym-bolic Interaction)上,香港大學博士杜先致發表了一篇研究中國剩女的論文。在對北京、上海、廣東、安徽、遼寧、香港、台灣等地的單身女性進行訪談後,杜博士將剩女分為四種較為典型的類型。 [8] 

剩女進取型

“進取型”是指那些條件很優秀的女性,她們由於在職場上取得出眾的成就、收入較高,使大多數男性“望而卻步”,不敢與她們談婚論嫁。面對這種傳統觀念的制約,進取型女性可能會選擇她們認為更加 “開明”的西方男性,但這很可能引起父母的反對。另一種更讓父母接受的情況是,進取型女性找到事業上更出色的中國男性,但如果找不到,她們就可能一直“剩”下去。為了避免這種獨身的尷尬,不少優秀職場女性在找對象的時候,會向對方隱瞞自己的收入狀況,從而避免一開始就被男性拒絕。 [7] 

剩女傳統型

“傳統型”,是指那些以結婚為目標,想嫁一個有經濟實力的老公的女性。她們的擇偶觀念比較傳統,看重男性的經濟地位,然而也正是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她們在異性面前很矜持,缺乏積極主動的策略,所以很可能成為“剩女”。 [7] 

剩女妥協型

“妥協型”,這種類型的女性對男方的經濟條件不是很看重,希望尋找收入未必高,但具有兩性平等觀念的男性 [7] 

剩女突破型

突破型剩女性格普遍較為外向,不喜歡被拘束。她們認為結婚是對自己與伴侶的一種束縛,而這種束縛會阻礙自己的追求。所以她們通常希望伴侶可以與自己採取通過婚姻之外的關係在一起,比如同居而不結婚。這種思想在中國社會其實還是不能很好地被接受,這種人生選擇很可能會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 [7] 

剩女各國情況

剩女美國

由於就業競爭大,不少美國女性追求高學位,有些人只能等待她們在學業和工作中安定下來再考慮結婚問題,所以導致晚婚和所謂的剩女現象。不過,美國的晚婚現象與咱們常説的剩女不能劃等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的剩女並沒有被標籤化。
從小到大,美國人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是要獨立,也包括女人在內,此外,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和人性自由,因此,女性也不會是為了尋找依靠而結婚,似乎也沒有按時結婚的概念,這一點與中國現狀有很大的區別。在不少美國電視劇和電影中,結婚恐懼症的情節並不少見。如果沒有找到中意人,甚至到老,她們也會選擇獨身,但是她們所遭遇的通常不是另眼看待,更沒有被歸為另類的行列。

剩女日本

日本的“剩女”現象不僅在東亞居首,在世界上也名為前列。日本女性早在2013年時,誕下首個孩子的平均年齡就已達到了31.4歲,而平均初婚年齡達到了30.3歲。可以看出,日本女性的晚產、晚婚化現象正在逐步加劇。2015年,日本沖繩縣男性終生未婚率高達26.2%,東京女性終生未婚率為19.2%,兩地區男女終生未婚率分別居全日本首位。
另外,根據日本內閣府2014年以20歲至39歲男女為對象實施的婚戀意識調查顯示,60.8%的未婚男女表示“想找戀人”,回答“不想找戀人”的比例為37.6%,其中女性比例為39.1%,男性比例為36.2%。而關於不想找戀人的理由(多選),回答比例最高的是“戀愛太麻煩”,達46.2%,其次為“希望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當中”(45.1%)。調查還發現,近4成的日本女性表示不想要孩子。

剩女韓國

韓國的家庭主婦、全職太太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比例很高的,她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相夫教子,承擔洗衣做飯、打掃衞生、照顧孩子,甚至包括種花、養狗、釀酒、做醬等各種家務。但是隨着韓國社會的日益開放,女權主義的影響以及女性平等權利的爭取,近年大量剩女的出現,使得韓國傳統的性別價值觀發生了很多變化,女性的地位和獨立意識較之以往已有很大提高,職業女性越來越多。大多數未婚的韓國女性認為,影響幸福的四大因素第一個是健康,第二個是經濟條件,第三是事業的發展,最後才是結婚。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