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剛愎自用

鎖定
剛愎自用(拼音:gāng bì zì yò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1] 
剛愎自用(愎:固執)指倔強固執,自以為是;形容十分固執己見,不考慮別人意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中文名
剛愎自用
拼    音
gāng bì zì yòng
近義詞
我行我素
反義詞
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出    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
注音字母
ㄍㄤ ㄅㄧˋ ㄗㄧˋ ㄩㄥ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剛愎自用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剛愎自用”。 [1] 

剛愎自用成語故事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時期),楚國打進了鄭國,鄭襄公裸體牽羊迎接楚莊王,並苦苦求饒,取得了楚王的同情。當年夏,晉國派軍隊救援鄭國。晉軍南下,兵臨黃河時,聽説鄭國已經同楚國嫿和,晉軍中軍主帥荀林父想退兵,並提出等楚國軍隊回國後,再出兵攻打鄭國,討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彀表示反對,認為這樣“不行”,並説:“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是因為軍隊勇敢、文臣武將盡力的關係。現在失去了諸侯(指鄭國背叛晉國親向楚國),不奮勇當先,不能説是盡了力。有敵人不去攻打,不能説是勇敢。要是因此我們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彀還説道:“率軍出征,遇到強敵而退卻,這不是大丈夫的氣概;擔任軍隊統帥,而終非大丈夫,唯有你們能做得出,我辦不到。”於是他率領所屬部隊渡過黃河,繼續前進。荀林父的部將根據這一形勢,分析進和退的得失利害關係,最後一致勸荀林父率兵渡河。 [2] 
楚國軍隊想北上,到飲馬黃河時再回國。聽説晉軍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國。其寵臣伍參想戰,而令尹孫叔敖則不想戰,並説:“去年打陳國,今年攻鄭國,不是沒有戰爭。戰而不勝,您伍參的肉夠吃的嗎?”伍參説:“如果這次打勝了,就足見您孫叔敖沒有謀略了。不能戰勝,我的肉將在晉軍之手,還能吃得上嗎?”令尹轉車反旗,伍參對楚王説:“晉國現在從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執行命令;其副手先彀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他們的三個統帥(指中軍、上軍、下軍之首領)想統一行事也難以辦到,就是想聽從命令,也沒有統一的上級,大家聽誰的?這一仗,晉軍必敗。”楚莊王無奈只好命令令尹調轉戰車向北,駐紮於管地以待晉軍。最終,因為先彀的固執,晉軍被楚軍打得大敗而回。 [2] 

剛愎自用成語寓意

故事中先彀一意孤行地率軍前進,造成兵敗黃河的悲劇。成語告訴人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己的想法未必是最好的;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一無是處的。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接受好的建議,對於一個嚮往成功的人來説,尤其重要。 [2] 

剛愎自用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剛愎自用”指倔強固執,自以為是;形容十分固執己見,不考慮別人意見。 [3]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運用示例
茅盾子夜》:“他想起李玉亭所説蓀甫的剛愎自用來了,他決定了主意不跟着蓀甫跑了。” [3] 
姚雪垠李自成》:“崇禎下棋正像他處理軍國大事一樣,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最忌別人提出來與他不同的高明意見。” [3] 
參考資料
  • 1.    金霞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鑑賞辭典[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9.01:435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379-380
  • 3.    汪柏田主編. 解析辨考成語教學詞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