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前”(拼音:qiá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表方位的“前”本作“歬”,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中,古字形像坐着船前行。“前”大約產生於戰國後期,本義指剪刀或用剪刀剪斷。古籍中常借“前”來表示“前進”,剪刀的意思就造“剪”字表示。 [2]  “前”的基本義是向面對的方向運動,引申為物體的正面。從空間順序講,前又由向前端運動引申為位置次序靠前的,還引申為前面未到的。從時間順序講,運動在前(方位)的,往往是行為發生較早的,時間次序在前的。
中文名
拼    音
qián
部    首
丷、刂
五    筆
UEJJ [4] 
倉    頡
TBLN [4] 
鄭    碼
UAQK [4] 
筆    順
點、撇、橫、豎、橫折鈎、橫、橫、豎、豎鈎
字    級
一級(1650) [1] 
平水韻
下平一先 [5] 
注音字母
ㄑㄧㄢˊ
總筆畫
2+7(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偂、歬、𠝣、𣥑、𣦃、𫝐
統一碼
524D
四角號碼
8022₁
國標碼
C7B0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6]
許慎《説文解字》説:“前,齊斷也。從刀,歬聲。”小篆的“前”(圖7),除了刀外,還與舟聯繫起來。根據段玉裁等《説文》專家的解釋,齊斷實即剪斷,“前”其實是刀的名稱,是“”的本字;而現在前進、前後的前原來是沒有側刀形(刂)的,只是從止從舟,作止在舟上的形狀:歬。現代前字的䒑與月兩部分便是由“”和“”演變而來的。
許慎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從常理推論,“止”代表人的腳,止在舟上就是人站在船頭的象徵。整個字的意思是人雖然不走路,但船朝前行進,人也就前進了。寓意非常明顯。莊子所説“坐而至越者舟也”(能夠坐着而到達越國的是船),無異是對前字的註釋。
《説文》的解釋與金文也相合。金文“前文人”(前代有文德之人,即祖先)的前字,見於好幾件器物,結構與小篆全同。如圖3。可見小篆的直接來自金文。
把“不行而進”看作前的本義,用以解釋“止在舟上”的字形,大概是春秋以後的事。《太平御覽》第758卷所引《衡波傳》記載的一則孔門逸事,可以作為參考:子貢久出不歸,孔子與弟子們占卦,得到鼎卦,大家都説“無足",子貢不會來了。只有顏回一個人偷偷地在笑。孔子説,顏回在笑,是説子貢會來吧。顏回道:所謂“無足”,是説乘船前來,就要到了。第二天早上子貢竟回來了,應驗了顏回的推斷。這則故事的可信程度當然有限,但“乘舟而來”暗寓前字,“無足者乘舟而來”的思想在當時應是有代表性的。
然而,前的本來形狀是否是歬,“不行而進”云云是否就是正確的解釋,仍然有值得懷疑的地方。甲骨文有個字寫作圖1,似乎是金文前字的前身。加上彳或行,就成圖2。從甲骨文分析,這個字不從舟,而是從“”(盤的古文),是從止在盤中,該是洗腳的意思。後代用作前進、前後的前,是假借的關係。古代舟和凡形狀比較接近,容易寫訛,把舟寫成凡(盤),把凡寫成舟,都是可能的。如此説不謬,則從甲骨文演變為金文,由商至周,洗腳的盤子逐漸變成了交通工具舟;“洗腳”與“乘船”,雖然都屬會意的範疇,但彼此相去未免太遠了。字形無論如何演變,古人總有辦法根據變化了甚至訛變了的字形作出自以為正確的解説,還把它説成是該字的本義。
姑且拋開甲骨文不論,那麼,自金文以來,前進的前字本應作歬,和殺人斷物的刀是毫無關係的;從“刀(刂)”的“前”原是將某物剪斷、剪齊的形聲字,剪刀的剪的本字。但傳世的各種典籍,卻絕不見止在舟上的“歬”字,凡前進、前後的前字都用本義為剪刀的“前”。本來已經有了刀的前又再加上一把刀變成剪。一些文字學家於是説“剪”是“俗字”,“非”。不僅如此,又把“羽初生”的翦字拉來做翦滅的翦;此外,還造出個揃字,加上一隻手,以示剪(翦)滅要用力。《史記·蒙恬列傳》“周公自捕揃爪以沉於河”(周公自己把指甲剪下來扔到河裏去),便是一證。不管怎樣“俗”,怎樣“非”,借也罷,不借也罷,已成事實,誰也否定不了,制止不了,誰也不去計較“見形知義”之類的大原則,而是隻顧實用,不問其他。結果,漢字這種借來借去,重牀疊架,“形聲相益”,反覆孳乳的“優點”使得它越益繁複、龐雜,以致陷人自相矛盾的境地而無法解脱。 [2]  [6-7] 
“前”字的本義應當與“前進”有關。前進必定有一個出發點,而相對於新的目標來説,出發點往往就轉化成了“後”。由表示動詞“前進”意義的“前”到構成表示方位、時間、對象或事件的名詞,與“後”相對。表示方位的前,可以是泛指在正前面,也可以指就在面前、眼前、跟前。《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些例句中的前,就是泛指在前面。表示時間的前,指過去的或較早的。成語“前功盡棄”指過去的功勞全部廢棄了。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ián
名詞
方位詞。(空間上)在正面的(與“”相對)
ahead;front
《尚書·顧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
《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宋·蘇軾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前方;前門;前怕狼後怕虎
方位詞。(時間上)較早的(與“後”相對)
ago;before
《孟子·梁惠王下》:“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
唐·韓愈《題哀辭後》:“蓋哀歐陽生之不顯榮於前,又懼其泯滅於後也。”
前天;先前;前妻;前夫;以前;
表示過去
formerly

從前;前人
方位詞。(次序上)靠近頭裏的


前排;名列前茅
方位詞。從前的(有時指現在改變了名稱、身份的機構或
人等)
former;
previous

前緣;前仇;前所長
方位詞。指某事物產生之前


前科學
未來;將來
future

前程;前景
前線;前方


支前
(Qián)姓氏用字



動詞
向前行進
go forward;
go ahead
《莊子·盜蹠》:“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九章:“當然,在兩軍混戰時,縱然是勇往直前的人,也難免背上受傷。”
前去;勇往直前
引導
guide;lead
《儀禮·特牲饋食禮》:“屍謖祝前,主人降。”

猶進見
call on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雅量》:“謝太傅與王文度共詣郗超,日旰未得前。”
《魏書·高允傳》:“允持疑不為,頻詔催切。允乞更一見,然後為詔。詔引前。”

在……之前; 預先
beforehand
《禮記·中庸》:“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jiǎn
形容詞
通“”。淺黑色

《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

動詞
通“翦”。消滅

吳子·論將》:“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

同“”。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止部】昨先切(qián)
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
【卷四】【刀部】子善切(jiǎn)
前,齊斷也。從刀歬聲。 [17] 

説文解字注

【卷二】【止部】
“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注:昨先切,十二部。按後人以齊斷之前為歬後字,又以羽生之翦為前齊字。 [10] 
【卷四】【刀部】
“齊斷也”注:《釋言》《魯頌傳》皆曰:翦,齊也。《士喪禮》:馬不齊髦。注云:齊,翦也。二字互訓。許必雲齊斷者,為其從刀也。其始前為刀名,因為斷物之名。斷物必齊,因為凡齊等之偁,如實始翦商謂周之氣象始與商齊等。語本甚明。戈部引此詩作戩商,字之假借,如竹箭之為竹晉也。前古假借作翦,《召南毛傳》曰翦去也是也。《禮經》蚤揃,假借揃為之,又或為鬋。今字作剪,俗。
“從刀,歬聲”注:子善切,十二部。 [11] 

廣韻

昨先切,平先從 ‖前聲元2部(qián)
前,先也。昨先切。六。
歬,古文。
【校釋】歬:是小篆的楷定而非《説文》古文。《説文·止部》:“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前;部外筆畫:7
古文:歬、𣦃
《唐韻》昨先切。《集韻》《韻會》《正韻》才先切,並音錢。《增韻》:前,後之對。
又進也。《廣韻》:先也。
又《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注:猶故也。
又《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注:前猶導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子淺切,湔上聲。《説文》:齊斷也。俗作剪。
又《正韻》:淺黑色。《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注:前,讀為緇翦之翦。淺黑也。
又《韻補》葉慈鄰切,淨平聲。劉向《九嘆》: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13]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前字書寫筆順 前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月”的第一筆撇改豎。
【寫法】“䒑”扁“刖”大。“䒑”居上居中,長橫託上蓋下。“刖”,頂部“月”低,底部“刂”低;“月”“刂”分列豎中線兩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ian
王力系統
dz
ian
董同龢系統
dzʰ
iæn
周法高系統
dz
ean
李方桂系統
dz
ian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en
擬音/王力系統

dz
ien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iɛn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ɛn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ien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ien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一先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昨先切
dzʰiɛn
集韻
平聲
下平一先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才先切
dzɛn
上聲
二十八獮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子淺切
tsiæn
禮部韻略


平聲




才先切

增韻


平聲




才先切



上聲




子踐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次清

tsʼi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齊先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濁
才先切
dz‘ien

上聲
十一銑


全清
子踐切
tsien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ɛ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ɛ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ɛ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ɕʰ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iɪ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i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ɕi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z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ʰiɛ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ia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ʃʰi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ʃʰ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iɛn
24
陽平
文讀
tsɪŋ
24
陽平
白讀
tsãĩ
24
陽平
白讀
tsun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õĩ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ieŋ
52
陽平
文讀
sei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ʰi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24]
  • 2.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135-13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75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0]
  • 5.    平水韻 一先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24]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7;373
  • 7.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6.07:248-24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0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34
  • 10.    辭書查詢-歬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24]
  • 11.    辭書查詢-前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24]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32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8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24]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6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035
  • 1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33,59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