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

鎖定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浙江省寧海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前童元宵行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遊藝活動,據前童《塔山童氏族譜》記載,前童元宵行會始於明中葉,盛於明末清初,主要以鳴羣鑼、抬鼓亭、放銃花等方式來表現,以紀念童氏祖先開渠鑿砩、灌溉農田的功德,祈願年景豐收。 [1] 
2014年11月11日,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71。 [2] 
中文名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浙江省寧海縣
遺產類別
民俗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項目編號
Ⅹ-71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歷史淵源

前童元宵行會
前童元宵行會(2張)
據《塔山童氏譜志》記載,前童元宵行會始於明代。明正德三年(1508年),寧海大旱,全年無雨,當時塔山童氏第十二世先祖童濠是當地第一大户,為救受災族人,童濠把自家存量分給童氏族人,由於受災朝廷公糧沒法完成,童濠就替當地百姓私造了一份完成上交公糧的名冊。縣太爺被他的精神感動,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放他回家,而且還開倉放糧,幫災民渡過難關。童濠回家後,便謀劃如何改造前童所處的地理環境,利用白溪為前童百姓造福。最終,楊柳洪砩水利工程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前童村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帶給了塔山童氏家族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安定。前童行會最原始的動因就是為了慶祝楊柳洪砩水利工程的勝利落成。隨着第十二世祖童濠的逝世,童氏後人對元宵行會活動主旨除了原有的慶賀以外,更多體現的是對先人的思念、敬畏和感恩。 [3] 
前童元宵行會盛於明末清初,在“文革”時被終止。1995年恢復,以後每年舉行,名聲漸遠。2006年,前童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古鎮的稱號。藉助這一契機,前童人挖掘元宵行會的文化內涵,使前童元宵行會這一古老的藝術重現光彩,成為旅遊招牌。 [4]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活動流程

前童元宵行會代代相傳,年年舉行,是以一姓、一村為基本單位的民俗文化活動。
大年一過從正月初十開始到十三,是章氏族人集中精力做行會準備工作的階段,要做好敲打鑼鼓的任務。正月初十,兩個人擔四面大銅鑼,四個人敲,兩個人敲前鑼、兩個人敲後鑼;正月十一,四個人擔八面大銅鑼,八個人敲;正月十二,八個人擔十六面大銅鑼,十六個人敲;正月十三,二十四個人擔四十八面大銅鑼,二十四個挑擔的人敲前鑼、二十四個人敲後鑼。每日早中晚各一次,繞着村裏的大街小巷敲打一圈,讓村裏的族人都知道。到了正月十四清晨,前童童氏的百面以上大小銅鑼都會出動,進行敲打,這就預示着元宵行會要舉行了。
正月十四、十五的一早,童氏族人就會從各自的村落抬着代表各自族房的民間藝術樣式會集到大操場(舊時是在章氏大祠堂前)。至下午一時,鳴炮響畢,行會活動正式開始。按行會隊伍次序,頭牌在前,五聖方旗、白布藍色清道旗、金黃色龍旗交相輝映,雙龍雙獅揮舞開道,隨後由各族房的鼓亭、抬閣、鞦韆等民間藝術按族房大小依次排列,向“濠老爺”所在的山廟出發,去迎接“濠老爺”出殿巡遊。儀式開始,先由大銅鑼敲三遍,大鼓打三聲,長號吹三次後,族長髮令:“恭請濠老爺出殿!”這時,百面抬鑼的銅鑼聲、十九支古樂隊的古樂聲、熱鬧的鞭炮銃花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請“濠老爺”,一股人是不能動手的,以有章氏家族裏有名望、有身份的長輩才能參加。整個儀式過程童氏族人都非常莊重、肅穆,十分虔誠地把“濠老爺”神像從坐閣中請出來,放到專門為其製作的神轎裏。隨後在儀仗的引導下按行會隊伍的序列出發進行行會巡遊。
前童元宵行會 前童元宵行會
在巡遊的途中,人們還會進行豉亭、龍舞等民間藝術表演。沿途靠近巡遊道邊的住户都會自費在自己的家門口擺兩張桌子,放上茶水和紅棗桂圓湯、糖果等食品,免費送給抬槓巡遊道具的人吃喝。白天行會後,夜裏還會繼續進行。到了晚上,所有的民眾都會走出家門,或參加巡遊,或觀看行會,整個前童村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與白天有所不同的是,行會隊伍中增加了無數個大紅燈籠。長長的隊伍中,每隔幾米就有一盞大紅燈籠作指引,與鼓亭、抬閣、鞦韆上的數十盞大小不一的燈籠相照,再加上裝飾在巡遊路線上的掛燈、提在觀眾手上的紅燈,整個前童村形成一個燈的海洋。 [3]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文化特徵

每年正月元宵節的行會活動是前童村一年之中規模浩大、影響廣泛的民俗文化活動。它既傳承和保留了上古狂歡的色彩和節日,又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民間風俗、民眾信仰和宗族傳統,在歡慶元宵的過程中,不斷地改善、豐富民俗文化活動,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宗族文化特徵的活動樣式。
到了元宵節,前童村童氏家族有個族規,凡是童氏宗族的人,不論是住在本村還是已經搬到外村,包括出嫁在外的童氏女性,都會按時趕到前童參加元宵行會的活動,塔山童氏的正月拜歲活動都會等到元宵節行會期間一併舉行。前童元宵行會活動以一祠(童氏大祠堂)為中心,以廟(塔山廟、南宮廟)為支點,以鼓亭、抬閣鞦韆等民間藝術為載體,以行會活動來表達童氏家族的心願和渴望,其核心價值是和族睦親、祈求吉祥。 [3]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傳承保護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傳承價值

前童元宵行會是一種大型集會性羣樂活動,展現了前童地區的民俗風貌,在寧海甚至寧波地區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對於鄉土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 
前童元宵行會 前童元宵行會
前童元宵行會是一種具有前童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徵的氏族村落民間文化活動,它以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元宵節為時間點,以巡遊的行會形式,來表達童氏族人對傳統民俗節日的慶賀,以及對先祖的紀念和崇拜,對於繼承和弘揚童氏氏族的傳統文化、思想精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的團結和諧。 [3] 
前童元宵行會是以童氏族姓聚居的氏族大村發起、形成並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與地域文化、童氏族人有着緊密的聯繫,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6]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傳承狀況

前童鎮上的大多數年輕人為了生活外出謀生,只在元宵行會和其他節假日才回到鎮上。年老的表演者過世後,年輕的表演者越來越少。每年為了歷時兩天的元宵行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投入沒有收入,前童元宵行會的傳承面臨困境。 [7]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傳承人物

童全燦,男,1939年8月出生,寧海縣前童鎮聯合村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浙江省寧海縣申報。 [8-9]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保護措施

2010年,為統一管理、統一修繕以及更好地展示前童元宵文化,前童鎮政府投資1000多萬建造鼓亭館,把鼓亭、抬閣、鞦韆搬進了鼓亭館。 [9] 
前童元宵行會 前童元宵行會
童全燦等老輩人對前童元宵行會的吹彈樂曲進行了整理,根據以前曾經在行會中吹奏過的老人的記憶找回了6個主要曲譜,包括《滿江紅》《梅依欄杆》《紅線襖》《馬燈調》《孟姜女》《紫竹調》。 [9] 
為了讓前童元宵行會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童全燦從各房找了年輕人來學,舉行行會時讓他們跟着隊伍一起吹彈。 [9] 
為了讓前童元宵行會隊伍中的傳統樂器的演奏能傳承下去,前童鎮中心小學成立行會音樂非遺理事會,建立“前童元宵行會音樂”傳承基地,並聘請了非遺音樂傳承的校外輔導員,為小學生進行培訓。 [10] 
2017年4月24日,浙江省寧波市文廣新局公佈了首批“非遺特色小鎮”創建單位,寧海縣前童鎮獲得創建資格。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寧海縣文化館獲得“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寧海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6] 

元宵節(前童元宵行會)社會影響

2016年2月21日,前童元宵行會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舉辦。 [12] 
2017年2月10日,前童元宵行會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舉辦,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對其進行了直播。 [13-14] 
2018年3月4日,前童元宵行會在浙江省寧海縣舉辦。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