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寨村

(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下轄村)

鎖定
前寨村位於吳村鎮政府北4華里處,全村人口1684人,耕地面積2271畝,屬半山半丘陵地段。 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村幹部的協調羣眾的努力,鋪設塑料節水道4道,全長4000餘米,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油料為花生、大豆,果樹有蘋果、桃、山楂、葡萄等優質品種,全村人均收入3200餘元,羣眾生活條件良好,養殖水面200多畝地,三個中型水庫。
中文名
前寨村
所屬地區
山東省曲阜市
地理位置
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政府北4華里處
人口數量
1684人

前寨村歷史發展

明清時期,冢頭西寨就已經成為方圓幾百裏的商貿中心,商貿以紅花莊、皮貨、錢鋪為主,興盛時期商鋪達到五百多家,一時商賈雲集,酒樓飯館林立,清末有“日進斗金”之盛況,被人們譽為“小上海”,外埠客商多知冢頭而不知郟縣矣。

前寨村建築特色

西寨村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面積有3萬餘平方米,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稱作“河南第一橋”的蘭河七孔石橋。 明清一條街內仍存大量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築,在歷史街區、古街道、水系、環境風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在面積上形成了一定規模,這種歷史建築羣得以保存基本完好是非常難得的。
在冢頭最熱鬧的西寨大街上,除了極個別的新樓房穿插其間外,臨街的門面房多是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古建築。據當地人説,這些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古建築有明顯的南方風格痕跡,這可能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時所建。在東大街口,看到矗立着一通石碑,是清朝時期重建該街的記錄,這印證了當地人的説法。另外,鎮中藍河上連接鎮東鎮西的那座建於明朝的七孔紅石橋,東大街上的古老轆轤井,“大躍進”時期的磚拱房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人頓生時光倒流之感。

前寨村建築價值

前寨村建築風格

冢頭鎮西寨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並且仍保存着許多明清時期的住宅整個建築羣結構嚴謹,氣勢恢弘,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通過這些建築,可看出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
1、建築佈局:從建築佈局和建築形式看,明清一條街佈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為主,街道兩側為底商二層樓房,建築形式不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也融入了南方建築的細膩和極具特色的地方手法。建築多為磚木小青瓦房,屬於典型的明清時期四合院建築,所有的建築沿中軸線對稱而建。
2、建築材料:房屋牆體採用“裏生外熟”的砌築方法,裏為土坯,外為青磚,中連跋石,堅固一體。地基為紅石精雕細琢壘砌,青石鋪門。
3、雕刻工藝:明清一條街的木雕、石刻工藝,與文物古蹟相得益彰,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有方形、圓形、古錢幣形石窗,有透雕鏤花木門窗,木雕包括飛禽走獸、神話傳説、人物畫鳥等,表現在門、窗、沿、檁等,無處不在,往往多種工藝並用,工藝細膩,精湛華貴。

前寨村價值評估

1、歷史價值:明清一條街傳統建築規模宏大,類型獨特。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而且這些建築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對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築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藝術價值:冢頭鎮環境優美,具有典型的中原鄉村居住環境。建築佈局嚴整,體現了民間樸素的審美價值,具有較高的民俗價值。此外,密佈於建築各處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樣、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這些絢麗的畫面,藝術監製也極其珍貴。
3、研究價值:明清古建築一條街內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多處,大部分保存着創建時期的原有風貌,是中原地區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區之一,是研究明清時期建築的有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