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天門

(隋唐洛陽城宮城正門)

鎖定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
應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唐高宗曾在此詔釋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武則天曾在此登基稱帝,功能類似北京午門。亦是接見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萬國來朝之所,1985年全日本文化團體聯合會等在應天門遺址建立“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紀念碑亭,是國家和皇權的象徵。 [41]  [52]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羣,東西長達137米,兩側闕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層樓高。門有兩重觀,上題“紫微觀”;建有崇樓五座,似五隻鳳凰,故稱“五鳳樓”;城樓下開有三個門道,中為御道,左入右出;門前置有象徵皇家威儀的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
應天門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城門, [42]  其建制對北宋汴梁宣德門、元大都崇天門、明清故宮的午門影響深遠,名稱更被日本京都·應天門取用 [43]  ,被譽為“隋唐第一門” [44]  [51]  ,有“天下第一門”之稱 [1]  [50]  ,在中國宮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45] 
2016年,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投資約2.1億, [2] 清華大學教授郭黛姮先生主持設計。2019年9月,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同年底成功申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3-4]  [20] 
中文名
應天門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定鼎南路23號 [18]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9:00-21:30
景點級別
AAAA級 [20] 
門票價格
30元 [19] 
佔地面積
約 30080 m² [5] 
著名景點
紫微觀
三出闕
別    名
五鳳樓

應天門地理位置

應天門所處位置:紫微城正南門。紫微城,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皇宮),別稱紫微宮,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唐代實行東西兩京制。東都洛陽,是長安之外的另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48]  ,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至高之處,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前後沿用530餘年,成為九朝理政之所, [48]  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紫微城因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名,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羣,尤其經武則天增修明堂天堂後,成為世界奇觀。紫微城佔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被譽為“萬宮之宮”。 [6] 
應天門所處位置:紫微城正南 應天門所處位置:紫微城正南
應天門南與皇城正門端門、郭城正門定鼎門相對應,北與明堂玄武門、龍光門相對應,處於隋唐洛陽城南北軸線上。

應天門歷史沿革

在這座城樓上,隋煬帝開創了萬國來朝,李世民下達過焚城令,唐高宗過問了“韓國政事”,武則天發表了登基演説,唐玄宗接見了日本遣唐使。 [21] 

應天門隋朝時期

應天門 應天門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應天門始建,原名則天門,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 [7] 
王世充開明元年(619年),王世充僭越稱帝,國號鄭,改則天門(應天門)為順天門 [22] 

應天門初唐時期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遺址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後,命行台僕射屈突通焚應天門城樓。 [7] 
唐高宗顯慶初年(656年),命農少卿田仁汪重新修葺應天門樓。後又命司農少卿韋弘機更加營造。 [7]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李治以萬國之主的身份命令百濟停止入侵新羅 [23]  百濟國王扶余義慈不從命,於是高宗派邢國公蘇定方平定百濟。十一月,蘇定方獻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名俘虜於則天門(應天門),唐高宗責問後下詔釋放。 [24-25] 
蘇定方獻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於應天門 蘇定方獻百濟國王扶余義慈於應天門

應天門武周時期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 [26] 武曌在應天門登基稱帝,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
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武則天因脱落的牙齒重新長出,於是御則天門(應天門),赦天下,改元。 [8] 
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一月庚子,有人走入端門,又入則天門(應天門),至通天宮,守門仗衞皆不曾察覺。 [9]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后尊號“則天大聖皇帝”而改稱應天門, 十一月戊寅,為避唐中宗尊號“應天皇帝” [27]  而改名為神龍門。之後又複名應天門。

應天門玄宗時期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禕大破契丹,獻上其俘虜,唐玄宗御應天門領受。 [10]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御五鳳樓(應天門)酺宴。 [28]  命令三百里內的縣令、刺史都要親自率領樂隊到五鳳樓彙集。其中,河內太守用車裝載着數百優秀伎女,披錦繡,有的還扮犀牛或大象,場面新奇美麗。元德秀惟樂工 數十人,聯袂歌《於蒍於》。 [29] 
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六月七日,應天門觀發生火災,延燒左右延福門,整日不減。 [11]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唐莊宗祭祀昊天上帝,於是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稱賀。禮畢,御應天門宣制: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年,大赦天下。 [12] 

應天門遺址發現

1960年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通過試掘找到了應天門遺址; [13] 
1980年秋,洛陽市文物一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的西闕和西飛廊; [13] 
1990年,應天門東闕遺址被考古發現,經過數月精心清理,東闕遺址顯露出昔日宏偉風貌。這是一座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羣,規模恢弘,氣勢壯觀,為當時發現的隋唐洛陽城中保存最好的一處遺址。也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的發現,被評選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30] 
1992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 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的東闕 、 東角樓和東飛廊; [13] 
1995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早期 門址東飛廊外側的散水和鋪磚 。 [13] 
“應天門在北宋末年被毀,歷經隋、唐、五代、北宋等多個時期,存世530多年,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城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説。 [1] 

應天門保護利用

2016年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建設。 [13] 
應天門遺址博物館 應天門遺址博物館
2019年9月13日,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同年底成功申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  [20] 
2019年12月14日晚,央視戲曲春晚在應天門北廣場錄製節目。
2020年1月25日19:30,在應天門錄製的央視戲曲春晚節目在CCTV-11 首播。 [31] 
2020年9月4日,央視中文國際CCTV4官微發佈消息,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秋晚會將在河南洛陽舉辦。 [32]  會場選址於應天門。 [33] 
2020年10月1日至8日,“國慶中秋喜相逢,秋晚會場看秋晚”活動在應天門舉行。 [34]  央視秋晚舞台繼續保留至10月15日,3D燈光秀繼續上演。 [35] 楊啓舫譽為“隋唐第一門”。 [44] 
應天門煙花秀

應天門建築構造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羣。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 [36]  遺址平面呈“凹”字型,由門樓、朵樓、闕樓組成,下部台基的範圍東西達137米,南北達60米,城門進深二十五米,在這樣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門,其雄偉壯觀是不難想象的。應天門墩台東西長51米,南北寬26.5米,三門道,寬度為5米。 [37] 
兩重觀
門上有兩重觀,上題“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
應天門的兩重觀 應天門的兩重觀
三門道
應天門為一門三道結構,這是封建政治禮制的要求,是對秦漢以來形成的三道之制的繼承和發展。
應天門的三個門道 應天門的三個門道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這種分道制度在隋唐時期已經不是那麼嚴格了,隋唐東都城定鼎門內寬140米的天街沒有發現專門的分道遺蹟,相反整個天街路面上車轍密匝,層層疊壓,説明城內的居民可以使用整個大街,已經沒有了專用的御道了,但是基本的封建禮制還是得以保留下來了。 [14] 
五鳳樓
“五鳳樓”是宮城正門的一種形制,上有崇樓五座,以遊廊相連,東西各有一座闕亭,形如雁翅,似五隻鳳凰,故稱“五鳳樓”。 [38] 
應天門俗稱“五鳳樓” 應天門俗稱“五鳳樓”
十二闕(雙向三出闕)
闕樓是城門前兩邊的望樓,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闕城門遺址,其闕樓高120尺,按1唐尺為30.33釐米來算,高約36.4米。
闕樓有單闕、二出闕、三出闕之分。三出闕等級最高,一般是在母闕外延(或後方)附有兩出子闕,規模依次縮小。目前考古發現的三出闕都是隋唐及以後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紫微城應天門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不同的是其城闕為雙向三出,結構更復雜,闕樓與城門間以飛廊和垛樓連接。
雙向三出闕 雙向三出闕
三出闕,是城闕中最複雜的一類。一般形制是在母闕外或後側附兩出子闕,子闕也是依次縮小,規模都較母闕小 。三出闕中有一類型,是雙向三出,即在母闕的後側和外側都附有兩出子闕,平面呈曲尺形。母闕平面一般呈方形 , 兩子闕平面呈長方形,形制結構更復雜 。
考古發現的三出城闕都是隋唐及以後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 不同的是其城闕為雙向三出,結構更復雜,闕樓與城門間以飛廊和垛樓連接。 “這種闕形,強調了宮門上的城樓是構圖的主體。城樓特別高大巍峨,左右雙闕與它形成犄角之勢,處於陪襯的地位 。凹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築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個空間擴大了 。平面進退有致 , 更加強了立面上高低錯落的效果,大大豐富了建築的造型。”隋唐以後宋元時期的宮城正門城闕無一不是此種形制 。明清時期是我國城闕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闕已經退化成方亭 。 [36] 

應天門象徵意義

紫微宮宮城的南正門“應天門”,取名寓意對應天上的“天門”星座。天門,為天帝所居住紫微宮的正門 [39]  ,也曰閶闔,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為東方七宿之首,有兩顆星如蒼龍的兩角,為黃道經過的地方。正所謂“上合天門入明堂。 [40] 
應天門與“角宿”星座 應天門與“角宿”星座

應天門價值影響

應天門遺址的發現,對研究隋唐都城城門建制特點提供了珍貴資料。從建築史的角度看,它對後代都城建設也有深遠影響,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建築考古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俄羅斯國家建築遺產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長楊鴻勳教授對應天門做出的科學復原。

應天門影響後世

應天門對後世影響 應天門對後世影響
應天門對置雙闕的形制佈局與北魏洛陽城宮城閶闔門、東魏北齊鄴城朱明門雙闕的形制佈局類似,並影響了北宋東京宣德門、元大都崇天門、明清午門的形制佈局。這種都城宮闕的形制理念從南北朝以來一脈相承並不斷髮展變化,但永遠不變的是其巍峨宏大的建築所代表的皇家禮儀和威嚴。文獻記載在應天門舉行的國家政治禮儀活動非常多,正是因為這種宮闕形制的禮制性意義,所以它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國家和皇權的象徵。 [14] 

應天門影響國外

應天門的名稱對國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公元794年建設的日本平安京京都)朝堂院南門名為“應天門”,該名稱便取自洛陽紫微城應天門,明治28年(1895年)創建平安神宮的時候再次繼承。 [43] 
日本京都應天門

應天門文物遺存

應天門發掘歷程

應天門東闕遺址 應天門東闕遺址
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應天門遺址進行勘察;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應天門門道基石、城門洞與城台墩基;20世紀90年代探明應天門的闕形制為三出闕。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應天門是以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並向南伸出闕樓,中間有廊廡連接的建築羣。

應天門遺址分期

應天門遺址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門址可能重修於盛唐時期, 當與文獻所載武則天當政時期韋機重修應天門有關。晚期門址可能重修於晚唐、北宋年間,當與文獻所載天佑年間改稱五鳳樓有關。 [13] 
應天門遺址墩台可以分為早、晚 兩期,平 面皆呈長方形。早期門址墩台東西長51,南北殘寬26.5米 。 晚期 門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門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門址墩台殘基之外,另又有所擴大。 經拼接,其 東 西 長55.2、南 北殘寬25.2米 。
應天門遺址早、晚兩期門址皆為3個門道。早期門址3個門道東西各寬5米,3 個門道之間的隔牆東西各寬5米 。晚期門址3個門道破壞嚴重,僅發掘出東門道東壁及其相關遺蹟。僅就殘跡可知,晚期門址整體向東平移3.25米。晚期門址的各個門道內地面皆鋪石,這種現象應引起重視。定鼎門遺址三期和四期門址的3個門道內的地面都沒有鋪石。應天門遺址晚期門址的規格顯然高於定鼎門遺址三期和四期門址。
應天門遺址西飛廊破壞嚴重,僅知其殘存早期門址西飛廊的夯築基槽。經拼接,早期門址西飛廊與晚期 門道東飛廊(1990年發掘) 寬度基本相同,推測早、晚兩期應天門遺址東、西飛廊的規模和形制沒有發生太大 變化 。應天門遺址晚期門址東門道內出土的長方形磚,皆有被火痕跡,説明應天門可能毀於戰火。關於應天門遺址,文獻未載其廢棄原因和過程,此次發掘可補歷史記載之闕。 [13] 

應天門發掘成果

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東西長約130米以上,南北寬約60米,城門進深約25米。在這樣的墩基上建起高約35米的城門,其雄偉程度讓人歎為觀止。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應天門城門遺址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門遺址殘存有墩台、門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等遺蹟;晚期城門遺址即文獻所記載的五鳳樓遺址,殘存有墩台、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及東西馬道等遺蹟。
應天門考古發掘數據 應天門考古發掘數據
在隋唐洛陽城宮城內軸線西側,考古人員還發現應天門遺址北側有兩排立磚,立磚南部有用小鵝卵石砌成的長約13米的排水溝,立磚和排水溝東面還有一石制柱礎。
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隋唐時期的應天門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應天門上還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宣德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46] 

應天門後世紀念

應天門日本紀念碑亭

日本遣隋使共有5次,到訪洛陽的有4次,隋朝派往日本的1次使節也從洛陽出發。遣唐使中名副其實的有12次,處於盛唐時期(650-755年)的有8次,其中到訪洛陽的共6次。
因此,1985年,在全日本文化團體聯合會會長、奈良縣文化協會聯盟會長、橿原市文化協會會長、文學博士户田守亮先生的積極努力下,由橿原市文化協會出資,日本奈良縣遣隋遣唐使顯彰委員會、日本國奈良縣橿原市文化協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洛陽分會三個單位在洛陽應天門遺址處建立“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紀念碑一通,後又修造石亭一座,以示紀念與敬仰。
“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紀念碑亭
1986年10月24日,紀念碑在應天門遺址落成。
1987年,立於應天門遺址北側;
1993年,日本又捐建了碑亭,連同紀念碑搬遷至應天門遺址東側。
但無論北側和東側,當時皆在洛陽周公廟院內(洛陽周公廟的西至緊臨定鼎南路,應天門遺址大部分在周公廟院內)。
應天門復原保護工程開始後,根據工程需要,拆除了紀念碑亭,2016年又恢復至周公廟院內。
“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紀念碑亭作為中日交流歷史的見證,中日友好的象徵,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41] 

應天門展示工程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效果圖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效果圖
根據洛陽市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4]  由中國文化遺產院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同設計完成。 [47] 
在功能分區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通過應天門歷史遺蹟和考古發掘實物及其他手段重現應天門的歷史原貌;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以實物、模型及多媒體方式展示隋唐洛陽城的發展過程。屆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效果圖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效果圖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築的南北均設有廣場,工程主體南北側設置主出入口,各層內空間以棧道分割、相連,密集曲折的道路可以使遊客駐足觀賞。遺址北側還設置有停車場。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以定鼎路改線為前提。經多次論證,定鼎路改線方案採用地上臨時環線道路與地下隧道永久下穿兩種解決方式。2016年4月環線道路工程開工,東環線預計在2016年牡丹文化節前建成投用。
此外,由於中州渠與應天門遺址西闕南側過近,不利於遺址保護,需要將其進行必要的南遷,與遺址本體保持大於5米的安全距離。“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隋唐洛陽城軸線的完整展示,重現歷史脈絡,建立隋唐洛陽城各單體之間的空間聯繫有重要意義。” [4]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於2016年開工建設,工期540日曆天。於2019年9月13日正式開園。 [15-16] 

應天門博物館

開館儀式 開館儀式
2019年9月13日,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開放儀式正式開啓,始建於公元605年的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以下簡稱“應天門”)首次亮相,正式對外開放。
目前開放的應天門遺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在遺址上的保護罩,基座是長120米,寬60米、高9.2米的方形基座。
第二部分是根據文獻記載和遺址發掘的想象模型,通高50.3米;由中間的城門樓、兩側的朵樓和向南延伸出的闕樓組成,中間以東西連廊和左右飛廊相連,整體為“門”字型巨大建築羣。館內集應天門遺址展示、文化科普、藝術典藏等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為一體,為遊客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遊覽勝地。

應天門相關文獻

應天門史料記載

《資治通鑑·唐紀五》:“秦王世民觀隋宮殿,嘆曰:“逞侈心,窮人慾,無亡得乎!”命撤端門樓,焚乾陽殿,毀則天門及闕。“
《舊唐書·本紀·卷四·高宗上》:“十一月 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獻百濟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於則天門,責而宥之。”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羣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太后春秋雖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丙戌,敕以齒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則天門,赦天下,改元。“
《新唐書·志·卷二十六》:“神功元年一月庚子,有人走入端門,又入則天門,至通天宮,閽及仗衞不之覺。”
《舊唐書·本紀·卷八·玄宗》:“戊辰,信安王獻奚、契丹之俘,上御應天門受之。”
《新唐書·元德秀傳》:“玄宗在東都,酺五鳳樓下,命三百里縣令、刺史各以聲樂集。“

應天門詩詞歌賦

唐代: 沈佺期
聖人宥天下,幽鑰動圜狴。六甲迎黃氣,三元降紫泥。
籠僮上西鼓,振迅廣陽雞。歌舞將金帛,汪洋被遠黎。
·《古風·其四十六》
唐代:李白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
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
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
·《五鳳樓晚望》
唐代: 白居易
晴陽晚照濕煙銷,五鳳樓高天泬寥。野綠全經朝雨洗,林紅半被暮雲燒。
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自入秋來風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唐代: 佚名
天津橋畔火光起,魏王堤上看洪水。

應天門旅遊信息

公交
應天門北廣場
應天門北廣場(5張)
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周邊有眾多公交線路可供乘坐:45路、K45路、53路、K53路、61路、K61路、65路、K65路、76路、K76路、81路、K81路、909路、93路、K93路、52路、8路、K8路、59路、K59路,5路、K5路、9路、K9路、22路、K22路、30路、K30路、42路、K42路等。 [17] 
地鐵
洛陽地鐵1號線應天門站 [4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