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剃頭挑子

鎖定
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中文名
剃頭挑子
種    類
剃刀、梳子,篦子
性    質
名詞
釋    義
在街邊給人剪頭髮的小攤子

剃頭挑子簡介

剃頭挑子 剃頭挑子
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兒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剃頭挑子挑子組成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剃頭挑子發展興旺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嚴格地説,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並不容易。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東北各城市也陸續開設了理髮店,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着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揹着一隻布包或箱子,裏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

剃頭挑子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在過去,不僅有固定的理髮店,還有走街串巷的流動理髮師傅.他們使用一種“喚頭”。它是兩根條鐵,一頭燒結成把兒,另一頭微張,全長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釘子,從兩根條鐵的縫隙中間向上挑,發出響亮的“嗡嗡”聲,這就算是剃頭的叫賣聲(即市聲)。所謂“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挑子用扁擔挑着。一頭是紅漆長方凳,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是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裏塞進去的,第二、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長圓籠,裏面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保持着一定熱度。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剃頭挑子的這種模式,不但在瀋陽如此,就是從黑龍江直到四川也沒有兩樣的。如今,在瀋陽的街頭巷尾還會看到類似的個體理髮者,但這種剃頭挑子已很難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