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剁生

鎖定
剁生,是中國西南地區彝、傣、白等民族食俗。剁生是年節食品,是以生肉為菜加工拌食。製作方法是將豬肉或牛肉剁細,與葱、姜、蒜、辣椒攪拌而食。剁生具有鮮嫩等特點。
中文名
剁生
是否含防腐劑
傣    語
“緊剎”,
特    點
鮮嫩

目錄

剁生食俗簡介

剁生,是彝、傣、白、布朗等少數民族保留至今的古代生食的遺俗露正宗的剁生,是將各種肉食剁碎,加上調料生吃。據説剁生的最初原料是麂肉,後來逐漸發展為牛肉、豬肉、禽肉和魚肉等。用新鮮馬鹿肉,先切成片,後剁細,與切細的葱、蒜、芫荽、大芫荽、花椒、辣椒麪、鹽等作料拌攏、攪勻。再放入少量的檸檬水,調勻。然後將生豬皮刮洗乾淨,放在火炭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帶點透明度,即取出切成薄片和馬鹿肉拌合,即可食用。 酸

剁生起源

民間傳説,很早以前,在一個叫勐新的地方有位頗為孝敬老人的獵人。這獵人年輕力壯,但無妻無子,身邊僅有一個老掉牙的老母親。他天天上山狩獵,彈無虛發,家裏掛滿了獸肉、雀肉。老母親咬不動獸肉,嚼不爛雀肉,面對山珍只好餓着肚子,不得不用熟透易嚼的野果充飢。獵人心裏十分難受,便琢磨怎樣才能使母親能吃上美味的葷菜。
起初,他把燒熟的肉用石塊敲爛,給母親食用;後來獵人挑選了一塊精瘦獸肉,將其剁成肉泥,並加入一些帶有香氣的野菜末,調拌成肉漿,端到老母親面前。老人嚐了嚐,滿口稱讚,於是津津有味地吃起這種叫剁生的肉漿來。獵人高興極了,天天把新鮮精瘦的獸肉剁成肉泥,供老母親食用。
從那以後,在西雙版納,剁生便成了孝敬無牙老人的美食。
剁生成為民間的家常菜以後,有高齡老人的家庭開始用雞蛋殼煨燉剁生孝敬老人。這種剁生,傣語稱為“緊剎旺”,其烹飪方法叫做“佛”,據説味道特別鮮美。在西雙版納,民間廣泛流傳着一句諺語:“並不奪窩,摩不奪佛。”(意為淨烤不及加料烤,包燒不如煨剁生。)這就是對雞蛋殼煨剁生的極高讚譽。

剁生發展

據説最早剁生的原料是麂肉,後來逐漸發展為野生食草動物飛禽及家畜、家禽的肉。目前,普通家庭主要用來做剁生的是上等的牛肉、豬肉、雞肉和鮮魚類等。傣家人把用牛肉和麂肉做的剁生叫“撒撇”。
民間原始的剁生純粹是用生肉製作而成,後來人們逐步改變習俗,用熟肉來加工製作。剁生選料十分考究,工藝及其精細,調料非常豐富,味道十分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