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

鎖定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是屬禾本目 Graminales、禾本科 Gramineae、黍亞科 Panicoideae、野古草屬 Arundinella下一個物種。
中文學名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
拉丁學名
ArundinellasetosaTrin. var.setos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禾本目 Graminales
禾本科 Gramineae
亞    科
黍亞科 Panicoideae
野古草族Trib.Arundinelleae
野古草屬 Arundinella
亞    屬
粟蔗亞屬Subgen.Miliosaccharum
刺芒野古草 Arundinella setosa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形態特徵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線稿圖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線稿圖
多年生草本。稈單生或叢生,高(35-)60-160(-190)釐米,徑1-4毫米,質較硬,無毛;節淡褐色,無毛或具短柔毛。葉鞘無毛至具長刺毛,邊緣具短纖毛;葉舌長約0.8毫米,上緣具極短纖毛,兩側有長柔毛;葉片基部圓形,先端長漸尖,長10-30(-70)釐米,寬4-7毫米,常兩面無毛,有時具疣毛。圓錐花序排列疏展,長10-25(-35)釐米,分枝細長而互生,主軸及分枝均有粗糙的縱稜,孿生小穗柄分別長約2毫米及5毫米,頂端着生數枚白色長刺毛;小穗長5.5-7毫米,第一穎長4-6毫米,具3-5脈,脈上粗糙,有時具短柔毛;第二穎長5-7毫米,具5脈;第一小花中性或雄性,外稃長3.8-4.6毫米,具3-5脈,偶見7脈,內稃長3.6-5毫米;第二小花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2-3毫米,成熟時棕黃色,上部微粗糙;芒宿存,芒柱長2-4毫米,黃棕色,芒針長4-6毫米,側刺長1.4-2.8毫米,白色勁直,基盤毛長0.6-0.8毫米,約為稃體的2/5-1/3;花葯紫色,長約1.5毫米。穎果褐色,長卵形,長約1毫米。染色體2n=32,48,54(Larsen),20(Ramanathera,1950)。花果期8-12月。 [1-2]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2 5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灌叢、松林或松櫟林下。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亞洲熱帶、亞熱帶均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 [1] 

刺芒野古草(原變種)本種提示

稈葉可作纖維原料。 [1] 
觀察刺芒野古草 A. setosa Trin.無刺野古草A. setosa var. esetosa Bor及二齒野古草A. bidentat Keng後,發現二側枝長度減退情況極不穩定。故二齒野古草不能成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