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胸齒突蟾

鎖定
刺胸貓眼蟾(學名:Scutiger mammatus)是角蟾科、齒突蟾屬兩棲動物。頭較扁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圓,瞳孔縱置;無鼓膜和鼓環,耳柱骨多短小或無;上頜多無齒或有小齒突,無犁骨齒。正常個體背部疣粒扁平,略呈縱行排列;整個腹面光滑,腋腺遠小於胸腺。前肢較短,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口角;蹠底面光滑無疣;無股後腺;指、趾端圓,趾側緣膜寬。體背面暗橄欖褐色,兩眼間有醬黑色三角斑,有的個體延伸到肩部,有的與背疣周圍之深色斑相連成縱行;腹面黃灰色。雄性內側2指婚刺大,呈錐狀,胸部刺團一對,其上黑刺較大而稀疏,每10毫米內有刺105枚左右。卵徑2.1-3.3毫米,動物極淺灰色,植物極乳白色。第33-37期蝌蚪全長61毫米,頭體長25毫米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48%;背面灰棕色,有的具細小深色點,尾部多無斑點;尾鰭較低,起於第二尾肌節;尾末端鈍圓。
刺胸齒突蟾生活於海拔2600-4200米的高原高寒山區。成蟾多在平緩的中、小型山溪或泉水石灘地及其附近,所在環境喬木稀少,多雜草或灌叢。白天棲於流溪邊石下或潮濕的岸邊石下,終年不遠離水域;夜間蹲在石上。蝌蚪在溪邊石下回水凼內。主要分佈於中國青海、西藏、雲南。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拉丁學名
Scutiger mammatus
別    名
刺胸貓眼蟾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變凹型亞目
角蟾科
齒突蟾屬
刺胸齒突蟾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1896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4] 
中文名
刺胸齒突蟾
同義學名
Bufomammatus、Aelurophrynemammata、Cophophrynemammata
外文名
Spiny—chested Cat—eyed Toad

刺胸齒突蟾形態特徵

  • 成體
刺胸貓眼蟾
刺胸貓眼蟾(5張)
體型肥碩,雄蟾體長62-81毫米,雌蟾體長61-78毫米。足比脛長。頭較扁平,頭長略小於頭寬。吻端圓,略突出下唇。吻稜鈍,額部向外傾斜,略凹陷。鼻孔位於吻眼之間。瞳孔縱置,藍黑色,虹彩金黃色有褐黑色細點。無鼓膜和鼓環,耳柱骨多短小或無。顳褶寬厚似耳後腺,其內緣界限不清。上頜多無齒突或具短而稀疏齒突;上頜骨與方軛骨相距遠。舌卵圓,後端無缺刻。無犁骨肯。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關節下瘤不顯。內蹠突橢圓形,無外蹠突。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口角,雌蟾者僅達肩後。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球狀;趾端圓。趾側緣膜寬。指式:3>4>2=1;趾式:4>3>5>2>1。趾側緣膜寬,第一、第二、第三趾外側及第五趾內側具半蹼,少數者具2/3蹼,第四趾具1/3-2/5蹼,個別的選1/2蹼;一般雄蟾之蹼較雌蟾者大。蹠、趾底面光滑無疣。背部疣粒扁平,略呈縱行排列或疣小不顯;雄蟾頭側、下頜唇緣、前臂有許多小剌疣。整個腹面皮膚平滑;無股後腺。雄蟾前肢腹而有細小疣粒,胸腺一對,腋腺近腋部,窄小,個別者有刺。變異個體整個背腹面滿布大小瘰疣,腹面瘰疣扁平,有的呈龜裂狀,似老年人臉上的皺紋。 [5] 
生活時一般體背面暗瞰攬褐色,吻陵及顳褶下方醬黑包,兩眼間有醬黑色三角形斑延仲列肩部,有的與背部扁平疣周圍之醬黑色斑相連;背部包斑多隨縱行疣粒排列,多達七行左右;四肢背面較體背的略淺,四肢腹面及頡下部為紫灰色。腹部黃灰色。液浸際本背面呈鼠黑色,色斑隱約可見;腹面為淺鼠灰色。 [6] 
雄性內側2指婚刺大,呈錐狀,胸部刺團一對,其上黑刺較大而稀疏。 [5] 
卵徑2.1-3.3毫米,動物極淺灰色,植物極乳白色。 [5]  卵羣呈卵塊或呈圓形或相連成兩團,卵塊邊緣及中央卵層很薄,有些卵塊中央無卵,一般長、寬、厚為100毫米×80毫米×20毫米左右。 [6] 
第33-37期蝌蚪全長61毫米,頭體長25毫米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48%;背面灰棕色,有的具細小深色點,尾部多無斑點;尾鰭較低,起於第二尾肌節;尾末端鈍圓;唇齒式多為Ⅰ:5+5(或4+4)/5+5(或4+4):Ⅰ;唇緣窄,僅上唇中央缺乳突1-2個;口角部副突少。 [1]  [5] 

刺胸齒突蟾生活習性

刺胸齒突蟾生活於海拔2600-4200米的高原高寒山區之較平緩中小型山溪或泉水流溪內,有的亦在河邊緩流處石下;溪內大小石頭甚多,一般水質較清澈,7-8月水温10-15℃,白天常棲於水流較急處石下或極潮濕之岸邊大石下。該蟾終年都棲於水內或溪邊石下;一般不遠離水源活動。所在環境附近植被稀少,有的僅有一些雜草和矮小灌叢,少數環境為高大喬木所覆蓋,成蟾被翻出後在水中不動或緩慢爬行,在水流較急處常被流水衝擊而翮滾,行動遲緩,極易捕捉。夜間出外捕食,常蹲於石上。小蝌蚪常被水沖刷到回水凼處或溪邊雜草間,大蝌蚪白天多隱蔽於流溪回水凼或河邊緩流處石下或石頭間,較為分散,翻開石頭可用水網捕獲。 [6] 

刺胸齒突蟾分佈範圍

分佈:分佈於中國青海(玉樹、囊謙、班瑪,四川德格、巴塘、爐霍、康定)、西藏(類烏齊、昌都、江達、八宿、芒康、察隅)、雲南(德欽)。 [1] 
存在不確定:緬甸。 [4] 
刺胸齒突蟾分佈圖 刺胸齒突蟾分佈圖

刺胸齒突蟾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每羣有卵485-718粒,呈團狀或環狀。 [1]  曾將西藏察隅雄雌蟾同放入一個布袋中,發現抱對三次,雄蟾緊抱雌蟾胯部。該蟾產卵於溪邊或泉水下游之大石塊下,卵堆貼附在石塊底面,一般卵堆外層之卵發育較內層者快。 [6] 

刺胸齒突蟾保護現狀

刺胸齒突蟾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4]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刺胸齒突蟾種羣狀態

中國特有種。分佈區較寬,種羣數量較多。受脅等級: 無危LC。 [1] 

刺胸齒突蟾主要價值

刺胸齒突蟾能捕食多種害蟲,如金電子,蝽象、蝗蟲等,對牧草和森林均有一定保護作用。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