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繡方法

鎖定
刺繡方法是用針將各色絲線、紗線或其他纖維在繡料上穿刺、佈線,以縫跡構成彩色花紋和圖案的織物裝飾方法。中國刺繡起源很早,夏、商、周及秦漢時期就相當盛行,近代又得到很大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四大名繡為: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蘇繡是在明嘉靖年間進士顧名世家刺繡技術(通稱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圖案秀麗,色彩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精緻。刺繡技術上有“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特點。湘繡來源於湖南地區民間刺繡,其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粵繡相傳始於廣東地區少數民族,與黎族織錦同出一源。其特點是用線種類多樣,施針簡單,劈線粗而松,針腳長短參差,且常用金線圍繞掩蓋,針紋重疊隆起,配色反差強烈,宜用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 [1] 
中文名
刺繡方法
代表作品
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性    質
工藝術語
蜀繡相傳是晉代在川蜀地區開始發展起來的。其特點以套針為主,分色清晰、針法上採用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繡品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中國除此四大名繡外,還有北京灑線繡、東北緝線繡、山東魯繡、開封汴繡、杭州杭繡、温州甌繡,福建閩繡、貴州苗繡等,各具特色。最近發展起來的絨繡和亂針繡都有粗獷的油畫風格。利用雙面針刺法繡成的雙面異色或雙面三異等繡品,正反面具有對稱或相異的花紋。中國早期刺繡藝術和產品西傳後,對西歐洛可可藝術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響。埃及、古希臘在公元前後就開始出現刺繡產品,後在英國出現了金線刺繡。17世紀起,歐洲開始用精梳毛紗作刺繡原料,17~18世紀伊朗出現了幾何紋樣刺繡,18~19世紀歐洲產生了綴外縫繡,同時印度出現了帶有金屬反光鑲片的繡品; 中美洲曾盛行羽絨繡;英美還盛行過“柏林毛繡”。近代機器刺繡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刺繡行業引入微型電子計算機控制之後,機繡的發展進入嶄新階段。 [1] 
參考資料
  • 1.    李慶臻.科學技術方法大辭典: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