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蝟

(蝟形目蝟科下一屬)

鎖定
蝟屬(學名:Erinaceus)是蝟形目蝟科下一屬,俗稱刺蝟,又名刺團、刺豬、蝟鼠 [36]  ,刺蝟以其背部覆蓋的保護性棘刺而聞名,當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將自己捲成一個球形以保護自身 [12]  [24]  。該屬包括4個物種:東北刺蝟、東歐刺蝟、歐洲刺蝟和北部白胸刺蝟。這些物種共計有8個亞種 [1]  。刺蝟體長約15~30釐米,體重約為600~1500克。通常情況下,雄性體型較小,雌性體型略大於雄性 [36]  。刺蝟的體色多樣,通常為棕色、黑色、白色、奶油色或上述顏色的混合 [28]  。其棘刺無毒,爪子彎曲且鋒利,具有4~5趾 [6]  [36] 
蝟屬物種分佈廣泛,主要分佈於歐洲、地中海地區和東亞地區 [6]  [12]  。刺蝟是夜行性動物,畏光喜暗 [7]  [10]  [29]  ,主要棲息於温帶陸地環境,例如落葉針葉混合林等,也常棲息於人類居住區和郊區 [6]  [36]  。刺蝟具有冬眠習性,冬眠期約為6個月 [36]  。刺蝟被認為是農林益獸 [33]  ,可以控制無脊椎動物的數量 [13]  ,並促進種子的傳播 [6]  。刺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但中國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刺蝟養殖活動,僅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35] 
棲息地退化和喪失、過度捕獵以及農業污染等因素導致刺蝟種羣數量下降 [18]  。2016年,蝟屬所有物種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級為無危(LC)物種 [7-10]  。截至2022年,東北刺蝟和歐洲刺蝟分別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和《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4-15] 
中文名
刺蝟
外文名
woodland hedgehogs
別    名
刺團 [36] 
蝟鼠 [36] 
刺豬 [36] 
拉丁學名
Erinaceus [1] 
動物界(Animalia) [1]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1] 
哺乳綱(Mammalia) [1] 
蝟形目(Erinaceomorpha) [1] 
蝟科(Erinaceidae) [1] 
蝟屬Erinaceus [1] 
分佈區域
刺蝟分佈範圍十分廣泛,主要分佈於歐洲、地中海區域和東亞地區 [6]  [1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1] 
體    長
15~30釐米 [6] 
體    重
600 至 1500 g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温帶陸地環境,例如,落葉針葉混合林、草原、丘陵山區和灌木叢 [6]  [36] 
食    性
主要表現為食蟲性 [6]  [24]  ,也偶爾進食腐肉、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和水果等 [7]  [23] 
繁殖時間
刺蝟的繁殖時間取決於不同地區的環境,通常在冬眠季節之前,即4~9月 [25] 
天    敵
刺蝟的天敵包括雕鴞(Bubo bubo)、獾(Meles meles)和赤狐(Vulpes)等;在城市地區,家犬也會對刺蝟構成威脅 [6] 
中國國家保護等級
歐洲刺蝟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4]  ;東北刺蝟被列入調整後的中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5] 
IUCN瀕危等級
全部物種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無危(LC) [7-10] 
主要價值
經人工飼養後可選育出不同的寵物品種作為家養動物。因其食性,可對無脊椎動物種羣進行數量控制;因其背部的尖刺,也可促進種子傳播 [6]  [17]  [24] 
主要危害
攜帶了許多不同寄生蟲以及沙門氏菌等細菌性疾病,會導致其嗜睡、冬眠障礙或死亡以及蜱傳腦炎等病毒。這些感染和疾病也會傳染給人類、其他野生動物和狗和貓等家養寵物 [6]  [24] 
種羣數量
數量趨於穩定 [7-10] 

刺蝟動物學史

刺蝟命名由來

蝟屬動物是由瑞典博物學家林奈(Linnaeus)於1758年首次發現並命名 [1]  ,其拉丁名中的“Erinaceus”源自拉丁語詞根“ēris”、“ēr”意為“刺蝟”,拉丁語“aceus”意為“類似、屬於” [6]  。其次,刺蝟的英文名“hedgehog”源自中古英語單詞“heyghoge”前半部分“heyg/hegge意為“樹籬”,取自於刺蝟經常出沒於樹籬;而後半部分的“hoge/hogge”意為“豬”,來源於刺蝟鼻子的形似為“豬鼻子”;另外,刺蝟因為其長有尖刺的外觀還被稱為海膽“urchins”,在稱為刺蝟之前也被叫做豪豬“hedgepigs”或是金毛豬“furze-pigs” [6]  [28]  。刺蝟的愛爾蘭語為“gainneog”,翻譯為“醜陋的小東西” [23] 

刺蝟進化史

科學家們通過在加拿大、美國的蒙大拿州和懷俄明州發現的化石發現,刺蝟最早的祖先源自6550萬~5600萬年前古新世時期的Litolestes屬和Leipsanolestes屬物種,可能還有Oncocherus屬、Cedrocherus屬和恐毛蝟屬(Deinogalerix)等物種。這些祖先的體型和牙齒大小與現存的蝟科物種具有相似的特徵,但各有不同。例如,距今約5580萬~5870萬年的Oncocherus屬物種化石,它與蝟科動物具有相似結構的前臼齒,然而Cedrocherus屬物種的牙齒就相對較小;距今約1160萬~530萬年的恐毛蝟屬(Deinogalerix)物種體長1~2英尺,全身覆蓋着毛髮而不是刺針 [27] 

刺蝟分類史

刺蝟物種具有重疊分佈特性,但歐洲刺蝟(E.europaeus)和北部白胸刺蝟(E.roumanicus)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基因流動 [26]  ,因此北部白胸刺蝟能夠與蝟屬內的所有其他物種區分 [9]  。然而,北部白胸刺蝟曾被劃分為歐洲刺蝟的亞種,之後又被劃分為東歐刺蝟(E.concolor)中 [6]  。東北刺蝟(E.amurensis)也曾被劃分至歐洲刺蝟中 [18] 
根據國際綜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的分類標準,截至2023年,蝟屬共包括4個物種:歐洲刺蝟、東歐刺蝟、東北刺蝟和北部白胸刺蝟 [1] 
物種名
拉丁學名 [1] 
英文名
異名
歐洲刺蝟 歐洲刺蝟
Erinaceus europaeus(Linnaeus,1758)
Amur Hedgehog [2]  、Manchurian Hedgehog [7] 
Erinaceus chinensisErinaceus dealbatus、Erinaceus hanensis、Erinaceus koreanus、Erinaceus koreensis、Erinaceus kreyenbergi、Erinaceus orientalis、Erinaceus tschifuensis、Erinaceus ussuriensis [7] 
東歐刺蝟 東歐刺蝟
Erinaceus concolor(Martin,1838)
Southern White-Breasted Hedgehog、eastern European hedgehog [3] 
/
東北刺蝟 東北刺蝟
Erinaceus amurensis(Schrenk,1859)
West European Hedgehog、western European hedgehog [4]  、Northern Hedgehog、Western Hedgehog [8]  、European hedgehog [24] 
/
北部白胸刺蝟 北部白胸刺蝟
Erinaceus roumanicus(Barrett-Hamilton,1900)
Northern White-Breasted Hedgehog [5] 
/

刺蝟形態特徵

刺蝟體型

刺蝟體長約15~30釐米,體重約為600~1500克。刺蝟的體型大小會隨季節和資源可用性而變化,例如在冬眠前後,刺蝟的體重可能會增加或減少平均體重的35%左右 [6]  [12]  ,通常情況下,雄性刺蝟體型較小,而雌性刺蝟體型略大於雄性 [36] 

刺蝟體色

刺蝟的體色多樣,不同地區和亞種的毛色略有差異 [16]  。刺蝟的棘刺會逐漸脱落並被新刺替換,但其體色通常保持不變。常見的體色包括棕色、黑色、白色、奶油色或上述顏色的混合 [28] 

刺蝟頭部

刺蝟的嘴部尖而長,具有分離的二門齒和方形臼齒 [31]  ,刺蝟共有36~44枚牙齒,牙齒尖鋭,便於捕食昆蟲 [11]  。刺蝟的鼻子和眼睛呈黑色,眼睛和耳朵都比較小 [6]  [36]  ,但不會超過周圍棘刺的長度。刺蝟的頭部從頭頂到吻部、頰部、耳周和麪部都覆蓋着白色的長毛 [31]  ,腹部則覆蓋着粗糙的棕色或奶油色毛髮 [6] 
東北刺蝟的頭部 東北刺蝟的頭部
歐洲刺蝟的牙部骨骼 歐洲刺蝟的牙部骨骼

刺蝟棘刺

刺蝟的棘刺是從體表的毛囊中生長出來的,是毛髮的變異形式,主要分佈於頭頂和背部,數量約為50002.5釐米,質地堅硬,內部空心。棘刺內部的橫向支撐結構使其既輕巧又堅韌。每根刺長1.9~2.5釐米,堅硬、空心,因為其中的橫向支撐結構,使其輕巧又堅韌,刺無毒 [28-29]  。刺蝟的棘刺無毒。與背部的棘刺相比,刺蝟腹部的毛髮柔軟而纖細 [32] 

刺蝟四肢

當刺蝟蜷縮成球形時,頭部和四肢都不可見 [11]  。刺蝟的前爪有5趾,不可伸縮,呈污白色;後爪有4趾,呈淡棕色 [31]  ,後爪比前爪更長、更窄,並且爪子會不斷生長 [6]  。刺蝟的爪子彎曲且鋒利,適合挖掘 [36]  。刺蝟的四肢和尾巴都比較短 [31] 
東歐刺蝟的前肢 東歐刺蝟的前肢
東歐刺蝟的後肢 東歐刺蝟的後肢

刺蝟物種差異

東歐刺蝟(E. concolor)和歐洲刺蝟(E. europaeus)的體色比其他物種更深 [6]  ,歐洲刺蝟的體色更深,胸部有一塊白色的毛髮 [24]  ,其棘刺的尖端和基部呈白色,並有棕色和黑色條紋交替出現 [12] 
歐洲刺蝟的尖刺顏色 歐洲刺蝟的尖刺顏色

刺蝟棲息環境

蝟屬物種的棲息地多種多樣,其棲息環境的選擇主要取決於食物、築巢材料等資源的可用性。刺蝟主要棲息於温帶陸地環境,例如落葉針葉混合林、草原、丘陵山區和灌木叢,尤以平原和丘陵地帶最為常見。在繁殖季節,刺蝟需要覓食和尋找配偶,因此它們更偏愛森林和草原邊緣的灌木叢和邊緣棲息地,因為這些區域活動範圍更廣,更容易相遇 [6]  [36] 
刺蝟也常棲息於人類居住區和郊區,例如花園、農田、果園、葡萄園以及其他人工棲息地,因為這些地方食物資源豐富,並能提供安全的庇護所,而且缺乏天敵的威脅 [6] 

刺蝟分佈範圍

刺蝟世界分佈

蝟屬物種分佈廣泛,但不同物種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分佈 [7-10]  ,主要分佈於歐洲和亞洲。歐洲主要分佈有歐洲刺蝟和東歐刺蝟,而亞洲主要分佈有東北刺蝟、北部白胸刺蝟以及部分歐洲刺蝟 [6] 
北部白胸刺蝟主要分佈於歐洲和俄羅斯 [6]  ,例如意大利、波蘭、羅馬尼亞、土耳其、烏克蘭等 [9]  ;東北刺蝟主要分佈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韓國以及中國 [7]  [18]  ;歐洲刺蝟源於西歐和北歐部分地區 [24]  ,現主要分佈於歐洲和中亞地區 [12]  ,例如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地亞、捷克、丹麥、俄羅斯、中國等 [8]  [12]  [17]  ;東歐刺蝟分佈於地中海地區 [6]  ,例如希臘、土耳其、以色列、敍利亞和黎巴嫩等 [10] 

刺蝟中國分佈

在中國,蝟屬主要分佈於東北、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由於刺蝟對氣候和食物條件的要求較高,通常南方地區的刺蝟數量多於北方地區[ [36]  。東北刺蝟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和天津等地;歐洲刺蝟分佈於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例如浙江和福建等地 [16-17] 

刺蝟生活習性

刺蝟覓食行為

刺蝟主要以昆蟲為食,通過前爪挖掘和覓食 [6]  [24]  。它們的食物主要由陸生無脊椎動物組成,例如甲蟲、毛毛蟲、蚯蚓、蛞蝓、千足蟲和蠼螋等,偶爾也會進食腐肉、鳥蛋、小型脊椎動物以及水果 [7]  [23]  。一隻刺蝟每天最多可以吃掉160克無脊椎動物。年長的刺蝟更傾向於選擇單一類型的獵物,並且經常表現出季節性的食物轉換 [24]  。在人類居住區的花園或公園中,刺蝟有時也會吃食農作物、水果、蔬菜以及寵物食品等 [23] 
刺蝟的新陳代謝相對較慢,受温度和食物的影響。刺蝟每天需要攝入約90~150卡路里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存,其所需食物的具體數量取決於體型大小。在進入冬眠之前,刺蝟需要積累足夠的脂肪儲備,通常體重至少要達到450克 [6] 

刺蝟節律行為

刺蝟是夜行性動物,畏光喜暗,約80%的時間在夜間活動,活動範圍約為1~2公里 [7]  [10]  [29]  ,白天,刺蝟通常躲藏在乾草堆或落葉中休息 [25]  。刺蝟的活動時間也受温度影響,在寒冷地區,刺蝟的蟄伏時間較長;而在温暖地區,蟄伏時間則較短 [18] 
刺蝟是異温動物,具有冬眠習性 [36]  [37]  ,刺蝟通常在9月至次年5月之間進入冬眠,冬眠期約為6個月 [36]  。雄性刺蝟比雌性刺蝟更早從冬眠中甦醒,或者更早進入冬眠,這可能是為了擴大活動範圍,並增加尋找配偶的機會 [24]  。刺蝟通過積累脂肪來抵禦寒冷的冬季,併為冬眠期間偶爾的甦醒提供能量儲備。然而,在圈養條件下,如果食物充足,刺蝟通常不會冬眠 [12]  。刺蝟在冬眠期間的存活率為60%~100%,但在嚴酷或異常温暖的冬季,死亡率可能高達80% [6]  [29] 

刺蝟挖洞築巢

刺蝟通常在低窪地帶、樹根下方、石縫中、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邊緣地帶挖掘洞穴。這些洞穴空間較大,有多個進出口,內部被分割成多個空間,各空間之間通過通道相連 [36]  。合適的巢穴通常具有良好的隔熱性能,可以通過厚厚的落葉層和支撐結構來維持穩定的温度和濕度。刺蝟會建造多種類型的巢穴 [6] 
一是短期日巢:刺蝟在非冬眠期白天使用的臨時巢穴,通常只使用幾天。日巢多建於多刺或茂密的植被中,例如荊棘和蕁麻叢,使用後會被棄用,並重新搭建新的日巢。 [6] 
二是繁殖巢穴:雌性刺蝟在分娩後建造的巢穴,用於保護和哺育幼崽。雌性刺蝟會在繁殖巢穴中照顧幼崽,直到它們長大獨立。 [6] 
第三是冬眠巢:刺蝟在冬眠前建造的巢穴,用於度過冬季。刺蝟在冬眠期間可能會在不同的冬眠巢穴之間移動,次數可達4次,停留時間可長達6個月。 [6] 

刺蝟溝通感知

大多數刺蝟是獨居動物,只有少數情況下會選擇羣居。除了交配季節,刺蝟個體之間很少交流,並且物種之間沒有明顯的等級制度。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多個刺蝟個體可以在同一區域內共同生活,直到死亡。在交配季節,雄性刺蝟的活動範圍更大,移動速度更快;在夏末,雌性刺蝟在幼崽斷奶後也會變得更加活躍,並擴大其活動範圍 [6]  [30] 
刺蝟的視力較差,但聽覺和嗅覺非常靈敏。在覓食和活動時,刺蝟主要依靠嗅覺來追蹤獵物和躲避捕食者 [6] 

刺蝟防禦特性

刺蝟性格温順,通常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當受到威脅時,刺蝟的主要防禦方式是利用其背部的棘刺。通過收縮背部的特殊肌肉(豎毛肌),刺蝟可以將自己捲成一個球形,以保護腹部和麪部等脆弱部位,使捕食者難以攻擊,從而逃脱危險 [12]  [24]  [36]  。此外,刺蝟還會通過“跳躍”的方式蜷縮成球形,拉開與威脅之間的距離,同時低頭拱起背部,並從鼻子呼氣發出警告聲音,例如喘氣、打鼾或嘶嘶聲,以嚇退潛在的捕食者或同類 [6]  [29] 
刺蝟棘刺的顏色通常為大地色調,這有助於它們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偽裝。棘刺還可以吸收水分、排出汗液,並吸收撞擊產生的衝擊力,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刺蝟的傷害 [6] 
當刺蝟遇到新的氣味或味道時,會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防禦行為,稱為“塗油”。刺蝟會舔咬一些材料,然後將產生的唾液泡沫塗抹在自己的棘刺和身體側面。這些唾液泡沫可能具有刺激性氣味,可以毒死或嚇退捕食者 [28-29]  。刺蝟對毒素的抵抗力較強,其體內存在一種抗出血因子,可以抵抗某些生物毒素 [32]  ,因此刺蝟對蛇毒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28-29] 
歐洲刺蝟蜷縮成團 歐洲刺蝟蜷縮成團

刺蝟生長繁殖

刺蝟生長特性

刺蝟平均在9~11個月大時達到性成熟 [30]  。野生刺蝟的平均壽命為3~5年,但也有記錄顯示個體壽命可達8年。在圈養條件下,刺蝟的壽命可達10年 [6]  [24] 

刺蝟繁殖方式

求偶交配
雄性刺蝟在進入冬眠之前或冬眠結束後會積極尋找配偶 [24]  [36]  。當雄性刺蝟找到合適的雌性刺蝟時,會圍繞着雌性刺蝟發出嘶嘶聲和咕嚕聲等求偶信號。由於刺蝟身上覆蓋着棘刺,雄性刺蝟需要克服這些障礙才能接近雌性。如果雌性刺蝟接受雄性,它會放鬆背部的棘刺,並蹲伏在地面上,允許雄性刺蝟爬到它的背上進行交配。雄性刺蝟會用牙齒咬住雌性刺蝟的肩膀以保持穩定。交配完成後,雄性刺蝟和雌性刺蝟會分開。如果雌性刺蝟不接受雄性,它會豎起棘刺,阻止雄性靠近。在這種情況下,雄性刺蝟最終會離開,尋找其他接受交配的雌性 [6]  [12]  。雌性刺蝟在繁殖季節具有多個連續的發情週期,在同一週期內可以與5只以上的雄性刺蝟交配 [24] 
繁殖產子
刺蝟的繁殖時間取決於不同地區的環境,通常在冬眠季節之前,即4~9月 [25]  。刺蝟的妊娠期約為4~5周,在每個繁殖季節最多可產2窩,平均每窩產4~5只。由於在冬季之前沒有時間發展和學習重要技能,第2胎的存活率通常較低,成功養育3個及以上後代的情況也較為少見。雌性在生產後不再經歷發情期 [6]  。東歐刺蝟、歐洲刺蝟每年繁殖1~2次,妊娠期34~37日,每產仔數3~7只 [17] 
如果繁殖巢穴受到捕食者或其他威脅的干擾,雌性刺蝟可能會殺死或遺棄幼崽。如果幼崽已經比較大,雌性刺蝟則可能會選擇將它們轉移到新的巢穴,而不是殺死或遺棄 [6] 
生長髮育
幼崽出生體重為8~25克,剛出生的幼崽約有100根肉刺。2~3天后,幼崽的肌肉組織發育到足以使其保持棘刺直立。這些白色的軟刺在大約1.5天后被較硬刺取代成為防禦武器 [12]  。幼崽的眼睛會在12~15天后睜開,並學習如何滾成球狀進行防禦。幼崽的乳牙在大約4個月的脱落後,恆牙會在7~9周大小時長出 [29]  。斷奶期約為5~6周。在3~5周齡時,幼崽會陪伴它們的母親在繁殖巢外覓食,並模仿母親學習覓食和築巢行為。幼崽通常在4~6周齡時完全獨立,此時體重達到250克或以上 [6] 
歐洲刺蝟幼崽 歐洲刺蝟幼崽
歐洲刺蝟幼崽體表 歐洲刺蝟幼崽體表
歐洲刺蝟與它的幼崽 歐洲刺蝟與它的幼崽

刺蝟亞種分化

東歐刺蝟和北部白胸刺蝟分別包含3個和5個亞種 [1] 
物種名
拉丁學名 [1] 
命名人及年代 [1] 
亞種分化數量
亞種名
東北刺蝟 [11]  [22] 
Erinaceus amurensis
Schrenk,1859
0 [2] 
/
東歐刺蝟
Erinaceus concolor
Martin,1838
3 [3] 
Erinaceus concolor concolor(Martin,1838)Erinaceus concolor rhodius(Festa,1914)Erinaceus concolor transcaucasicus(Satunin,1905)
歐洲刺蝟 [12] 
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1758
0 [4] 
/
北部白胸刺蝟
Erinaceus roumanicus
Barrett-Hamilton,1900
5 [5] 
Erinaceus roumanicus bolkayi(V.Martino,1930)Erinaceus roumanicus drozdovskii(V.andE.Martino,1933)Erinaceus roumanicus nesiotes(Bate,1906)Erinaceus roumanicus pallidus(Stroganov,1957)Erinaceus roumanicus roumanicus(Barrett-Hamilton,1900)

刺蝟保護現狀

刺蝟保護級別

2016年,蝟屬下全部物種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無危(LC)物種 [7-10] 

刺蝟種羣現狀

由於氣候變化、農業和基礎設施擴張,以及捕食者歐洲獾(Meles meles)種羣數量的增加,刺蝟的棲息地正在遭受破碎化的威脅 [6]  。自2000年以來,城市地區的刺蝟數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而農村地區的刺蝟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23] 
物種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種羣現狀
東北刺蝟(Erinaceus amurensis
數量穩定 [7] 
歐洲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
數量穩定 [8] 
北部白胸刺蝟(Erinaceus roumanicus
數量穩定 [9] 
東歐刺蝟(Erinaceus concolor)
未知 [10] 

刺蝟瀕危原因

刺蝟的瀕危原因主要來自於人類活動、過度獵捕、農業污染以及種間寄生感染等。其中,人們在花園和農田中使用殺蟲劑,導致該物種失去了食物和棲息地;道路上的汽車也導致了每年成千上萬的刺蝟被壓死,棲息地退化與喪失使獾等物種更加容易捕食刺蝟 [18]  [23]  。雖然成年刺蝟通常因其刺而免受大多數捕食事件的影響,但刺蝟幼崽更容易受到傷害,並且經常被捕食者追捕 [6]  ,導致了種羣數量迅速下降。

刺蝟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刺蝟,許多國家採取了建立保護區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等措施 [6] 
一些保護區致力於保護北部白胸刺蝟和歐洲刺蝟,例如洪都拉斯的拉蒂格拉國家公園 [6]  [19]  、突尼斯的埃爾費迪賈國家公園 [20]  和中國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國家森林公園 [21] 
相關法規主要有英國發布的《野生動物和鄉村法案》(the 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of 1981,1981年)、《自然環境和農村社區法案》(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Communities Act of 2006,2006年)以及《野生哺乳動物保護法案》(the Wild Mammals Protection Act of 1996,1996年)、對自然界具有重要重要性的物種(the Species of Principal Importance)、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the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priority species))等 [6] 
中國已將部分刺蝟物種列入國家保護名錄。2000年,歐洲刺蝟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4]  ;2023年,東北刺蝟被列入修訂後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5] 

刺蝟人工飼養

隨着野生刺蝟資源的減少和市場需求的增加,人工養殖刺蝟在藥用、科研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36]  。2020年,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刺蝟、豬獾等64種在養且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提出了分類管理要求,規定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35] 

刺蝟環境管理

刺蝟的飼養場地應選擇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安靜清潔,並遠離噪音和污染源的地方。冬季温度應保持在10~15℃以上,以防止刺蝟進入冬眠。為了模擬野生環境,可以在飼養場內鋪設細土和稻草,刺蝟會自行挖掘洞穴並在其中冬眠 [36] 

刺蝟繁殖飼養

在雌性刺蝟發情期,應選擇健康的雄性刺蝟進行交配,以確保雌性刺蝟的受孕率和後代的健康。交配完成後,應將雌雄刺蝟分開飼養。在懷孕、哺乳和幼崽成長期間,應加強飼養管理,提供營養豐富、高質量的飼料 [36] 

刺蝟疾病防治

刺蝟的日常疾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保持飼養場地和用具的清潔、定期消毒、定期更換墊料,注意通風換氣,防暑防寒等 [36] 
刺蝟適應能力強,只要飼養管理和衞生措施得當,刺蝟很少得病。其常見病有胃腸炎、蛔蟲病等。得了胃腸炎的刺蝟,刺毛無光澤、行走無力、腹瀉、拒食,這時應減少飼料的飼餵量,及時服用相應藥物治療 [36] 

刺蝟種間關係

在野外環境中,刺蝟的天敵包括雕鴞(Bubo bubo)、獾(Meles meles)和赤狐(Vulpes)等;在城市地區,家犬也會對刺蝟構成威脅。雖然成年刺蝟通常因其刺而免受大多數捕食事件的影響,但刺蝟幼崽更容易受到傷害,並且經常被捕食者追捕 [6] 

刺蝟主要價值

刺蝟生態價值

蝟屬於農林益獸 [33]  ,因其食性,可對無脊椎動物種羣進行數量控制 [13]  ;因其背部的尖刺,也可促進種子傳播。許多研究人員使用刺蝟的存在作為棲息地是否健康的指標:若當地存在刺蝟,則説明棲息地健康;如果它們不存在或數量稀少,那麼生態系統中可能存在不平衡 [6] 
在城市環境中,刺蝟被認為是花園甚至大型農田中害蟲防治的重要貢獻者,用於防治鼠害、蛞蝓、蝸牛或在城市居住環境中的害蟲控制,已被引入多個國家,如新西蘭 [6]  [17]  。因此刺蝟對農業、林業和畜牧業都有極大的好處 [34] 

刺蝟經濟價值

但在中國,野生刺蝟作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禁止濫補及私人飼養 [14]  [38]  。但經人工飼養後可選育出不同的寵物品種作為家養動物 [6]  [17] 

刺蝟物種危害

刺蝟是多種寄生蟲和病原體的宿主,包括蜱蟲、真菌、細菌和病毒等,這可能對刺蝟自身以及與之接觸的其他動物(包括人類)構成健康風險。刺蝟常見的寄生蟲包括六角星硬蜱(Ixodes hexagonus)和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等,它們可以通過吸食刺蝟血液傳播疾病,例如萊姆病和蜱傳腦炎。刺蝟也可能感染真菌,例如須毛癬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導致皮膚病。此外,刺蝟還可能攜帶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等細菌,導致腸道感染。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刺蝟或其排泄物傳播,也可能通過中間宿主,例如蚯蚓,傳播給其他動物,包括人類、野生動物以及家養寵物,如狗和貓 [6]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