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刺蔘

鎖定
海刺蔘是一種屬於温帶品種的海蔘,多棲息於岩礁、亂石或沙泥底,伴有大型藻類叢生和大葉藻繁茂的平靜海區,它以小的動植物,如有孔蟲、腹足類及撓足類、底棲硅藻類等為食。主要生活在北太平洋沿岸淺海海域。在地理分佈上的北限是俄羅斯的庫頁島,美國的阿拉斯加沿岸;南限是日本的鹿兒島,朝鮮半島海,我國遼寧(大連)、山東威海、河北、江蘇(連雲港)等省淺海沿岸也均有分佈。
別    名
海黃瓜
中文學名
海刺蔘
動物界
棘皮動物
海蔘
宮品海蔘科
刺蔘屬
分佈區域
北太平洋沿岸淺海海域
食    物
小的動植物

海刺蔘簡介

刺蔘通常生活在潮間帶至水深28m的淺海海域。刺蔘科主要可食種類有綠刺蔘、花刺蔘、梅花參和刺蔘。而海蔘營養價值最高的是出產于山東威海,渤海、黃海的刺蔘和南海出產的梅花參。因此,有“南梅北刺”之説。特別是海刺蔘,以極高的營養、滋補價值 被稱為“參中之冠”。刺蔘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
海刺蔘
海刺蔘(5張)
海蔘屬棘皮動物,可供食用的品種有梅花參、刺蔘、烏參、光參、瓜參、玉足參等20多種,可製成幹品海蔘。其中以遼東半島周圍海域出產者最佳,故名遼參。遼參也稱海刺蔘,為著名的“海味八珍”之首。遼參之所以聲名遠揚,與產地較低的水温有關 [1] 

海刺蔘形態特徵

海刺蔘外部形態體呈圓筒狀,酷似黃瓜,長20cm~40cm,橫斷面略呈四角形,背部隆起,具有4行~6行大小不規則的圓錐形肉刺,體腹面平坦,密佈管足,排列成不規則的縱帶,口位於腹面前端,無咀嚼器,周圍環生20個分枝狀觸手,有捕食機能。肉刺的多寡、長短和體色常依產地、生活環境不同而有差異。體色一般為褐色,帶有深淺不同的斑紋,此外,還有綠色、赤色、灰白或白色的個體。體壁分表皮層和富有膠朊纖維的結締組織層,在這兩層組織之間有無數鈣質骨片。結締組織層之下為肌肉層,由縱橫肌組成。消化道是一條在體腔內彎曲兩次縱行管,分為口、食道、胃腸、總泄殖腔、肛門等。呼吸器官司可外形呈樹狀,故稱為呼吸樹。生殖腺是由許多樹枝狀細管構成,位於腸繫膜的一側或兩側,有一條總管連接到生殖孔。生殖季節性腺變粗,雌性為桔紅色,雄性為乳白色。刺蔘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
最後要説明的是,海蔘市場上銷售的上等海刺蔘基本都是產自山東海域以及大連。

海刺蔘性狀

體呈長筒狀,長20~40cm,寬3~6cm,腹面平坦。表面黑褐色,有明顯的鈍刺,具縱溝紋,背面鈍刺大小不等,排成4~6行。口位於腹面前端,周緣圍生具分枝的觸指20個,先端稍膨大呈乳頭狀。質稍硬,斷面略呈四角形。氣微腥,味甘微鹹。
為略皺縮的片或小段,片長2~4毫米,段長10~15毫米。表面黑褐色,有鈍刺,大小不等。質硬,氣微腥,味甘、微鹹 [2] 

海刺蔘生長習性

海刺蔘
海刺蔘(11張)
海刺蔘對生活海域環境要求很高,如果有半點污染就很難生存。一般約需三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長大成年。

海刺蔘辨別

市場上的海蔘多為乾製品,生長環境不同,其顏色也不同,主要分為黑色、褐色、灰色等,但不是通體的黑色或通體都是白色。優質海蔘皮質清晰、顏色自然、形體飽滿、質重皮薄、肉壁肥厚、肉刺完整;水發後漲性大,色澤鮮亮,內部無硬心,肉質有彈性、糯而滑爽、無砂粒。如海蔘發紅,柔軟、黏糊或很枯瘦,肉薄、凹陷坑大,肉刺倒伏、不直,屬劣質品,不宜購買。
區別野生和養殖海蔘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
①觀察底足。野生海刺蔘一般生長在水深為15~20米的海域,通過底足行動來尋找食物,所以底足長得短而粗壯;而圈養的海蔘因長期使用養殖人員投放的餌料不需要移動,且生活在淺水區域,底足的行動功能下降,吸附力差,變得細長。
②觀察沙嘴。野生海蔘的沙嘴大而堅硬。
③觀察肉質。野生海蔘因生長在深水域,水温低,日照少,生長慢,肉質厚實有彈性,筋寬厚飽滿,積累的營養物質豐富;而圈養的海蔘生長快,肉質鬆軟,不緊實。
④觀察形態。野生海蔘外形為紡錘形,兩頭尖中間粗,短粗胖,看起來很結實;而圈養的海蔘細長,缺乏韌勁。
⑤觀察疣足。野生海蔘生長環境惡劣風浪多,餌料不充足,活動較多,背部和兩側的刺很粗壯,而且粗細不一;而圈養海蔘環境風浪小,餌料豐富,活動較少,刺長得細、尖長 [3] 
參考資料
  • 1.    馬慶利主編,喜歡遼寧的100個理由,瀋陽出版社,2013.11,第226頁
  • 2.    張貴君主編,精編中草藥彩色圖譜,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2,第776頁
  • 3.    胡七金,施能浦主編,水產品食材科學選購與加工,金盾出版社,2014.06,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