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制馭六師之寶

鎖定
制馭六師之寶為清乾隆欽定二十五方寶璽之一,排序第二十二,墨玉質,交龍紐,原藏於故宮交泰殿。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整戎行”之用,即皇帝控制管理全國軍隊,頒佈指令時使用。 [1] 
中文名
制馭六師之寶
地    位
清乾隆欽定二十五方寶璽之一
藏    於
故宮交泰殿
記    載
交泰殿寶譜

制馭六師之寶文物簡介

清25寶排序第22之制馭六師之寶,清二十五寶之一,通高10.8cm,印面17×17cm。墨玉質,交龍紐。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整戎行”之用。
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右漢文。
制度規定其“以整戎行”,皇帝控制管理全國軍隊,頒佈指令時,即鈐此寳。
梁海燕裝置藝術 25寶璽之制馭六師之寶 梁海燕裝置藝術 25寶璽之制馭六師之寶

制馭六師之寶相關信息簡介

1,“寶璽”。我國自秦代時起用玉石鐫刻成的印章,帝后、諸王使用的曰璽(唐代至清稱“寶”),諸侯或官吏們使用的曰章、印,布衣使用的也稱“印”,秩卑者使用的曰鈴記,其制度嚴明,秩序井然。
2,清“二十五寶”,是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國家政權的二十五方御用國寶的總稱。
3,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周易》裏將一三五七九,五個數字相加,即得二十五。《周 易大衍》裏也有“天數二十有五”之句。乾隆用古人之典來欽定寶璽的數目,以象徵自己的王朝能綿延無限。 [2] 

制馭六師之寶歷史記載

清朝祖傳的39枚國家寶璽,功能混亂,管理中時有出錯,乾隆十一年時乾隆皇帝親自鑑別、設計並監工,從功能與品相出發,大刀闊斧地遴選了二十五枚,重新排列次序,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一寶一功能,光從字面看,就知道涉及皇位繼承、大臣任命、民族、外交、征伐、祭祀和賞賜等各個方面。二十五寶是國寶,是“國之重器”。皇帝發佈的每一個詔書、敕諭,都要根據內容鈐用不同的寶璽。
“淘汰”了的14枚,其中4枚不堪再用,另10枚原存在瀋陽故宮,現又回到紫禁城。今天,紫禁城外的展覽如確需寶璽,調用的是這“十寶”或者是二十五寶的複製品。至於二十五寶,質地不同,有金、玉、檀香木質,印紐有交龍、盤龍、蹲龍形制。“雕制精美細膩,形象生動,是宮廷印章的代表作品,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寶”,是習見之評語,也是通常收藏界推崇乾隆二十五寶的理由。乾隆玉是玉器收藏中的寵兒,二十五寶中的玉璽應該體現了乾隆時期玉雕的最高水準,整體凸顯乾隆時期的審美取向——“厚重”、“平實”、“威武”。
乾隆十一年釐定之御寶的寶文,除了青玉“皇帝之寶”是滿文篆書印外,其餘二十四寶都用漢、滿“雙語篆刻”,漢字最初用的是篆書,滿文是本字。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從美學角度出發,覺得寶璽上的兩種書體不太協調,決定除了“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以及青玉“皇帝之寶”這四方因在清入關以前就已使用,不宜改變外,其餘二十一寶一律改鐫,將滿文本字全部改成滿文篆書。乾隆在藝術上的精益求精由此可見。二十五寶中,使用最多的是檀香木滿漢雙文的“皇帝之寶”和青玉的“敕命之寶”,使用最少的也是最早的那四方寶璽。
乾隆至今,雖然歷經戰亂,與紫禁城有關的諸多寶物,也隨着圓明園西洋強虜的劫火,隨着清末皇宮的監守自盜,隨着國民黨倉皇撤離前的捲包會,流離失所。但是,乾隆二十五寶,上個世紀30年代末由於北方戰亂出宮,南巡一趟,40年代初“竟然”平安無事地回到紫禁城交泰殿繡龍紋黃緞罩下的寶盝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