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利息支付倍数
- 外文名
- Interest Coverage Ratio(Times Interest Earned)
- 解 释
- 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
- 别 名
- 利息保障倍数、已获利息倍数
- 作 用
- 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 现 状
- 已经取消
计算公式
播报编辑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进行预测。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作用与运用
播报编辑
利息支付倍数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利息支付倍数的运用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包括经常收益。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