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川市

(韓國京畿道下轄市)

鎖定
利川市位於韓國京畿道東南部交通發達便捷的首都圈內。利川市境內不僅擁有海力士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業,還盛產利川大米和桃、茱萸以及陶瓷等,是一座工農一體複合型城市。
中文名
利川市
外文名
이천시
別    名
Icheon
所屬地區
京畿道
地理位置
京畿道東南部

利川市簡介

利川市行政圖 利川市行政圖
利川市(이천시)是大韓民國京畿道東南部的一個市。東鄰驪州郡,西鄰龍仁市安城市,北鄰廣州市,南邊是忠清北道陰城郡。利川市地名據歷史文獻看,高麗時期以前利川這個地方, 先後被稱作過南川, 南買, 黃武等名。
據傳到了三國時期末, 有一次, 高麗太祖王建為了與百濟決一死戰而到了富福河川。 不巧那時, 河川正發了大水, 就無法過河了。 正當這時, 出現一位名叫徐穆的貴人, 得到此貴人的幫助才可以安然渡過河川了。
後來王建統一三國後回想起,此貴人相助得以過河的往事, 便在『利涉大川』, 這一名句中取之首尾字,就賜這條河名為利川。 這一名稱就流傳至今的。(東國與地勝覽 樓亭編) 另有一傳是高麗太祖南征時, 屯兵在此算過卦。 得佔辭道:『利涉大川』.故取之首尾字, 就起河名叫『利川』。 (東國與地勝覽, 古蹟編)
‘利川’從其語意上看是『橫渡大川,利大無比』之意。又看在“周易”,此經典裏 『利涉大川』,這一句共出 14次之多。“周易”中,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若能習文修德,再能養好身,再大的難關亦能克服,渡過大川方能功成名就’之意。 [1] 

利川市歷史發展

  1. 利川市在三國時期(高麗、百濟、新羅時期)從屬百濟。
  2. 新羅王朝第24代真興王時期改稱其為南川州(即現今京畿道政府所在地)。
  3. 新羅第35代的景德王第 16年又改稱為黃武縣, 便劃入為廣州(即現今京畿道廣州市)的領縣。
  4. 高麗太祖王建向後百濟南征時曾叫其為利川郡, 高麗第23代的高宗王第44年稱其為永昌,到第34代的恭讓王第8年, 又將它升稱為南川郡。
  5. 朝鮮李太祖元年, 將其降為利川縣,並設置監務。第三代王太宗第13年設縣。世宗26年又設都護府, 成為府使當任之地。
  6. 甲午更張時期開始稱其為現今的利川郡。
  7. 將原先的夫面與缽面合併成夫缽面。
  8. 經行政區劃重整, 將原先的虎面, 改稱作虎法面。
  9. 取位在東邊的雪城山之‘雪’字和再取位在西邊的老星山之‘星’字, 稱其為雪星山。
  10. 將新面和屯面合併成新屯面。
  11. 將原先的大面, 月面, 草面合併成大月面, 將原先的上慄面和下慄面合併成慄面。
  12. 將原先的栢面與沙面合併成栢沙面。
  13. 將原先的麻面和長面合併成麻長面。
  14. 將原先的模面與枷面合併成模枷面。
  15. 將陰竹郡的大部分劃入到利川郡。
  16. 邑內面升為利川邑。
  17. 清渼面升為長湖院邑。
  18. 在大月面開設草芝辦事處。
  19. 夫缽面升為夫缽邑。
  20. 利川郡升為利川市。
  21. 將利川邑劃分成倉前洞,中裏洞,官庫洞等三個洞。
  22. 將大月面草芝辦事處廢掉。 (將大月面的丹月裏, 長鹿裏, 大浦裏和高丹裏劃入到中裏洞。)
  23. 將倉前洞的安興洞, 葛山洞, 增浦洞, 松亭洞等劃出來另設立為增浦洞,(行政區劃終調整成32個統 279個班) [2] 

利川市象徵物

利川市市徽

利川市 利川市
用象徵利川十四個邑面洞的,其形狀、大小各異的使四個途橢圓形來塑造出了一幅世界地圖。這意味着面向世界而出的利川市。
形狀各異的橢圓形又象徵着利川之大米,製造陶瓷的利川特有的土,利川温泉之水以及桃、茱萸等等。
作為城市標語的 “A.R.T ICHEON( A.R.T 利川)”是 取Active(極有活力的城市), Rich(富饒的城市), Top(最佳城市)等英文詞的首個字而成的。這意味着為地區經濟的發展而‘極富活力地向前衝的城市’,在物質上,文化上,還有精神上和肉體上都能得充足的美好富饒的城市,在產業及生態環境上都能堪屬之最的城市。 色彩方面,其紅色是意味着創造性的文化,其綠色是意味着環境友好型農業,生態城市等無污染環境,其青色是未來藍圖及各行業的發展等。總體來説反映出利川市的特性與總體發展規劃。

利川市市鳥喜鵲

象徵着市民熱愛和平,又象徵着市民之間的和諧、團結及歡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