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別里科夫

鎖定
別里科夫是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説《裝在套子裏的人》中的人物。別里科夫為了苟全性命於沙皇嚴酷的專制統治之下,處處設防、時時設防,在衣食住行和人際交往方面都設置了自以為嚴密牢固而實則滑稽無用的“保護套”。 [1] 
別里科夫怯懦馴順而又庸俗孤僻,是一個在專制制度壓抑下苟活的小人物,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嚴重中毒的知識分子,這一形象既具有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 [1] 
(概述圖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5》插圖,蘇聯庫克雷尼克塞 [6] 
中文名
別里科夫
外文名
Бельков(俄文)
性    別
登場作品
裝在套子裏的人

別里科夫環境設定

1861年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殘餘了農奴制成分,再加之資本主義的濫觴,使得農民受到了農奴制和富農的雙重盤剝,農民運動興起之勢較盛。一些平民知識分子最初同情農民疾苦,並試圖鼓勵農民起身反抗,可最終由於缺少理解與支持,最終為統治者所打壓。這些曾經的進步人士或者賣身投靠,或者消極惶惑,或者自我妥協,使得整個社會產生一種極端沉悶與恐懼的氛圍。在這段歲月裏,很多人惶惶而不知所措,孤立而難求所援。在這種特殊的時代環境下,產生了一些心態特殊的羣體,別里科夫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3] 

別里科夫人物外貌

只要出門,即使天氣特別晴朗,他也總要穿上套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上件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傘裝在套子裏,懷錶裝在灰色的鹿皮套子裏,有時他掏出削鉛筆的小折刀,小折刀也套在一個小套子裏,就連他的臉,也似乎裝在套子裏,因為他成天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裏。他戴着墨鏡,穿着毛絨衣,兩隻耳朵裏塞着棉花,他一坐上出租馬車,就叫車伕放下車篷。(出自201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社版《契訶夫短篇小説精選》第7頁) [2] 

別里科夫人物經歷

別里科夫在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把自己置於套中,任何破壞常規、偏離常規、脱離常規的行為,都會讓他情緒低下、悶悶不樂,儘管這些東西看上去不關他什麼事。他們學校新來的男教師柯瓦連科有一個姐姐瓦連卡,校長夫人等極力撮合他二人,於是他幾乎決定要結婚了。可是後來一個“促狹鬼”繪畫出了諷刺他和瓦連卡戀愛的漫畫,以及他見到了瓦連卡騎自行車的事,在他看來這是越軌行為,如果傳到校長督學的耳朵中那就不會有好下場,他出於“好心”去“忠告”柯瓦連科,反遭其侮辱並推滾下樓,這樣預想中的婚事也就告吹了,他自己也在不久之後死去。 [1-2] 

別里科夫性格特點

  • 陰鬱衰頹、萎靡絕望
別里科夫的口頭禪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他自始至終處在一種永恆的無法擺脱、拂之不去的焦慮狀態,“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無主”“通宵做惡夢”。縈繞在這個侏儒化了的小人物心頭的始終是濃重的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恐怖。就連通常意義上人們對愛情婚姻生活的美好訴求,在他這裏也變成了深重的憂患,“結婚的決定對他起了像害病一樣的影響”“他時時刻刻在估量將來的義務和責任”,人在這個世界上賴以生存下去的對未來的理想和憧憬都已蕩然無存,婚姻不再是甜蜜的美好的,而是被塗抹了一層令人窒息、難以忍受的灰暗色彩。漫畫事件之後,“他老是心神不定的搓手,打哆嗦”,喋喋不休地説“我心裏沉重得很”,這就預示着和瓦連卡馬馬虎虎結婚的希望也要落空了。後來,看見瓦連卡騎自行車,他竟然覺得這是傷風敗俗,會讓別人背地裏恥笑,會“鬧出什麼亂子”。 [4] 
  • 內心卑微、甘願受虐
別里科夫輕視自己,自覺無能、無意義,急切地需要和離不開權力,接受權力的虐待,同時瘋狂地進行自虐。他千方百計把自己及所有的物品裝在套子裏,人的本能的健康生活的巨大愉悦和快樂消解為無,這種自虐帶有強烈的病態傾向。 [4] 

別里科夫人物評價

南陽理工學院教授胡克剛:“別里科夫並不是一般的保守落後人,而是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特定的歷史環境產生出來的反動知識分子的典型,一個沙皇專制制度的死硬的衞護者。在他身上,保守與進攻,膽怯與尋釁,畏縮與好事,怕人與害人是同時並存的。” [5] 
參考資料
  • 1.    慶鼎學.別里科夫形象的新探討[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下旬),2009(33):101-102.
  • 2.    (俄)契訶夫著;陸永昌,白屹譯. 契訶夫短篇小説精選[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8.08:7.
  • 3.    沈志堅.別里科夫形象淺析[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上旬),2016,0(10):60-61.
  • 4.    唐建輝.絕望化、受虐性與破壞性——“套中人”別里科夫性格的再分析[J].現代語文:上旬.文學研究,2007(4):80-81.
  • 5.    徐祖武主編. 契訶夫研究[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7.06:69.
  • 6.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 5 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