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別詩

(應瑒詩作)

鎖定
《別詩二首》是漢末文學家應瑒所作的組詩作品。這二首五言皆是抒發行役思鄉的離愁別緒。與建安其他詩人作品相比,顯得含蓄內在些,更富於和雅的文士氣。《別詩二首》雖非激昂不平之體,但仍然是用血和淚寫成的慷慨蒼涼的人生悲歌。 [1]  全詩感嘆自己飄零的身世,流露出詩人對美好人生的無限眷戀和對家鄉故土的真切思念。同時,詩中縈繞着一種感嘆人生如長河之水、流逝不返的憂傷。詩風平淡自然,清新無奇,完全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自然吐露。 [2] 
作品名稱
別詩二首
作    者
應瑒
創作年代
東漢末年
作品出處
《全魏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風

別詩作品原文

其一
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1] 
其二
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
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
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
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1] 

別詩註釋譯文

別詩詞句註釋

⑴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境外四面環海,故稱中國為四海之內,簡稱海內,或四海。海內有天下、國中之意。
⑵行役:外出服公役,這裏指應瑒北上投奔曹丕。
⑶舊土:故鄉。
⑷悲思不能言:悲哀的感情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⑸悠悠:遙遠的樣子。
⑹旋:返還,歸來。
⑺浩浩:水勢浩蕩的樣子。
⑻九折:形容曲折很多。
⑼滄海:碧青的大海。
⑽抽:引出。
⑾遠適:遠行。
⑿由:因緣。
⒀累:通假字,同“屢”。
⒁太息:即長聲嘆息。太,通大。
⒂五內:指人的五腑六髒,此是説內心憂傷。 [3]  [4-6] 

別詩白話譯文

其一
早晨日出,朝霞湧起,並且飄浮在高高的上空,到了日落時,浮雲歸入它生出之地。
與親友分別,身行役在外,而心卻懷戀故土和親友,越想越悲,以致氣結而不能説話。
想到今後途程,歲月悠長,跋涉千里,何時能榮歸故里,遙遙不可測。 [3] 
其二
黃河的流水,浩浩蕩蕩,屈曲九折流向東北。
它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直奔滄海,而滄海橫流又有巨大抽引力,使黃河水流無法停歇。
遠行萬里,不知歸期。
登臨大河,只能一再嘆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鄉思,充滿了悲傷和憂慮。 [1] 

別詩創作背景

其一
該詩寫所與別者是何人難考,但從詩的內容中可知,是懷念故土。應瑒是漢末應珣之子,漢汝南人。應瑒離家出遊,求仕於外,選擇賢主,獻身效力。應瑒投奔曹操,成為建安七子之一,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成員。 [3] 
其二
該詩為離別故鄉,親友分手,作於臨河的途中。作於何時難以考察,不過從曹植《送應氏詩》可以得到一點啓發。黃節考證曹植《送應氏二首》作於漢建安十六年,隨曹操西征馬超,道過洛陽,送應氏北遊,送別賦。應瑒在《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中説,“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曹丕任五官中郎將亦在建安十六年,由此可推知應瑒北遊至鄴城,投奔當時留守的曹丕。曹操於建安十七年正月回鄴城,十月東征孫權,應瑒從徵,所以説“今冬客南淮。”那麼這首別詩即是寫於建安十六年,與曹植送別詩為先後之作,以此別詩答曹植。 [3] 

別詩作品鑑賞

別詩文學賞析

其一
全詩共六句,分三層,抒發離家求仕的複雜感情。情與景相間相融,夾以議論。反映漢末一代有抱負青年在亂世中創業,為實現統一安定的能施展才智的理想社會而奮鬥,雖為知己者死,但死而無怨。這是時代精神的藝術個性化。時代的共性深寓在藝術個性之中,隱現着個性美與人情美的質愫與基因。 [3] 
詩的開端兩句直接入題,寫別時景象,暗釦詩題離別後的感傷。“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這兩句是觸景生情,目及早晨朝霞湧起,由此自然現象,想到浮雲升起,飄浮天上,可是到了晚上還是要回到故山,有自己歸宿之處。暗示出自己離家外出,如天上浮雲一樣,飄泊海內。晚年能否落葉歸根,重回故土,前途茫然,不可知。比擬象徵,含藴深厚,不言別情,而情在其中。未上路,而先想歸鄉,可見對故鄉、親人、知己的感情之深。這就為下面的行役悲思作了鋪墊。 [3] 
詩的三四兩句,敍述別後之悲思。“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這兩句是化用古詩 “悲與親友別,氣結不能言”句意。暗示悲傷到了極點,只有嗚咽吞泣而已。平平地敍事,感情卻起了波瀾,點出行役之苦,思鄉之痛,苦痛交加,自難承受,而產生了悲傷氣結不能言的行為。把感情發展到了高潮。彷彿詩意盡於此,把人引入情海之中,玩味、品嚐,經歷這感情的痛苦歷程,這就是詩家所説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3] 
詩的五六兩句絕處逢生,宕開一筆,轉寫未來。“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前途渺茫,心情暗淡,預兆着有故鄉不得歸的慘極心境。詩至此戛然而止,照應開端,浮雲日暮有歸宿,而自己的人生歸宿,卻難以預料,相映相襯,令人生悲。 [3] 
其二
這首別詩共八句,分為兩個層,前四句寫景,景中寓情,後四句抒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比興寄託,渾厚流轉,雄渾悲壯,意境高遠。 [3] 
詩的前四句是觸景生情之作,“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上兩句狀出黃河九曲,奔騰不已的雄偉的形象。下兩句則又是寫實與幻想並用,豐富與具體化黃河形象。前浪催後浪,傾瀉入海。一個赴字狀出水流之急,更賦情韻。一個跡字,承接赴字,狀出大海從容不迫之貌,不停地接納河水。一急一緩,搖曳生姿。景象壯觀,意境闊遠,氣魄宏大,動人心魂。作者筆下的黃河形象,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它的主要特徵,源遠流長,波濤洶湧,曲折入海。尤其是狀寫黃河動態,更賦情韻,耐人尋味。讚歎、驚異、暢快之情,從筆底流出,而又深有寄託,比襯出下面的萬里之行,亦寓有子 (孔子) 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之感。為後四句抒情張目。 [3] 
後四句寫遠適萬里,而又不能歸之情。“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古人追求功業,重名利,以光宗耀祖,萬古流芳。漢末文人常發出類似感嘆。“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飈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鋮軻長苦辛。” 人生短暫,應先取高官厚祿。因為“榮名以為寶”。當然仕途並非平坦大道可走,朝廷中重要官位也不是唾身可得。因此他們感嘆“立身苦不早”,“虛名復可益”,“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並非是應瑒不能歸家,而是理想、事業的原因。思親懷鄉,時光流逝,求仕焦急,齊聚內心,矛盾衝突,日夜折磨,難以排遣,致使五內俱傷。逢景遇事,即進發而出,如同開了閘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詩人以自已感傷的形象作結,意味深長。 [3] 
應瑒的二首《別詩》,起調都很高昂令人感奮。“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莽莽蒼蒼奔突而來,多麼的壯美,又是多麼的飽含深情。這種高亢的起調,使詩歌在短篇中開拓出擴大的境界,擴大了感情的容量,且使它所領起的下文,也被高唱的基調多籠括。建安詩歌,以慷慨悲涼著稱,而建安詩歌多自高唱起調的表現方式,則是形成這種慷慨悲涼詩風的一個重要原因。 [1] 

別詩名家點評

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序》説應瑒是“汝潁之士,流離故土,頗有飄薄之嘆”。 [1] 

別詩作者簡介

應瑒(約170—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應劭之侄。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獻帝建安中,與劉楨一起被曹操任為丞相掾屬,轉平原侯庶子。後曹丕為五官將,任為五官將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死於疾疫之中。與其弟應璩、侄應貞並以文章顯。其傳世作品不多,今存賦十餘篇,《正情賦》祖述《離騷》,深於興寄,有一定影響。詩存9首。原有集5卷,已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 [7] 
參考資料
  • 1.    呂晴飛等.《漢魏六朝詩歌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6-219頁
  • 2.    應瑒:眷戀故土有《別詩》  .安陽網.2012-04-05[引用日期2020-11-13]
  • 3.    王巍,李文祿.《建安詩文鑑賞辭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13-516頁
  • 4.    程鬱綴.《歷代詩歌愛情佳句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年:第86頁
  • 5.    阮智富,郭忠新.《現代漢語大詞典·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1718頁
  • 6.    張岱年.《中華古典名著百部 建安詩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01-01:第330頁
  • 7.    史仲文,胡曉林.《中華文化人物辭海·文化人物》.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第84頁